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自我和自由的路径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l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种边界,横亘在人与人之间。而边界又是流动的,辐射的,沟通着我们,也见证我们的无语,无力,就此,它时刻勾勒着我们自身的形状,与自由的可能。青年作家王晨蕾的小说《阳台上的布莱克》和《雾影》,也正触碰到了自我、他者以及自由间相互缠绕之微妙。前者讲的是主人公“他”与一只鸟的情缘;后者是江月与伊森等几个留学生一次出游的经历。故事迥异,而我们又不难从中看到这种有声或无声的边界给自我与现实带来的距离。其中,尤其是对心理和情绪不乏细致而又别致的描述,透射出作者的某些写作特质。
  爱伦·坡曾说,长期的理智,让“我”变成疯子。《阳台上的布莱克》中的主人公“他”,似乎无意中印证了这句话。而他,是一个拥有不错社会身份的人,一个大公司的行政负责人,过着有钱有闲的生活。
  冰箱里两根蔫掉的小葱、墙上时钟秒针转动的声音、装潢平庸的屋子,像一幅静态写生的油画,雅致的韵调底色中,总有一种使人莫名彷徨的焦虑感。或许这正是作者要传递的一种信息,探问主角“我”的存在及存在状态。
  “门边的木质鞋柜将他和灿烂的黄昏隔开,于是他隐匿于这个晦暗的小空间”。仿佛从遥远走来的一缕幽光。在灰色的追光里,他与现实是隔开的,甚至要拉读者一起去享受这种隔开。相较之,《雾影》中,主人公江月虽也被作者置于这样一种无形的困境但更直白:“她不想开口用英文交流”,不管是伊森還是读者,一起隔开之,独享现实的自己。
  布莱克(Black/黑色)是一只鹩哥雏鸟,黑色羽毛是名字的由来,反观小说,又不能不让人怀疑,这名字虽是鸟的体征,莫非也是他的某种心境与心态呢?在人们眼里,“他和善可亲”“勤恳努力”、就是“沉默寡言”。他也“小心地维持着这个带着些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决不敢冒险将自己冷漠的本质暴露在周围的温和目光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由知觉到不知不觉进而不愿知觉。江月则不同,她一直对环境保持着高度的知觉,尽管这知觉好似梦境。插一句,有可能是因为小说篇幅的原因,作者以全能的第三人称直接描述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种处理是不是打破了文章初始的格调与预设呢?是不是用隐的手法去写,让读者如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去了解他冷漠的原因会更好呢?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笔墨去还原他的前世今生。一个人如何像是中了魔咒,囿于皮囊之中,在那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消磨自由的时间与时间的自由。
  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如果小说至此为止,他会依然在“舒适的自我”状态下完成看上去并不缺憾的一生。但会让其失去爱的勇气、爱的动力与爱的热度。小鸟的到来,像一个闯入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更准确地讲是改变了他的生活“心迹”。他,在苏醒。
  训练鸟说人话的行为,是自私的、不平等的、强迫性的。从他对训练布莱克学说话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还是有爱的。其间招聘应届生一段的插入,是为他的蜕变做准备的,虽略显生硬,但总体还是可以交待他为何成为如今这个样子的。是的,他曾经很爱写诗,并深受前女友的鼓励。而他忽然觉得这是一种危险的状态,会没有心思工作。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分析,如果这是作者给出的一个终止写诗的正当理由的话,那么,对于他来讲,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放弃写诗,而我们并未看到其工作上的长进;那么,应该是他本人的想法,不再写诗。依此推论,相对于冷漠的“克星”——写诗,他生命中可以燃烧的那部分激情,并未真正唤起他更强大的生活力量。问题又来了,如果说这是他后来所谓性格冷漠的原因,那么写诗对于他来说,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调味品。若真是这样,那么他后来还应该遇到了更为使其性格冷漠的事情与人,因为他连应届生“递出表格时说出‘谢谢老师’这件事”都感到有些荒谬。
