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为我国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其思想的先进性,需加倍重视,要让学生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贡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需全面思考、找准发展方向。本文认为,高校应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载了高校思想工作的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立性与其他学科的支撑性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统合与二级学科特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学科归属与后续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做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84-03
  黨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不断的发展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助于巩固其指导思想在中国的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促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难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载了高校思想工作的统领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领作用源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指导原理贯穿于高校的教学中。发挥这一作用的关键应从下述三方面展开突破:首先,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1]。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将其建设成高校思想教育方面的领航者,顺应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完善和优化,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打造成最具优势的学科,为高校教育事业打下思想教育基础,牢牢树立意识形态话语权,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长足发展。其次,发挥立德树人在教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发展性、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指导理念更好地映射在现实之中,提高其回应现实的能力。在学科建设中,高校应注重加强马克思指导理念在教育中的情感认同、思想共鸣、学科与理论认同,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育意识,践行教育标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为原则,提高学理指引,做好思想教育中的导航。最后,发挥传承优质元素,将其转化为思想引导。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应汲取优质民族文化,将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文化背景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其提供价值导向与前沿观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想发挥教育实效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原理为导向,发挥学科建设的价值。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也在顺应时代,与思想教育接轨,为高校学生提供价值导航[2]。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立性与其他学科的支撑性整合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其得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定下来,部分高校或将马克思主义单独创办成一个学院,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学平台。随着高校教育的精细化、规范化发展,学科建设过程中应界定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规范研究方式,进而明确学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所在[3]。学科的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价值以教材为载体推向了高校教育顶峰,体现了其思想教育的独立性、自主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领域写下了生动注脚。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并非与其他学科真正地独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覆盖所有的知识范围,因此学科之间无论如何独立设置,都无法彻底脱离其他学科。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应充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独立性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之间相互的理论支撑的问题,避免学科建设初始工作变得单一、封闭、固化[4]。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在其独立性、自主性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之间的连贯性、知识之间的串联关系,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其他学科的依附性与协调性,实现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在教育事业中持续走向稳定、和谐发展。高校应分析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根据学科教育内容统一规划,集众多学科于一体,探索其教育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贯通性梳理逻辑思维,汲取众多学科的优势科学,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路径中,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可搭建哲学社会科学一体化教学平台,汇集教育中的优质资源,研究其理论与实践教育结构,将哲学教育的优质资源充分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提高学科的育人能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转化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统合与二级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马克思理论走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在学科建设上,应遵循其发展原理,充分重视其理论性、独立性等教学特点。马克思理论学科构成、教育属性、学科发展历程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性及特殊性,要求高校在建设该学科时应注重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一级学科处于统领地位,对教育的影响力较大,在育人过程中应依附于二级学科,将内容进行细化区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的延伸与分支,其固有的发展特色对一级学科的育人工作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一方面,高校要明确树立对一级学科的正确观念,界定一级学科的边沿,凝聚一级学科的教育范畴,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凸显对二级学科的指导与引领功能[5]。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尊重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发展事实,对六种二级学科展开分析研究,充分发挥二级学科的学理特色、实践特色、比较特色、时代特色与历史特色,通过二级学科的发展特色助力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教育中的政治站位。因此,高校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社会需求,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标准的学科规划、二级学科特色项目拉动、优化人才配置等模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附属的二级学科协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同等重要,切勿重视一方轻视另一方,如此对学科建设是不利的,应将二级学科的固有特色广泛应用于一级学科的建设,推动一级学科的持续发展。在建设二级学科时,高校应牢牢记住一级学科的指导思想,并依附于一级学科展开建设。二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更是内在核心要求,为学科建设提供二级学科特色属性,为其建设夯实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突出自主性的基础上,还应结合二级学科的特色发展促进一级学科的建设。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学科归属与后续人才培养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学科长期发展的核心力量,学科建设与崛起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放在首位建设的课题。从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现状展开分析,马克思主义指导理念并未对学生展开高效的思想指导,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化、学科归属感不强,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为主,虽然具备一定的哲理性,但未形成立意新颖、教学创新的体系。加之高校培养人才途径单一,缺少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训教育途径,专业性人才储备有限,无法从本质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的效率最大化。教育层面的缺口,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缺乏支撑,极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质量,高校应从下述三点展开工作:首先,科学运用制度文化提高教师的学科认同,重新定义学科归属感,使教师牢记教育使命,在一级二级学科之间探索转换,在教育中提高学科自觉性与独立性,重铸学科品质,实现学术旨趣与学科探究结合发展[6];其次,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积极投入学术研究,加大资金投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进相关专家指导,加大培训力度,推动梯队建设等,为师资力量的提升创造便利条件;最后,应加大力度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化研究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例如针对本科生中在校能力较强者,保送本校研究生;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对其寄予厚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骨干,为后期的马克思教育打好地基,解决学科接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与思想政治理论加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7]。