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毕加索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为对象,分别对毕加索绘画作品分析、毕加索绘画作品与儿童美术的关系以及引发的当代儿童美术教学思考,试图从完全讲求表现客观事物中解放出来,转向以表现主观认知维度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毕加索绘画;儿童美术;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8-0102-02
毕加索绘画作品是在不同阶段生活经历后,表现出一定社会、人文特征的作品,相较同时期其他画家而言,具有感情丰富的内涵表达、差异具足的绘画发展体系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儿童的美术教学中,不应仅仅注重教儿童学习美术技能,如画直线、曲线,均匀涂色和简笔画之类,应该从儿童的感知觉入手,在认知水平、动手能力、个性品质、思维能力等多角度认识美术活动对儿童身心发展独特的意义。
1毕加索绘画作品分析
1.1映射情感,流露真情
德国军队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场面,战争中的枪炮攻击声、飞机的轰炸声、人物嘶吼音,毕加索被内心的恐惧激起了无限的精力。《格尔尼卡》采取三角形构图,光线和阴影形成最强烈的对比。这种最传统的构图,却能有意识的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合理的安排在同一画面中,使观者更能感受其中的氛围。从内容上用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描绘,表现出妇女的不幸、马的痛苦和可怜、阵亡战士的尸体。通过对《格尔尼卡》各个细节的分析,作者不断向人们传达绘画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给予人们绘画表现时用主观情感表达出客观世界的思考。(如图1)
1.2 表达主观,发挥个性
“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性,不愿将自己归属某种‘主义’或‘流派’,他们坚信艺术纯属个人的创造,是他们个人对自然的表达,诚如左拉所言,一件艺术作品乃是透过个人气质而观得宇宙一角”[1]。毕加索的形式思维不被认为是艺术的黑人雕像所牵引,更像是表述主观理解。《亚维农少女》中形体到形状、造型到构图这些元素转变得如此微妙,这种变相的处理方式已经超越了艺术体裁,也正是它独特的形式语言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使它成为有美学价值、艺术意蕴并且形式感很强的画作,使当时最令人生厌的女人面孔成为后来最为经典的东西。(如图2)
1.3不断思考,触类旁通
毕加索在一生中不断思索,不断打破生活常规。他尝试接触石版画、制做陶器、拍摄难以琢磨的照片,他对各种艺术材料有不一样的理解,对材料的大胆处理使人们感到惊讶无比。比如在制陶方面,将绘画中的造型表现与制陶造型联合起来,如他制作的花瓶外形、瓶颈和瓶口尽显人物造型的特点。毕加索不会对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有任何迟疑,致使他能在艺术世界不断思索并能展现完美的作品。
2毕加索绘画作品教育性分析
毕加索在创作中主观忘掉传达多种情绪,模仿儿童表达的形式与感觉。但儿童画中的“艺术魅力”是无意识的,是“天赋支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支配他们的天赋”,这种“能力”會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毕加索绘画作品与儿童画的表达方式呈现辩证关系。儿童画引发毕加索对绘画作品新思考,同时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产生新思考。
2.1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儿童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广泛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积极丰富的知觉表象和经验,另一方面来自于儿童的自主活动。从中发现、体验、创造和成长。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不仅发展了绘画能力,同时也在观察、体验和创造。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用画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爱。以此来促进儿童智商、审美等全方面的发展。
2.2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一切[2]。”马斯洛相信人类生而有个性发展的潜力和需要。但是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易变性和冲动性,往往表现在理智感和美感。强化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需要,引导儿童参加简单的学习活动,使心理过程的自觉性、目的性、有意性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得到正确的引导。
2.3发展儿童的思考能力
新的美术教育观强调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积极地思考和创造能够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具备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美术中的创造力可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如无意识的创造、无目的创造、有目的的创造等[3]。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儿童在美术表达时,并非被动的“再现”对象,而是通过学习和思考用一套美术语言去“表现”对象。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儿童年龄特点,教科书应该提供适龄的、丰富多彩的经典美术语言,比如,野兽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迪尼斯卡通、国内各种农民画等比较适合儿童的风格语言;教学活动应该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视觉符号创造和表现认识,发展儿童的智慧,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知觉,有效促进其逻辑思维训练[4]。
3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思考
3.1视听刺激,激发创作情结
通过视觉、听觉符号引导学习。课堂中教师将故事原型作为背景,利用多样化的美术教材吸引儿童,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通俗易通且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儿童注意力。每个儿童对于故事情节的反应是不同的,故事中的事件通过语言的描述,最大限度的为儿童营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在故事情节中让儿童发挥想象力将故事情节转换为画面表现出来。听觉刺激为视觉表现产生想象的空间,在现代儿童美术教学中借助声画结合的方式,引导儿童把听觉信息以画面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将美术和音乐活动相互渗透,整合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让儿童的感情得以宣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作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与氛围[5-8]。 3.2倾吐感受,发展个性气质
