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为前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没有发展,就没有发展观,更无所谓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牢牢把握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为了实现更全面、更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为前提。“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受益者。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仅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才是目的。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就构建和谐社会而言,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基本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全体人民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科学发展观而言,它的实质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把握发展的大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性,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和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将各个方面相互协调,成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统筹兼顾为方法论。科学的理论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撑科学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统筹兼顾,实际上是一个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用“五个统筹”来处理几个基本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保持人口适度增长、资源循环永续利用以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 梅宏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为前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没有发展,就没有发展观,更无所谓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牢牢把握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为了实现更全面、更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为前提。“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受益者。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仅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才是目的。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就构建和谐社会而言,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基本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全体人民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科学发展观而言,它的实质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把握发展的大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性,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和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将各个方面相互协调,成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统筹兼顾为方法论。科学的理论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撑科学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统筹兼顾,实际上是一个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用“五个统筹”来处理几个基本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保持人口适度增长、资源循环永续利用以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 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