基于此,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高校应牢牢树立三个意识:第一,学科发展应具备课程支撑意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原理、基本规律、内外矛盾、现存问题、建设要求、教育成果等方面内容,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参照依据,将具有协调教育功能的知识点科学融入学科建设范围内。高校应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立足教育视角,规整指导内容,延伸教育思想,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终坚持以教育为准,以课堂为准。第二,课程建设应具备学科自觉意识,课程建设与编写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主性、独立性,紧扣学习思想、研究课题、宣传理论、教育价值等方面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研究成果与教育归属。在学科建设中,还应不断研究其转化创新能力,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将学术影响力映射在学生的学习教材之上,在教育中不断研究其学科理论魅力,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第三,稳定发展应具备体系转化意识,体系转化就是学科建设中教育与学术方面的指导内容相互转化创新,即学科理论体系、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等之间的相互转化创新,高校应界定学术研究对象与学理内涵,研究课程指导理论价值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践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还应不断完善教育与学术之间的关联,关注教材内容与教学理念是否统一协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8]。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在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两方面下功夫,将其作为高校学习、学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着力点之间的重要内容,为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应重点突破的对象,学科建设应突出其自主性,结合二级学科的特色发展促进一级学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还应依附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学科建设提供依据。加强师资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学科之间具有贯穿性,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可以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因此,高校应结合相关课程设计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咫千.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态势的评估与思考[J]. 才智,2019(20):28.
  [2] 谢忱. 培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素养若干思考[J]. 青年时代,2019(28):65-68.
  [3] 李曼.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郑州召开[J]. 学习论坛,2020(01):97.
  [4] 张新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6(02):26-33.
  [5] 佘双好.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J]. 理论与改革, 2020(01):11-16.
  [6] 谢平振. 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重在与时俱进和思维转化——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思考[J]. 开封大学学报,2019,33(01):57-60.
  [7] 王烨.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红色社团建设探究[J]. 法制与社会,2019(31):230 -231+238.
  [8] 孙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建构路径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9):6 -7.
  (薦稿人:钱红梅,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现今,融媒体的发展愈发迅猛,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融媒体发展颇为迅速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可,必须与融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结合,唯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朝着大众化方向合理发展,引领融媒体获得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本文基于融媒体视角,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覆盖的基本含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侧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策略,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人们带
摘 要: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各级地方武装紧贴严峻斗争形势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规军队的大力帮助下,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党领导地方武装的组织制度,对新时代党领导民兵的组织制度建设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总结归纳新时代党领导民兵的组织制度建设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姓军为战、坚持党管武装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组织制度;地方武装;赣西南革命
摘 要: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重要特性,两者既紧密联系又辩证统一。本文梳理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即历史性是本质属性,承载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性,現实性是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文章探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主体多样性原则和法治原则,是正确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历史性与现实性的重要依据,以期为
摘 要:民国时期,薛暮桥与董时进二人都是农业经济思想领域的代表人物,但其思想内核与理论实践却有很大的差距。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了作为马克思农业经济学代表的薛暮桥和现代农业经济学代表的董时进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落后原因的思考和应对方法;分析了两人关于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运动及“合作社”的观点。总的来看,因受到不同农业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薛暮桥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分析
摘 要:政治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东方式和西方式的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民主化进程也千差万别,即使是相同的政治文化圈,因为具体的经济、自然条件制约,各个地区之间的民主化进程也不一样,所实行的民主方式也各不相同,地理环境在地区民主化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尝试以历史对比的方式,浅谈地理环境对亚平宁半岛早期民主进程的影响,以期为分析我国民主进程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主进程;政体  中
摘 要:本文以珠海南湾外籍人士聚居区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量化的角度调查各种语言标牌的分布情况,基于SPEAKING模型理论对所采样本的交际功能进行描述分析。研究表明,该区的私人语言标牌呈现国际化发展态势,双语标牌比例较高,多语标牌开始萌芽;私人语言标牌设计能考虑到受众者的交际需求,基本能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官方语言标牌建设相对滞后,双语比例低,信息传递不完整,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本研究对珠海市语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值得人们进行挖掘和学习。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特点,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继续发展。本文以党史为节点,发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包括三个特点,即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向着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转变、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向互动,供相关研究参考。  关键词:中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对社会治理起着积极作用。本文采用便利取样方法,收集了广西某本科院校大学生240份调查问卷,运用SPSS 22.0和AMOS 26.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亲社会倾向、心理资本、志愿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了解了亲社会倾向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志愿行为的中介效果。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或者越有亲社会倾向,就越有可能发生志愿行为,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