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鲤城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实施科教强区战略,以科技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目标,以环境为支撑,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全区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集体等称号。目前,全区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5家,200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18%,位居全省先进行列。科技进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2%,高于全国综合水平;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6,4亿元,比增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00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7.61亿元,比增18.75%;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万元,比增12.88%;新区居民人均纯收入8165元,比增8.46%。
抓导向,引领创新
区委、区政府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区域经济争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一是政策引导。近年来,鲤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进步有关政策措施,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强区”战略的决定》、《鲤城区“科教强区”战略实施方案》、《鲤城区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泉州市鲤城区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鲤城区促进科技进步激励办法》、《鲤城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今年鲤城区又在全首率先出台《鲤城区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和《鲤城区鼓励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暂行规定》,促进政策资源投向科技创新,使自主创新成为鲤城区发展的主导战略。二是土地引导。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鲤城区出台《关于提高江南高新园区土地使用率、工业用地公开竞价出让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经省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企业,可以切、议供地,并优惠地价10%,其他传统型企业一律竞价出让土地或入驻标准厂房,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三是机制引导。落实科技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评标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抓主体,促进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主体。近年来,鲤城区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注重研发创新。引导企业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区拥有省、市级星火行业技术开发中,C,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这些研发机构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海天轻纺公司致力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项目,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星火计划办公室评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也是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及泉州市星火计划重点项目。金太阳电子科技公司着力研制太阳能无线音响,申请全球专利,开拓了2亿美元的市场。二是注重合作创新。鲤城区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的科研和人才实力,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全区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与全国50多所院校结成对子,建立合作关系,取得明显成效。福建光微(雷克)公司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设立专项资金,从事数字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筹建并启动了国家级射频微系统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低损耗高选择性大功率多腔滤波器》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优秀发明专利(泉州仅此1家)。文创科技引进2名院士常驻企业,带领研发团队,开发27个专利产品。三是注重引进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吸收后再创新,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鲤城区企业以外向带动促进产业升级,在引进外来资本、设备与技术后,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拥有了立足国内外市场的“杀手锏”。天宇化纤公司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软件,自行研发多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差别化锦纶产品,今年来,组织实施年产33000吨的锦纶FDY、HOY以及年产22000吨的锦纶6DTY、ATY加弹锦纶生产线改造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年产值可达20-28亿元)、技术水平最高、装备最先进的“锦纶6”生产厂家。四是注重技改创新。鲤城区在鼓励企业抓好外延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做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3-2005年全区实施技改项目60项,总投资12.25亿元,可新增产值34.64亿元,新增税利7.34亿元。宝峰鞋业公司投.A,5792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企业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成为沃尔玛等世界跨国连锁集团的定点生产商,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的EVA专业拖鞋厂。五是注重品牌创新。鲤城区积极鼓励企业将品牌创建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依靠创新创造新产品,大力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加强专利申请,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经济效益。2003-2005年全区开发新产品60项,总投资1.92亿元:可新增产值8.7亿元,新增税利1.7日亿元;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14个和市知名商标20个;2005年鲤城区申请发明专利28件,申请专利总量449件,分别居泉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名和第二名。鸿星尔克公司争创自主品牌,尔克牌运动鞋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六是注重管理创新。鲤城区引导企业引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管理向信息化发展,提升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市场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9家,其中省级1家。火炬电子公司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显著提升了运作效率,优化了客户服务水平,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抓平台,推动创新
鲤城区坚持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公共服务卑台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国电信四所合作建设无线通信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技术转让、标准制定、项目合作、人才输入等方式,为微波通信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提供服务。投资1120万元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楼,打造以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创业品牌,孵化培育一批初创型科 技企业,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该中心孵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有19家企业入驻、35个项目进行孵化;正积极创建省级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鲤城区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二是构建园区平台。鲤城区把泉州高新园区作为承载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累计投入4.8亿元,完成批准征用工业用地5000多亩,初步完善一、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载体。先后荣获“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示范区基地”和“福建省信息产业8个产业园之一”等称号,创新型园区品牌进一步塑造。三是构建投融资平台。组织企业参加泉州市一、二、三届银企洽谈会,达成贷款意向8.8亿元;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园区贷款担保公司,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急需研发资金企业的信贷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建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主动与省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沟通合作渠道,为入驻园区中小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三年来争取到上级科技经费937万元。