结合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墙壁涂鸦画是进行绘画训练较好的形式,儿童美术教育中,选择宽阔的环境,会给儿童无限发挥个性的空间。如秋天的草坪、路边的大树、池塘里的青蛙等,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他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并且以独特的认知方式表现在画面上,通过绘画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为美术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提供新的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儿童画的“像不像”“好不好”,更要强调学生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儿童美术教育应关注其自身发展独特的艺术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通过综合艺术途径为儿童提供想象的空间[9]。
3.3主观思考,提高创作技能
由于儿童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儿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使美术作品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景象。儿童美术在每一节课堂上设置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课堂图片进行比拟,蝴蝶的翅膀像漂亮的裙子、蜻蜓的翅膀像天上的飞机等。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为学生提供有意识创造的机会[10]。
4结语
毕加索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启发试图从儿童的主观性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不仅是毕加索绘画思想与美术教育教学思想的一次碰撞思量,也是一次与儿童心理紧密关联,激发儿童创造性、想象空间并能主动思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启发儿童的美术思想,增强主动表达的观念并能感知美术中的美,雖然其并不指向教学创新,但也不仅是单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懿筠.抽象与图像语言的特质[J].新美术,2007(4):32-35.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王大根.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绘画创作为例[J].学校艺术教育,2012(1):11-12.
[4]王娟.论毕加索在绘画创作中的情感意识的实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齐文静.浅谈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178-180.
[6]楼馨煜.中美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创造力培养为中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贾蕾.儿童绘画的符号期[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7):20.
[8]孙思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探析[J].成才之路,2019(8):42.
[9]游伟.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卡通化”表现形式的探析[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
[10]朱婷.普通美术教育生活化之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8.
(责编:杨梅)
关键词:毕加索绘画;儿童美术;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8-0102-02
毕加索绘画作品是在不同阶段生活经历后,表现出一定社会、人文特征的作品,相较同时期其他画家而言,具有感情丰富的内涵表达、差异具足的绘画发展体系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儿童的美术教学中,不应仅仅注重教儿童学习美术技能,如画直线、曲线,均匀涂色和简笔画之类,应该从儿童的感知觉入手,在认知水平、动手能力、个性品质、思维能力等多角度认识美术活动对儿童身心发展独特的意义。
1毕加索绘画作品分析
1.1映射情感,流露真情
德国军队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场面,战争中的枪炮攻击声、飞机的轰炸声、人物嘶吼音,毕加索被内心的恐惧激起了无限的精力。《格尔尼卡》采取三角形构图,光线和阴影形成最强烈的对比。这种最传统的构图,却能有意识的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合理的安排在同一画面中,使观者更能感受其中的氛围。从内容上用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描绘,表现出妇女的不幸、马的痛苦和可怜、阵亡战士的尸体。通过对《格尔尼卡》各个细节的分析,作者不断向人们传达绘画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给予人们绘画表现时用主观情感表达出客观世界的思考。(如图1)
1.2 表达主观,发挥个性
“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性,不愿将自己归属某种‘主义’或‘流派’,他们坚信艺术纯属个人的创造,是他们个人对自然的表达,诚如左拉所言,一件艺术作品乃是透过个人气质而观得宇宙一角”[1]。毕加索的形式思维不被认为是艺术的黑人雕像所牵引,更像是表述主观理解。《亚维农少女》中形体到形状、造型到构图这些元素转变得如此微妙,这种变相的处理方式已经超越了艺术体裁,也正是它独特的形式语言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使它成为有美学价值、艺术意蕴并且形式感很强的画作,使当时最令人生厌的女人面孔成为后来最为经典的东西。(如图2)
1.3不断思考,触类旁通
毕加索在一生中不断思索,不断打破生活常规。他尝试接触石版画、制做陶器、拍摄难以琢磨的照片,他对各种艺术材料有不一样的理解,对材料的大胆处理使人们感到惊讶无比。比如在制陶方面,将绘画中的造型表现与制陶造型联合起来,如他制作的花瓶外形、瓶颈和瓶口尽显人物造型的特点。毕加索不会对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有任何迟疑,致使他能在艺术世界不断思索并能展现完美的作品。
2毕加索绘画作品教育性分析
毕加索在创作中主观忘掉传达多种情绪,模仿儿童表达的形式与感觉。但儿童画中的“艺术魅力”是无意识的,是“天赋支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支配他们的天赋”,这种“能力”會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毕加索绘画作品与儿童画的表达方式呈现辩证关系。儿童画引发毕加索对绘画作品新思考,同时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产生新思考。
2.1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儿童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广泛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积极丰富的知觉表象和经验,另一方面来自于儿童的自主活动。从中发现、体验、创造和成长。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不仅发展了绘画能力,同时也在观察、体验和创造。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用画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爱。以此来促进儿童智商、审美等全方面的发展。
