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178-01
编者按: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生产中常受多种病害的侵袭,造成严重减产。文章介绍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促进玉米大斑病的预防成效的提高。
玉米大斑病从玉米出苗开始至抽雄后都可发病,但严重高发期是在抽雄后。病害多在抽雄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玉米大斑病是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玉米病害,发生程度与生育期间温湿度关系十分密切。
1 症状与病原
1.1 症状:玉米大斑病以为害玉米叶片为主,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先出现在植株下部叶片,而后向上扩展 。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斑点,几天后沿叶脉迅速扩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枯斑,如遇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有灰黑色霉层生出。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存在差异。还有的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
1.2 发病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含有菌丝体及分生孢子,这些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壁孢子, 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诱致发病。 在25 ℃下分生孢子经4 天即开始萌发长出芽管,随后由寄主表皮細胞直接侵入。在感病品种上,侵入后的病菌迅速扩展,约经14 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呈现典型的萎蔫病斑。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2 发病原因
2.1 不良气候条件: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在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玉米大斑病多有发生。
2.2 品种抗病性的差异:不同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异 ,感病自交系的利用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大斑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在生产上尽量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不要一味追求产量 。
2.3 不当的耕作栽培方式:近年来,许多农户收获玉米后,就将秸秆弃于田中,将秸桩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土)中,为病害的发生提拱了基础条件。玉米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单作的玉米比间作套种的玉米发病重。晚播发病重,同期直播玉米比育苗移栽玉米发病重。密植玉米田间湿度大,比稀植玉米发病重。瘠薄地病重。不追肥病重。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垛近的和地势低洼的玉米地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发病较重。在施肥上,偏施氮肥现象严重。由于条件限制,多数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株长势差。玉米孕穗 、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3 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 ~25 ℃、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
3.1.1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大斑病常发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3.1.2 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 天防1次,连续防治 2~3 次。药剂选用50 %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 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800~1 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5 kg/hm2,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
3.3 建立测报制度: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要有专人负责,定期观察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 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4 综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更是主要的食用及出口产品,然而从宏观情况来看,我国的粮食质量并不乐观。困扰我们的主要玉米病症正是大、小斑病的高发,我们要从多方面掌握大、小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在适宜的气候,湿度,温度和土地上有效地减少这种病害的发病率,这样就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种植面积上提高玉米产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的食用粮食量和粮食出口量。
编者按: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生产中常受多种病害的侵袭,造成严重减产。文章介绍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促进玉米大斑病的预防成效的提高。
玉米大斑病从玉米出苗开始至抽雄后都可发病,但严重高发期是在抽雄后。病害多在抽雄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玉米大斑病是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玉米病害,发生程度与生育期间温湿度关系十分密切。
1 症状与病原
1.1 症状:玉米大斑病以为害玉米叶片为主,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先出现在植株下部叶片,而后向上扩展 。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斑点,几天后沿叶脉迅速扩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枯斑,如遇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有灰黑色霉层生出。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存在差异。还有的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
1.2 发病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含有菌丝体及分生孢子,这些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壁孢子, 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诱致发病。 在25 ℃下分生孢子经4 天即开始萌发长出芽管,随后由寄主表皮細胞直接侵入。在感病品种上,侵入后的病菌迅速扩展,约经14 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呈现典型的萎蔫病斑。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2 发病原因
2.1 不良气候条件: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在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玉米大斑病多有发生。
2.2 品种抗病性的差异:不同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异 ,感病自交系的利用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大斑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在生产上尽量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不要一味追求产量 。
2.3 不当的耕作栽培方式:近年来,许多农户收获玉米后,就将秸秆弃于田中,将秸桩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土)中,为病害的发生提拱了基础条件。玉米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单作的玉米比间作套种的玉米发病重。晚播发病重,同期直播玉米比育苗移栽玉米发病重。密植玉米田间湿度大,比稀植玉米发病重。瘠薄地病重。不追肥病重。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垛近的和地势低洼的玉米地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发病较重。在施肥上,偏施氮肥现象严重。由于条件限制,多数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不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株长势差。玉米孕穗 、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3 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 ~25 ℃、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
3.1.1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大斑病常发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3.1.2 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 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 天防1次,连续防治 2~3 次。药剂选用50 %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 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800~1 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5 kg/hm2,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
3.3 建立测报制度: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要有专人负责,定期观察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 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4 综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更是主要的食用及出口产品,然而从宏观情况来看,我国的粮食质量并不乐观。困扰我们的主要玉米病症正是大、小斑病的高发,我们要从多方面掌握大、小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在适宜的气候,湿度,温度和土地上有效地减少这种病害的发病率,这样就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种植面积上提高玉米产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的食用粮食量和粮食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