  这是一种何等的冷漠,谁又能告诉我们他经历了什么,才以至于此。后来的后来,新的重心“被建立起来——写诗,以及读诗给小鸟儿听”。与其说是写给布莱克,不如说是写给自己,但他没有勇气去正视这一点,因为他不能接受一个应届生善意的由衷的称赞。与其说是他在圈养着布莱克,不如说他才是一只像布莱克一样的鸟,一只困鸟,所不同的是他以另外一个名字呈现——人!因为“他梦见自己被关在笼子里,笼外站着比他身材还要高大的布莱克,以威严甚至有些凶狠的目光审视他”。然而一切对于他来讲,还是一种不自觉地觉醒与唤醒。在人与鸟、诗与人生之间、平常与荒谬之间,走着一条曲折的路。
  终于,他将自由还给了布莱克——放生。这需要一种勇气。其实,通篇来看,与布莱克的相处就是他发现自我、敞开自我的过程,还布莱克自由,无疑,也是还他自己自由了。这与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认知很相似,自我的寻找往往要借助他者的力量。鸟与人,相互吸引、相互牵绊、相互拯救,是他做回自己的开始。经历这段收养与放生的人鸟情缘,或许我们的主人公会明白他需要诗,需要语言,需要那些生命中的“荒谬”。其间,“布莱克已经不再渴望离开,反而很悠闲自得,那么还有必要塞给它一个所谓的‘自由’吗”,这一情节呼应了前面我们对布莱克(黑色)是他心境、心态外化的猜想。他与鸟是一种对等的存在,一种相互的唤醒,也是一种对等的相互毁灭。通过他者(鸟)审视自我,从而靠近自由。笼中的布莱克如同现实中的他,如果在其所谓的自由中舒适老去,意味着理智冰冻为冷漠。
  前面说了,两篇小说的旨归都不同程度地指向了人际中的物理与心理界线的问题。《雾影》中江月调侃伊森“大概思考人生吧”。并很为这句话羞愧、懊恼。“意识到自己卑鄙地利用了他博取团队的认同”。(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封闭,讨好、迎合别人也是一种自囿)如果不是江月个人的原因那么可能是中国女孩特有的善良,语言沟通的原因,她对伊森态度由疏远、紧张变为“急迫地希望同他说上几句话,随便什么都好,以消解自己的愧疚”。愿望未达成,两个人的身影被一帘发丝挡住了……我在想如果江月大胆地与伊森沟通,是不是他们都将成为彼此的拯救者呢?如同他与布莱克。
  世界因我的关注而存在。或许作者一直在留意这样一些被忽视甚至漠视的细节与人物,在人群中闪现的一刹那间的不对称、不协调。但又很可能是由我们最真实、最温柔、最难堪的那一部分生命组成。两篇都是以语言为边界,诉说人为设置心界的小说。心理层面上,“他”、江月,都是以为拥有蜗牛样的壳就拥有了全世界,殊不知那只是一个壳而已。他们都走在加缪所认为的人之自我与世界、与他者之间存在的那堵“荒诞的墙”下,或者说,都是某一维度上的布莱克,那只鸟——等待通向自我与自由。作者这么年轻已对人生和人心有如此的洞见,对于一些细节与情境能写得恍惚而跌宕,尤为值得期待与注目。生命,或者说创作的意义就在于对边界的逾越和拓展,而自我与自由也正在其间升起。
其他文献
当代有胡竹峰这样的文字,一定有它的深意。  我喜欢看他交待文字来源,从先秦到魏晋到唐宋到晚明再到民国,说自己写的是有自主意识的“中国文章”。如此重视传统与来路,理论和创作完成自问自答的完美闭环,足见其谆谆之心。自问自答何尝不是因为孤独。新文学百余年的历史推崇创新,复古和传统一向不合时宜。他像一位生错了时代的穿越者,着昔时青衫返身逆行,叹一声吾道孤矣。  在散文阅读上我的偏好是洞见和新意,以及在这洞
期刊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2006年春季拍卖会分中国油画及雕塑、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瓷器工艺品翡翠钻饰、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古籍善本及碑帖法书、邮品、中国历代钱币、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息斋藏镜及中国历代铜镜11个专场。    中国书画部分有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一)、近现代书画(二)、当代书画四个专场,拍品900余件。数量比上一季度减少20%,以期战略调整,消减市场过于泛滥的
