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国两会于5月21日拉开大幕,每年两会,与教育相关的“声音”都会受到广泛关注。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也带来了很多新想法、好建议,涉及创新人才、教师编制、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线上教育等多个方面。
周洪宇代表:关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只有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才能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要将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就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而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此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程中,反映出我们对相关专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湖北为例,疫后重振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建议加大湖北高校与省内外各地区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定向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招生计划的比重,并研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何金英代表:创新人才来自创新的基础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学教师何金英建议,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哪里来?从教育培养中来,从实践锻炼中来。从基础教育阶段来讲,要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不用唯一答案去框住学生的头脑。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多做启思益智的创新型教学设计。另外,鼓励学生家长,多为孩子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属,我们要鼓励孩子在劳动实践中留意各种问题,动脑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小小的发明会给孩子带来大大的喜悦和成就感。
郑亚莉代表: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建议,要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郑亚莉建议,一是以专业为试点,选择100个建设基础扎实、类型特色鲜明、行业产业急需的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授予高职院校独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点。二是以学校为试点,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依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水平、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选择20所左右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以省市为试点,打造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地。
熊思东代表:线上教育应是高等教育新形态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疫情期间,学校开设了线上课程。熊思东认为,线上教育拓宽了教育空间和课程容量,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机。他建议依靠智能信息技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
“不要把云中教育和线上教育作为应急之举,而要让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态。这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趋势。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云中大学和线上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机制。”
戴立益委员: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近年来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
“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科学评估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需求总量,统筹考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休产假、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因素,核增编制数。”戴立益指出,仅52.94%的地区按政策规定三年内核定过编制,编制核定“不及时”,跨系统、跨学段、跨区域调剂编制也很难落实。他建议,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在全国层面加强编制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人口流入区县倾斜。学校要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这也有利于学校用人自主权的落实。
庹勤慧代表:加强中医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庹勤慧认为,中医药教师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播)者、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中医药高校中临床实用课教师大多来自以医院病房工作为主的中青年医生,而具备深厚的中医基本功底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师资较为匮乏。
“要探索完善利于中醫药人才培养的特色人才评价体系。”庹勤慧代表建议,比如在职称评定方面,可在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队伍中进行分门别类,专职教学类型就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同时,发挥高年制师资优势,通过延聘或者授予“终身教授”等方式,让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高年制名师、名医发挥余热,为高校发展献计献策,并从政策上鼓励年轻教师跟师、跟诊“回炉深造”,通过“拜师”“双导师”等形式,真正传承老专家、老教授们的教学情怀、教学本领和临床技能等。
刘希娅代表:建议中小学新增“生命健康”“劳动”两门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建议,正在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加“生命健康”“劳动”两门课程。
新增单列“生命健康”课程,涵盖生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科学认识生命的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健康理念,认识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自我认知与接纳、情绪调控、人际交往等心理品质与能力。新增单列“劳动”课程,明确各学段劳动技能学习要求和劳动实践要求,培养当代学生奋斗、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五育并举。
唐江澎委员:整治“超级中学” 重振“县中”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呼吁,要从源头上根治“超级中学”,有必要像整治课外补习机构一样,多方联动,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唐江澎观察到,一些省市对“超级学校”的发展持默许、支持的态度,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声音自相抵触,热门高中越来越热,优质学校越来越少,薄弱高中越来越多,市域之间、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有不少省份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的80%以上,集中在3~5所甚至一两所“超级学校”之内,许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起来的历史名校在此背景下,生源、师资流失,质量严重下滑,辉煌多年的“县中模式”整体消解。
与此同时,唐江澎认为,“超级中学”强化了“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与舆论氛围,也加剧了上好学预期与优质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
