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部单音节单纯词的语义范畴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z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以“土”为范畴标志的“土”词群,由于“土”作为字素(构字部件)或“语素”(构词部件)的多义性,使得整个词群在语义类别上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类。这些不同的小类是认知的产物、范畴化的结果。例如,以“土”为字素的合体字,有的表示土壤、泥土:“垆、垶、埁、堇”;有的表示土地、国土:“地、坤、垓、封”;有的表示特殊地貌的地方:“堣、坶、坡、堪”;有的表示灰尘:“坱、埃、坋、坾”;还有的表示土制建筑:“垣、堵、壁、堂”等。本文拟从“土”作为构字部件即字素角度,以“土”部单音节单纯词为研究对象,简析它们的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
  关键词土 单音节单纯词 语义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1 “土”部单音节单纯词
  “土”作为独体象形字与单音节词,有“土壤、泥土;土地、国土;地方;乡土、故乡;本地的、当地的;民间生产的;俗气、不合潮流;平地、平原;田”等义。在“土”的语义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土”的认知可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作为具体层面的“土”,人们的认知主要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意义上;作为抽象层面的“土”,人们的认知主要建立在社会学、文化学等意义上。
  基于抽象的认知心理,凡是和“土”的质地、性状等相似或相关的词语,人们都习惯于把它和“土”连在一起。这就使得独体象形的“土”字,无法承载起更多的和“土”有关的词义,于是本着“单不足以喻则兼”的原则,人们以“土”为部首,通过会意、形声造字方法,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土”字汇。根据《说文解字》统计,从构字的频度来看,“土”排在第12位,收字共131个,重文26个,以及后来的新附字13个,共146个。这些字大都和自然界的事物、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如“墺、圠、埐、域、塉、圻、堧;墒、墋、垺、堲、墠、塗;圵、圱;墉、垒、堡、坞;坟、垄、壇、茔;塔、圩、埒、墴、塕、堩、堳、塘”等。
  这些合体“土”部字,在词汇的层面上,绝大多数也是单音节单纯词。这些词早期都可以单用,但是随着后来汉语复音化得发展,出现了双音化得趋势,如“土、壤――土壤;墙、壁――墙壁;城、堡――城堡;坟、茔――坟茔”等,很多单音节“土”部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就不单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复音词。
  2 “土”部单音节单纯词的语义范畴
  “土”作为独体象形单音节词,由早期专指自然界的泥土、土地,逐渐演变为蕴涵丰富的多义词。在古今汉语中,“土”的常用义有:(1)泥土、土壤;(2)土地、国土;(3)地方;(4)乡土、故乡;(5)本地的、当地的;(6)民间生产的、出自民间的;(7)俗气,不合潮流;(8)平地、平原(9)田。在文字的孳乳过程中,“土”因为其自身的表意功能――表示的事物具有易感知、易区别的特征,属于认知的基本等级范畴――而成为部首,它以范畴原型的身份与其它的构字部件构成了大量的合体字。由于其它构字部件的参与,致使“土”部单音节单纯词的语义范畴要比“土”作为独体象形字的泥土、土壤的语义范畴更加丰富,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表示土壤、泥土
  壤 垆 埴 垶 坭 埁 埥 堇 埵 埣 堉 墡 墒 墋 垺 堲 墠 塗
  上述“土”部字主要指不同颜色、状态的土壤。《说文??土部》“壤,柔土也”;“垆,黑色刚土也”;“埴,黄色粘土也”;“垶,赤刚土也”;“埁,土”;“埵,坚土”;“埥,青精土”;“埣,不粘合的泥土”;“堉,肥沃的土壤”;“墡,白土”;“墒,新耕土”;“墋,土”;“堲,火烧过的土”;“墡,野土也”。这些字反映了不同的土壤、泥土,在状态、颜色、用途等特征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义符“土”体现了它们的种类是相同的,即都属于“土”。
  2.2 表示土地、国土
  地 坤 垓 封 墺 圠 埐 域 塉 圻 堧
  在我国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里,土地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人们进行耕作必备的生产资料。因此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可以从《说文解字》中对“地”的解释中体现出来,“地,元气成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另外,“坤,地也”;“垓,兼垓八极地也”;“墺,四方土可居也”;“封,爵、诸侯之地”;“圠,板结的土地”;“埐,地”;“圻,方千里之地”。这些“土”部字泛指不同性状的土地,但是它们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义符“土”正反映了它们共同的属性,是字义结构中的核心义素,说明这些“土”部字是由泥土构成的不同用途、性状的土地。
  2.3 表示平地、平原
  坝 场 塅 坪
  这四个词表达了不同地貌下的平地、平原。“坝,我国西南地区称平地或平原为坝”;《说文??土部》:“场,祭神道也”。“塅,(方言)指面积较大的平坦的地区,多用于地名”。“坪,地平也。泛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这四个词表示的对象都含有“地平”之义,义符“土”说明了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都属于由“土”构成的平地。
  2.4 表示田
  圵 圱
