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主题,也是建立科学发展观的一大要素。作为中学生物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责无旁贷。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意识的渗透,意义重大。
一、一些不可回避的事实
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有些时候,在有些领导和教师的嘴上也喊得轰轰烈烈,但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呢?现在,社会审视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无一不是以升学率为标准的。在升学率面前,教什么不教什么,学什么不学什么,一切都显得那么明白,一切都做得那么顺理成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谁去谈素质教育?还有谁有时间去讲环境意识?如此一来,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这一方面做得更差。
其次,中学教学大纲也忽略了对环境意识的培养。我国中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培养)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之外,对环境意识方面的要求几乎是零。而在目前情况下,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明确纳入中小学培养计划,从而使教育更正规化、法制化显得迫在眉睫。
再次,中学生物教材对环境意识缺乏必要的重视,没有把此问题作为重点渗透到章节中去。高中教材(人教版)在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问题作了一定的阐述,但很多重要内容,如《环境污染与“三致作用”》仅作为“课外读”部分进行自学,如此下去,学生的环境意识很难提高。
二、几点建议
1.以课堂为主阵地,将环境意识渗透到知识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方式,怎么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备好课,在课堂教学中把环境意识渗透进去。在中学各阶段的生物教材中都有大量的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比如,结合高中生物中细胞癌变和遗传病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上的环境污染都可能激活身体中的原癌基因或者使正常基因发生突变,结果使人患癌症或者各种遗传病;结合食物链的知识就能够使学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是紧密结合的,人类一切破坏食物链的行为都会破坏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及环境污染等知识点,可以使学生理解人类对环境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不仅使环境资源日益枯竭,而且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等等。其次,教师要以丰富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幻灯、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环保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第二课堂的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环境意识。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或学校附近的环境,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环境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让他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3.举办专题黑板报、手抄报和讨论会等,将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自然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生存的空间环境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加上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媒体如电视、报刊、网络到处都有生物与环境的话题,生物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外渗透环境意识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做好环保宣传。具体的做法是定期举办以环保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比赛,也可以在一些与环保有关的日子里(如环境日、卫生日、地球日等)举办保护环境的专题讨论会或演讲比赛,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会主动从各种媒体了解与环保有关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总之,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对象,使它在环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环境教育普遍展开之时,生物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尽己之长为环境教育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责 编 刘 波)
一、一些不可回避的事实
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有些时候,在有些领导和教师的嘴上也喊得轰轰烈烈,但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呢?现在,社会审视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无一不是以升学率为标准的。在升学率面前,教什么不教什么,学什么不学什么,一切都显得那么明白,一切都做得那么顺理成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谁去谈素质教育?还有谁有时间去讲环境意识?如此一来,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这一方面做得更差。
其次,中学教学大纲也忽略了对环境意识的培养。我国中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培养)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之外,对环境意识方面的要求几乎是零。而在目前情况下,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明确纳入中小学培养计划,从而使教育更正规化、法制化显得迫在眉睫。
再次,中学生物教材对环境意识缺乏必要的重视,没有把此问题作为重点渗透到章节中去。高中教材(人教版)在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问题作了一定的阐述,但很多重要内容,如《环境污染与“三致作用”》仅作为“课外读”部分进行自学,如此下去,学生的环境意识很难提高。
二、几点建议
1.以课堂为主阵地,将环境意识渗透到知识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方式,怎么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备好课,在课堂教学中把环境意识渗透进去。在中学各阶段的生物教材中都有大量的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比如,结合高中生物中细胞癌变和遗传病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上的环境污染都可能激活身体中的原癌基因或者使正常基因发生突变,结果使人患癌症或者各种遗传病;结合食物链的知识就能够使学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是紧密结合的,人类一切破坏食物链的行为都会破坏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及环境污染等知识点,可以使学生理解人类对环境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不仅使环境资源日益枯竭,而且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等等。其次,教师要以丰富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幻灯、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环保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第二课堂的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环境意识。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或学校附近的环境,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环境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让他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3.举办专题黑板报、手抄报和讨论会等,将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自然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生存的空间环境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加上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媒体如电视、报刊、网络到处都有生物与环境的话题,生物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外渗透环境意识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做好环保宣传。具体的做法是定期举办以环保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比赛,也可以在一些与环保有关的日子里(如环境日、卫生日、地球日等)举办保护环境的专题讨论会或演讲比赛,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会主动从各种媒体了解与环保有关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总之,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对象,使它在环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环境教育普遍展开之时,生物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尽己之长为环境教育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责 编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