唐江澎建议,在实施义务教育“公”“民”统招时,建议不留政策死角,明确严禁义务教育以各种名义(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实验、超长教育、特色教育)跨学区招生;明确严禁高中阶段跨地市招生,要求各省制定促进高中县区范围招生的时间表,以重振“县中”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周洪宇代表:关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只有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才能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要将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就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而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此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程中,反映出我们对相关专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湖北为例,疫后重振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建议加大湖北高校与省内外各地区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定向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招生计划的比重,并研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何金英代表:创新人才来自创新的基础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学教师何金英建议,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哪里来?从教育培养中来,从实践锻炼中来。从基础教育阶段来讲,要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不用唯一答案去框住学生的头脑。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多做启思益智的创新型教学设计。另外,鼓励学生家长,多为孩子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属,我们要鼓励孩子在劳动实践中留意各种问题,动脑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小小的发明会给孩子带来大大的喜悦和成就感。
郑亚莉代表: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建议,要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郑亚莉建议,一是以专业为试点,选择100个建设基础扎实、类型特色鲜明、行业产业急需的专业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授予高职院校独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点。二是以学校为试点,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依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水平、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选择20所左右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以省市为试点,打造若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地。
熊思东代表:线上教育应是高等教育新形态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疫情期间,学校开设了线上课程。熊思东认为,线上教育拓宽了教育空间和课程容量,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机。他建议依靠智能信息技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
“不要把云中教育和线上教育作为应急之举,而要让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态。这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趋势。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云中大学和线上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机制。”
戴立益委员: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近年来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
“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科学评估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需求总量,统筹考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休产假、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因素,核增编制数。”戴立益指出,仅52.94%的地区按政策规定三年内核定过编制,编制核定“不及时”,跨系统、跨学段、跨区域调剂编制也很难落实。他建议,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在全国层面加强编制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人口流入区县倾斜。学校要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这也有利于学校用人自主权的落实。
庹勤慧代表:加强中医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庹勤慧认为,中医药教师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播)者、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中医药高校中临床实用课教师大多来自以医院病房工作为主的中青年医生,而具备深厚的中医基本功底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师资较为匮乏。
“要探索完善利于中醫药人才培养的特色人才评价体系。”庹勤慧代表建议,比如在职称评定方面,可在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队伍中进行分门别类,专职教学类型就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同时,发挥高年制师资优势,通过延聘或者授予“终身教授”等方式,让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高年制名师、名医发挥余热,为高校发展献计献策,并从政策上鼓励年轻教师跟师、跟诊“回炉深造”,通过“拜师”“双导师”等形式,真正传承老专家、老教授们的教学情怀、教学本领和临床技能等。
刘希娅代表:建议中小学新增“生命健康”“劳动”两门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建议,正在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加“生命健康”“劳动”两门课程。
新增单列“生命健康”课程,涵盖生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科学认识生命的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健康理念,认识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自我认知与接纳、情绪调控、人际交往等心理品质与能力。新增单列“劳动”课程,明确各学段劳动技能学习要求和劳动实践要求,培养当代学生奋斗、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五育并举。
唐江澎委员:整治“超级中学” 重振“县中”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呼吁,要从源头上根治“超级中学”,有必要像整治课外补习机构一样,多方联动,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唐江澎观察到,一些省市对“超级学校”的发展持默许、支持的态度,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声音自相抵触,热门高中越来越热,优质学校越来越少,薄弱高中越来越多,市域之间、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有不少省份考取清华北大人数的80%以上,集中在3~5所甚至一两所“超级学校”之内,许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起来的历史名校在此背景下,生源、师资流失,质量严重下滑,辉煌多年的“县中模式”整体消解。
与此同时,唐江澎认为,“超级中学”强化了“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与舆论氛围,也加剧了上好学预期与优质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
唐江澎建议,在实施义务教育“公”“民”统招时,建议不留政策死角,明确严禁义务教育以各种名义(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实验、超长教育、特色教育)跨学区招生;明确严禁高中阶段跨地市招生,要求各省制定促进高中县区范围招生的时间表,以重振“县中”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