  田地是先民们进行农耕生产的基础,是耕作必须的生产资料。先民们从生产经验出发,根据田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将“田”区别称呼。从田地性状看,“圵,高田”;从田地面积大小看,“圱,三里田”。
  2.5 表示土功
  埽 堑 壑 壕 城 墉 垒 堡 坞 堌
  “土功”,古代主要指筑城,也指修筑作战工事。“埽,治河工程中用以护岸和堵缺口的设施”。“堑,坑、壕沟;也指护城河”。“壑,沟、护城河;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提到:‘凡穿地为水渎皆称沟,称壑’”。“壕,护城河”。《说文》:“城,以盛民也;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墙垣,内称城,外称廓”。“墉,城垣也”。“垒,军壁也”。“堡,小城;泛指军事上的防御建筑。”“坞,防守用的小堡”。“堌,土堡、土城”。
  2.6 表示名目
  (1)地名。
  圶 圫 坈 垈 垵 埔 埇 堎 埬 堐 堼 堜 塥 壉 塶
  (2)水名。
  壻 墧
  (3)其它。
  報 坊 墮
  2.7 表示地域或者特殊地貌的地方
  堣 坶 坻 塽 坡 堪 坳 埂 塬 垫 坎 坑 墚 坪
  我国的地貌种类丰富,先民在造字之初,根据不同地貌、不同地域,为它们造出了相应的汉字,《说文》:“堣,堣夷,在冀州阳谷,立春日,日值之而出”“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坻,小渚也”;“坡,地势倾斜的地方”;“堪,地突也”;“坳,地步平也”;“塬,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地貌”;“墚,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上呈条状延伸的岭冈,顶面较平缓,两侧为狭窄的沟谷”。这些词反映了不同的地貌、地域,但是它们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义符“土”在这些构成字中,都表示土地之义,说明构成字表示的对象属于同一种类,即都属于“土”。
  2.8 表示灰尘
  坱 埃 坋 坾 垢 堁 堨 塕 塻 塳 塺 尘 塿
  《说文??土部》:“坱,尘埃也”“埃,尘也”“坋,尘也”“坾,积尘”“垢,浊也”“堁,尘埃、尘土扬起”“塕,尘土”“塻,尘土”“塳,尘土”“塺,尘也”“塿,尘土”“尘,尘土、灰尘”。这些字反映对象的状态、用途等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的物质属性都是相同的――都属于土。义符“土”与这些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概念中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义符“土”直接说明了构成字的指称对象是什么。
  2.9 表示土块
  凷 堛 圤 坴 块 堚
  《说文??土部》:“凷,墣也”;“堛,凷也”;“墣,块也”;“块,土块、土垡子”;“坴,土块坴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坴坴,大凷之儿”。“堚,土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土,盖凷之误”。义符“土”在这些构成字中说明了它们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都是由土构成。但是,义符“土”和构成字意义之间呈现出一般抽象和个别具体的关系,即构成字的所指对象将义符“土”的意义更加具体化。
  2.10 表示地界
  塍 垠 垂 堮 垗 埸 境 堹 埏
  这一类词用于描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地界。“土”在其中表示土地之义,是此类词描述的主体。《说文??土部》:“塍,稻中畦也”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畦,五十亩之介也。稻田中作介划以蓄水”。“垠”地垠;“垂”远边;“堮”地面凸起成界划的部分。《说文》解释:“垗,畔也,为四界,祭其中”段玉裁注:“兆者,分也”。“埸、境”皆表示边界、边境之义。“堹”池塘堤埂;“埏”地的边际。
  2.11 表示坟冢、土堆
  坟 垄 壇 茔 垤 坬 埌 埰 堢 堠 墓 墈 塸 墟 屔 墦 墩 圹 坯 垞 堆
  “坟,墓也”;“茔,墓也”;“墓,丘也”;“垤,蚁冢”;“垄,丘垄也。《方言》: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垄,自关而东谓之丘。”“壇,祭场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除地曰场,或曰墠。于墠筑土曰壇”。“屔”顶上低洼可以盛水的山丘。在构成字中,义符“土”表示土壤、泥土之义,是字义反映对象的主体。但是,这组构成字多表示抽象的概念,而义符“土”则表示具体的事物。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具体、熟悉的事物总是比抽象、陌生的事物容易感知和掌握。因而“土”就成了这些表示抽象概念字的义符。
  2.12 表示土制建筑、器具
  (1)表示土制建筑。
  垣 堵 壁 堂 垛 圯 坄 坫 埍 塔 圩 埒 墴 塕 堩 堳 塘 墄 墅 塾 堗 垿 堞 墑 堰 坛 垾 垬 埭
  土,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已经作为建筑材料而延续至今,“土”及其“土”制建筑和“土”制器具带着灿烂的古代文明痕迹,和人类历史一样具有最古老的价值。《说文??土部》:“垣,墙也”;“堵,垣也”;“壁,垣也”;“堂,殿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急救篇》:‘室宅庐舍楼殿堂。’颜注:‘凡正室之有基者谓之堂’”。“垛,堂塾也。”《尔雅??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圯,东楚谓桥为圯”。“坄,堂塾也”。
  (2)表示土制器具。
  圬 圭 坩 埕 埚 埻 埙 塯 塼 墭 墁 型