2.2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一切[2]。”马斯洛相信人类生而有个性发展的潜力和需要。但是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易变性和冲动性,往往表现在理智感和美感。强化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需要,引导儿童参加简单的学习活动,使心理过程的自觉性、目的性、有意性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得到正确的引导。
2.3发展儿童的思考能力
新的美术教育观强调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积极地思考和创造能够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具备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品质。美术中的创造力可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如无意识的创造、无目的创造、有目的的创造等[3]。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儿童在美术表达时,并非被动的“再现”对象,而是通过学习和思考用一套美术语言去“表现”对象。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儿童年龄特点,教科书应该提供适龄的、丰富多彩的经典美术语言,比如,野兽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迪尼斯卡通、国内各种农民画等比较适合儿童的风格语言;教学活动应该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视觉符号创造和表现认识,发展儿童的智慧,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知觉,有效促进其逻辑思维训练[4]。
3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思考
3.1视听刺激,激发创作情结
通过视觉、听觉符号引导学习。课堂中教师将故事原型作为背景,利用多样化的美术教材吸引儿童,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通俗易通且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儿童注意力。每个儿童对于故事情节的反应是不同的,故事中的事件通过语言的描述,最大限度的为儿童营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在故事情节中让儿童发挥想象力将故事情节转换为画面表现出来。听觉刺激为视觉表现产生想象的空间,在现代儿童美术教学中借助声画结合的方式,引导儿童把听觉信息以画面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将美术和音乐活动相互渗透,整合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让儿童的感情得以宣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作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与氛围[5-8]。 3.2倾吐感受,发展个性气质
结合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墙壁涂鸦画是进行绘画训练较好的形式,儿童美术教育中,选择宽阔的环境,会给儿童无限发挥个性的空间。如秋天的草坪、路边的大树、池塘里的青蛙等,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他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并且以独特的认知方式表现在画面上,通过绘画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为美术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提供新的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儿童画的“像不像”“好不好”,更要强调学生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儿童美术教育应关注其自身发展独特的艺术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通过综合艺术途径为儿童提供想象的空间[9]。
3.3主观思考,提高创作技能
由于儿童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儿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使美术作品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景象。儿童美术在每一节课堂上设置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课堂图片进行比拟,蝴蝶的翅膀像漂亮的裙子、蜻蜓的翅膀像天上的飞机等。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为学生提供有意识创造的机会[10]。
4结语
毕加索绘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启发试图从儿童的主观性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不仅是毕加索绘画思想与美术教育教学思想的一次碰撞思量,也是一次与儿童心理紧密关联,激发儿童创造性、想象空间并能主动思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启发儿童的美术思想,增强主动表达的观念并能感知美术中的美,雖然其并不指向教学创新,但也不仅是单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懿筠.抽象与图像语言的特质[J].新美术,2007(4):32-35.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王大根.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绘画创作为例[J].学校艺术教育,2012(1):11-12.
[4]王娟.论毕加索在绘画创作中的情感意识的实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齐文静.浅谈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178-180.
[6]楼馨煜.中美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创造力培养为中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贾蕾.儿童绘画的符号期[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7):20.
[8]孙思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探析[J].成才之路,2019(8):42.
[9]游伟.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卡通化”表现形式的探析[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
[10]朱婷.普通美术教育生活化之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8.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