抓项目,激发创新
项目是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鲤城区以项目带动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着力在科技项目申报、投入、对接上下功夫,使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抓项目申报。2003年以来,共实施各级科技项目156个,有4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其中有1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科技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抓项目投入。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随着鲤城区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保证创新项目资金需求。2003-2005年区级科技三项费用1257万元,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2%,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2003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用于技术研究开发的总投入为2.26亿元,占全区科技投入的9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科技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分别达到5.31%和7.3%。三是抓项目对接。组织企业参加省“6·18”项目成果交易会,2003-2005年先后组织28家优秀成果企业参展,累计跟踪落实对接项目67个,总投资13.02亿元;推出企业技术需求项目61个。定期不定期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邀请上海技术交易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电信科学四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教授到会发布科技项目信息,签订了50多项技术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和推广。
抓环境,服务创新
优良的环境是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鲤城区加大服务力度,致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2002年底以来,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加快鲤城新一轮创业、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位置,把“科技强区”确定为鲤城区三大发展战略(城市跨江发展、大经贸、科教强区)之一,作为鲤城区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举办“创新、创业、创造”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四尊三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把自主创新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区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配备了科技专职副区长;在各街道都建立科技工作领导机构,配备分管科技副职或分管领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加强《专利法》、《商标法》和鲤城区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系列政策的宣传,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专利意识、商标意识和著作权保护意识。严格执行保护知识产权有关法律、规定,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优化人才环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2005年新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7人,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累计达7547人;成立区企业博士服务站,吸纳15名博士、教授入站工作,以有效吸纳人才带动人口集聚,促进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竞相涌入,为鲤城区创新发展集聚能量。
抓导向,引领创新
区委、区政府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区域经济争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一是政策引导。近年来,鲤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进步有关政策措施,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强区”战略的决定》、《鲤城区“科教强区”战略实施方案》、《鲤城区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泉州市鲤城区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鲤城区促进科技进步激励办法》、《鲤城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今年鲤城区又在全首率先出台《鲤城区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和《鲤城区鼓励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暂行规定》,促进政策资源投向科技创新,使自主创新成为鲤城区发展的主导战略。二是土地引导。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鲤城区出台《关于提高江南高新园区土地使用率、工业用地公开竞价出让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经省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企业,可以切、议供地,并优惠地价10%,其他传统型企业一律竞价出让土地或入驻标准厂房,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三是机制引导。落实科技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评标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抓主体,促进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主体。近年来,鲤城区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注重研发创新。引导企业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区拥有省、市级星火行业技术开发中,C,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这些研发机构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海天轻纺公司致力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项目,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星火计划办公室评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也是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及泉州市星火计划重点项目。金太阳电子科技公司着力研制太阳能无线音响,申请全球专利,开拓了2亿美元的市场。二是注重合作创新。鲤城区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的科研和人才实力,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全区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与全国50多所院校结成对子,建立合作关系,取得明显成效。福建光微(雷克)公司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设立专项资金,从事数字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筹建并启动了国家级射频微系统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低损耗高选择性大功率多腔滤波器》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优秀发明专利(泉州仅此1家)。文创科技引进2名院士常驻企业,带领研发团队,开发27个专利产品。三是注重引进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吸收后再创新,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鲤城区企业以外向带动促进产业升级,在引进外来资本、设备与技术后,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拥有了立足国内外市场的“杀手锏”。