  “圬,抹子,涂墙的工具”;“圭,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埙,乐器也”;“塯,古代盛饭的瓦器”;“墭,盛物的器皿”;“墁”是涂墙的工具;“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木为之曰模, 以竹曰笵,以土曰型”。
  上述表示土制建筑、器具的两组字,虽然所指称的对象不属于同一物类,但它们的制成材质是相同的,都以“土”为材质制成。
  2.13 表示涂抹泥巴等物的动作
  垷 墐 垩 墀 垸 墍 塓
  《说文??土部》:“垷,涂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涂泥可以附物者也,故引申之,用以附亦曰涂”。“墐,涂也”。“垩,白涂也”段玉裁注:“以白物涂白之也”。“墀,涂地也”段玉裁注:“合和黍稷而塗之谓墀”。“垸,以黍和灰而涂也”。“墍,涂抹屋顶”。“塓,塗也”。在构成字中,义符“土”表示泥土即所涂之物,是构成字涂抹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2.14 表示增益、阻塞
  填 增 埤 塞 坿 垔 垘 堙 塛 壅 垐
  《说文??土部》“填,塞也”;“增,益也”;“塞,隔也”;“坿,益也”;“垔,塞也”;“垘,壅塞、填塞不通”;“堙,堵塞”;“塛,塞”;“壅,阻隔、堵塞”;“埤,增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从卑之字,皆取自卑加高之意”。“垐,以土增大道上”段玉裁注;“以草次于屋上曰茨,以土次于道上曰垐”。义符“土”在构成字中表示泥土之义,是构成字增益、阻塞动作所凭借的材料和工具,材料和工具是动作进行的先决条件,因而义符“土”是构成字字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5 表示毁坏
  坏 坼 圮 壓 垮 垝 塌 毀
  《说文??土部》:“坏,败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毁坏字皆谓自毁自坏”;“坼,裂也”;“圮,毀也”;“壓,坏也”;“垮,倒塌、坍下来”;“垝,毀垣也”;“塌,倾塌、坍塌”;“毀,缺也”段玉裁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义符“土”是字义结构中的主体义素,表示毁坏行为动作涉及的主体。
  2.16 表示状貌
  坲 垚 垎 垑 垟 埆 坚 堯 垲 塙 墝 壆 墽 埮
  这一类词用于形容和土相关事物的不同状貌,“土”在其中主要有土壤泥土、土地之义,是此类状貌词所形容的状态和性质的主体。“坲,尘埃飞扬貌”;“垚,土高貌”;“垎,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干与坚义相成,水干则土必坚”;“垑,土地多”;“垟,土精、土怪”;“埆,土地贫瘠”;“堯,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垲,(地势)高燥也”;“塙,坚不可拔也”;“墝,土壤坚硬贫瘠”;“壆,土坚”;“墽,墝也,土壤坚硬贫瘠”;“埮,地平而长”。这些构成字不仅在反映对象的状态、用途等特征方面有差异,而且在反映对象主体的属性、种类方面也不相同,有的属于“土壤、泥土”如“坲”“垚”“墝”“壆”等,有的属于“土地”如“埆”“埮”“垑”。在这组字中,构成字表示的是与义符“土”相关事物的不同性状,义符“土”只是一个具有构成字所表示的性状的重要语义特征,并非指具体的某一物。因此,义符与构成字在意义方面并无必然的联系,义符只能起到提示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土”部单音节单纯词的语义范畴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土”部单音节单纯词的语义范畴要比作为原型范畴的“土”的语义范畴丰富得多。但是把这些语义范畴和原型范畴联系起来看,原型范畴“土”在各类土部单音节单纯词的语义范畴中,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表意作用。范畴原型或者是不同语义范畴中意义的主体义素、客体义素、材质义素、性状义素、容器义素、工具义素等,或者在与不同语义范畴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等联系。从这些语义上的联系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在认知世界时的思维模式――转喻和隐喻。人类在对世界进行范畴化活动时总是通过转喻或隐喻的思维模式在语义范畴和原型范畴之间进行联系;正因为这种联系的多样性,才使得同一原型范畴可以产生出与之相关的不同范畴。
  
  参考文献
  [1]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3.
  [2]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4]陈枫.汉字义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5]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提出并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一种新的产生毫米波的六倍频技术。该方法采用两个相同串联的双电极驱动马赫-曾德尔电光调制器(MZM),调节第一个MZM的偏置电压使其工作在最小传输
“吴钩”作为一种兵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一再被咏叹并被强化为一个固定意象,它凝聚了诗人的任侠精神,寄托着诗人的报国理想,引发出诗人的不平之鸣,本文试分析中国古代诗人所
摘要随着人们对近代文学的不断发掘,苏曼殊研究已然成为近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作为一个近代有名的佛僧文学家,使后人对其的人生地解读充满了多义性。前期学者主要从苏曼殊的宗教信仰入手已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本文拟从苏曼殊的诗文创作着手,就其迷离的身世、悲悯的爱情、孤愤的英雄等几个方面来反观苏曼殊的传奇人生。  关键词苏曼殊 诗文 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苏曼殊(18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