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40年来,东盟在政治、经济与区域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为东南亚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东南亚地区当今最重要的国家组织和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地区性力量。2007年11月20日下午,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峰会上签署了《东盟宪章》。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促进商界人士、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自由往来;增强合作互助,在本地区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
——《东盟宪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前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东南亚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东南亚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材料二 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不干涉成员国内政;就涉及关系东盟共同利益事宜加强磋商机制,依照东盟条约和国际惯例解决纷争,棘手问题将交由东盟首脑会议协商决定。
——《东盟宪章》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这个原则是哪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原则现在受到了什么挑战?《东盟宪章》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材料三 东盟地理区域位置图(图1);泛亚铁路规划线路示意图(图2)
(3)材料三图1中A、B、C三国都具有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简述该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4)根据材料四及材料三图2,简述泛亚铁路的修建对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的意义。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六甲海峡为什么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材料六 2007年11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出席第十一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题为《扩大合作互利共赢》的讲话。温家宝说,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在新的一年里,中方将在以下方面与东盟加强合作:一、加强政治互信和政策协调。二、提升经贸关系与合作水平。三、开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四、积极支持东盟共同体和一体化建设。五、扩大社会、文化交流及人员交往。温家宝强调,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方愿与东盟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七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第三届东亚峰会时提出,要加快中国—东盟投资协议谈判,推动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这有助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东盟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投资地。
(6)结合材料六,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学依据。
(7)结合材料七的文字和图表,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分析我国提出要加快中国—东盟投资协议谈判,推动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
(1)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原因:加强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如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中国在与印度、缅甸谈判边界问题时提出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的基本准则。挑战:美国的霸权主义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论。应对: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成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所以全年高温;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4)泛亚铁路的建设,能够加强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云南而言,铁路沿线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热带风光、民族风情、腾冲火山等旅游资源。泛亚铁路的建设,对促进沿线国土资源的开发、完善云南省铁路网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5)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需从中东进口大量的石油,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是日本运进石油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6)①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所决定的,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中方与东盟加强合作的几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愿望和主张。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我国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7)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开展双方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互通有无,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劳动;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为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促进商界人士、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自由往来;增强合作互助,在本地区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
——《东盟宪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前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东南亚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东南亚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材料二 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不干涉成员国内政;就涉及关系东盟共同利益事宜加强磋商机制,依照东盟条约和国际惯例解决纷争,棘手问题将交由东盟首脑会议协商决定。
——《东盟宪章》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这个原则是哪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原则现在受到了什么挑战?《东盟宪章》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材料三 东盟地理区域位置图(图1);泛亚铁路规划线路示意图(图2)
(3)材料三图1中A、B、C三国都具有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简述该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4)根据材料四及材料三图2,简述泛亚铁路的修建对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的意义。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六甲海峡为什么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材料六 2007年11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出席第十一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题为《扩大合作互利共赢》的讲话。温家宝说,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在新的一年里,中方将在以下方面与东盟加强合作:一、加强政治互信和政策协调。二、提升经贸关系与合作水平。三、开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四、积极支持东盟共同体和一体化建设。五、扩大社会、文化交流及人员交往。温家宝强调,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方愿与东盟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七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第三届东亚峰会时提出,要加快中国—东盟投资协议谈判,推动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这有助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东盟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投资地。
(6)结合材料六,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学依据。
(7)结合材料七的文字和图表,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分析我国提出要加快中国—东盟投资协议谈判,推动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
(1)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原因:加强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如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中国在与印度、缅甸谈判边界问题时提出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的基本准则。挑战:美国的霸权主义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论。应对: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成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所以全年高温;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4)泛亚铁路的建设,能够加强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云南而言,铁路沿线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热带风光、民族风情、腾冲火山等旅游资源。泛亚铁路的建设,对促进沿线国土资源的开发、完善云南省铁路网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5)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需从中东进口大量的石油,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是日本运进石油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6)①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所决定的,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中方与东盟加强合作的几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愿望和主张。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我国巩固和发展同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7)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开展双方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互通有无,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劳动;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为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