期刊
二十几年前发愿读古文,乡下难见书籍,一本发黄的《古文观止》翻了又翻。后来有缘读到诸子百家,在先秦到明清的经史子集里流连。荒村苦寒岁月多了几束花影,暗香清凉,悠然微笑。先贤风味浸入心情,山野的粗疏淡了,墙角篱笆的梅兰竹菊应对前人的句子,变得风雅变得文气。  文以载道也难离辞章的熨帖,好文章遣词造句如楚之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前人文章之好在古,古意悠远最耐人寻味
期刊
鲁酒薄而邯郸围  光阴这样的酒火,烧毁了太多面和  而心不和,殃及池鱼也就不算什么  隔岸观火的观众只为吃瓜  放火,救火的人  躲不开命脉潜藏的火劫  火是富贵的命,情火  或是肝火都可以轻易毁掉  一个人伪装的面子  里子成了坊间街头巷尾的段子  薄酒的人未必不喜品酒  只是酒要奉与谁喝  人的江湖浪大风恶  众人皆醒饮下的苦酒或许品得  也能让路人闻得  箪醪劳师  勾践先生以少胜多的妙计 
期刊
独骑白马  溜达这蔚蓝色的梦  我是海上的孤独之王  千顷而过  此起彼伏的波涛追逐月亮  怀有童男子不灭的激情  礁石 这黑衣主教  留下数还乱的阴魂  海上有最动人的风景  在夜深处贝母泛着晶亮的眼神  帆升起似孔雀开屏  消失过多少条大江  凝聚着多少力量  我是海上孤独之王  起风的时候 海鸥比天空还蔚蓝  白马仰天嘶鸣一声  海兽就露出金色脊背  告诉你 适应然后驯服  大海的欲望很复杂
期刊
一群牛羊闯进加油站  俄堡镇美丽的夏天刚开始  黄昏,一群牛羊闯进加油站  紧随其后的牧羊女,撩起长袍  吆喝,追赶,惊慌失措  三百多只绵羊,一百多头牦牛  脱缰的两匹枣红马,在转场  一辆拐弯的大货车把牛羊惊吓  纷纷闯进了加油站,它们没有目标  失去方向的牛羊,决堤的洪水  草原上的公路与牲畜有关  接纳过往的所有车辆,行人,牛羊  货车被迫停止,牛羊很快被驱赶  加油站前的阳光,洒在牛羊背
期刊
一  工作之余,疲乏之时,我总是喜欢隔窗望远。远望时,我总是任由自己胡思乱想:那远处的雪山,我把它想象成一个白冠黑甲的将军;近处那些横七竖八的楼房,我就把它们想成随时等待检阅的士卒(当然,有时我也会把它们视作一个个静置不动的呆瓜);至于那些更近处的各色树木,我就将它们当成随风招展的各类旌旗。这样想着,平淡无趣的天地忽然就变为一处广袤的沙场。没有鼓声,没有观众,充盈其间的只是一种望不到边际的静穆和庄
期刊
马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等刊物,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有《错误简史》《伪生活书》《在雷声中停顿》《乘慢船,去哪里》多部文学作品集。获第十届十月文学奖。  晴 日  晴日。阳光如此明媚  却无马匹可照耀  阳光落在河面上、树林里、屋顶上  阳光还斜照进了房间里  阳光如此灿烂  却无马匹可照耀  另一座大山下,阴着天  唯有那里,静立着  一匹马  荒野上
期刊
1991年1月4日,三毛用那双尼龙丝袜结束了自己,消息传出,石破天惊。接着,介绍、纪念三毛的文章,结集出版三毛的遗著,铺天盖地,这好像是为她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葬礼。十六年后的今天,过去热闹的光景早已成为昨日的回忆,三毛的故事也许日渐被人封存起来。而我却想开启我的记忆之门,将一直珍藏于心底的与三毛近一个小时交谈的小小的故事,转述给关心她的读者和研究者。  1989年4月24日上午八时许,我到舟山定海华
期刊
到了第三天,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七天,我确信了一种冷淡。第十天,我想起第三天之前的第一天,或许那时候他决意生成,已决定并几乎离开我。  芝芝说,你可以试着与他联系,既然他不主动联系你。你只发图片,不要发文字。你让他觉得你想念他了,但是你要警醒自己的心并不想他。  我没有与他联系。同时我的心里一直在想他。我之所以没有与他联系,是因为如果我不喜欢的人频繁找我,哪怕只是发图片,我都会被淡淡的恶心充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