天宇化纤公司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软件,自行研发多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差别化锦纶产品,今年来,组织实施年产33000吨的锦纶FDY、HOY以及年产22000吨的锦纶6DTY、ATY加弹锦纶生产线改造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年产值可达20-28亿元)、技术水平最高、装备最先进的“锦纶6”生产厂家。四是注重技改创新。鲤城区在鼓励企业抓好外延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做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3-2005年全区实施技改项目60项,总投资12.25亿元,可新增产值34.64亿元,新增税利7.34亿元。宝峰鞋业公司投.A,5792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企业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成为沃尔玛等世界跨国连锁集团的定点生产商,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的EVA专业拖鞋厂。五是注重品牌创新。鲤城区积极鼓励企业将品牌创建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依靠创新创造新产品,大力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加强专利申请,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经济效益。2003-2005年全区开发新产品60项,总投资1.92亿元:可新增产值8.7亿元,新增税利1.7日亿元;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14个和市知名商标20个;2005年鲤城区申请发明专利28件,申请专利总量449件,分别居泉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名和第二名。鸿星尔克公司争创自主品牌,尔克牌运动鞋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六是注重管理创新。鲤城区引导企业引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管理向信息化发展,提升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市场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9家,其中省级1家。火炬电子公司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显著提升了运作效率,优化了客户服务水平,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抓平台,推动创新
鲤城区坚持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公共服务卑台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国电信四所合作建设无线通信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技术转让、标准制定、项目合作、人才输入等方式,为微波通信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提供服务。投资1120万元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楼,打造以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创业品牌,孵化培育一批初创型科 技企业,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该中心孵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有19家企业入驻、35个项目进行孵化;正积极创建省级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鲤城区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二是构建园区平台。鲤城区把泉州高新园区作为承载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累计投入4.8亿元,完成批准征用工业用地5000多亩,初步完善一、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载体。先后荣获“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示范区基地”和“福建省信息产业8个产业园之一”等称号,创新型园区品牌进一步塑造。三是构建投融资平台。组织企业参加泉州市一、二、三届银企洽谈会,达成贷款意向8.8亿元;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园区贷款担保公司,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急需研发资金企业的信贷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建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主动与省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沟通合作渠道,为入驻园区中小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三年来争取到上级科技经费937万元。
抓项目,激发创新
项目是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鲤城区以项目带动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着力在科技项目申报、投入、对接上下功夫,使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抓项目申报。2003年以来,共实施各级科技项目156个,有4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其中有1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科技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抓项目投入。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随着鲤城区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保证创新项目资金需求。2003-2005年区级科技三项费用1257万元,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2%,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2003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用于技术研究开发的总投入为2.26亿元,占全区科技投入的9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科技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分别达到5.31%和7.3%。三是抓项目对接。组织企业参加省“6·18”项目成果交易会,2003-2005年先后组织28家优秀成果企业参展,累计跟踪落实对接项目67个,总投资13.02亿元;推出企业技术需求项目61个。定期不定期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邀请上海技术交易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电信科学四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教授到会发布科技项目信息,签订了50多项技术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和推广。
抓环境,服务创新
优良的环境是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鲤城区加大服务力度,致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2002年底以来,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加快鲤城新一轮创业、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位置,把“科技强区”确定为鲤城区三大发展战略(城市跨江发展、大经贸、科教强区)之一,作为鲤城区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举办“创新、创业、创造”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四尊三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把自主创新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区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配备了科技专职副区长;在各街道都建立科技工作领导机构,配备分管科技副职或分管领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加强《专利法》、《商标法》和鲤城区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系列政策的宣传,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专利意识、商标意识和著作权保护意识。严格执行保护知识产权有关法律、规定,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优化人才环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2005年新增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7人,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累计达7547人;成立区企业博士服务站,吸纳15名博士、教授入站工作,以有效吸纳人才带动人口集聚,促进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竞相涌入,为鲤城区创新发展集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