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业余”是一个伦理性问题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g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草台班)这个业余态度很重要,因为它不太容易被现有的体制收编;也因为这个原因,它坚持下来非常困难。还有,业余状态下介入(现实)的困难和专业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是工人,你怎么去表现工人?你怎么再现他们?你有什么樣的权力来表达?这是经常会提到的问题。

业余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状态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真实性,以我在其他领域看到的问题为例。我们知道,上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有纪录片运动,大量的拍摄贫穷、贫困。这个是当时左翼运动的一个部分。但是后来,左翼的运动创造社会的动态慢慢衰落了,而纪录片却越来越成功,这些导演在国际上都得了很多奖。因此,人们会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拍摄贫穷的伦理到底是什么?我们站在哪儿去拍摄这个贫穷?难道拍摄贫穷就是为了去得奖吗?就是为了在你所在的领域里去得到提升吗?这是一个伦理性的质问。
  所以我说,业余的意义是一个伦理性的问题、是一个伦理性的政治,因为这关系到你怎么去表达而使得这个行动不会被收编到体制内而成为在国家层面、资本层面和你的专业领域层面的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是成为重新转化创造出新的文化的过程。业余的意思不是说仅仅保持业余的演出水准,恰恰相反,它是指如何保持自己的某一种自由状态。

“我们”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生成


  第二个,它介入的这个过程不仅是要去介入,而且是用业余的方式去介入。我们套用中国过去的话说,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或者说你先到群众中去,然后你再从群众中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生成出完全新的东西,也就是说超出我们通常在学院里面所讨论的所谓“底层能不能说话”的问题。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Subaltern Studies (庶民研究/底层研究)和后殖民研究所提出的所谓底层能不能说话的问题(Can the Subaltern Speak?)。
  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底层研究的对象是农民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后来就逐渐地变成了对后殖民性的讨论。这个部分的思考是必要的,原因是运动本身政治性、政治化的过程终结了。思考这些过程的人都逐渐疏离于运动本身,所以他们不得不去追问、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再追问。但是有时候这个追问导致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对于那个运动过程本身的创造力的完全忽视。
  “我们”这里是elite (精英),“他们”那里是subaltern(庶民/贱民),你我之间没有能够产生这个互动。而他们也没有看到我们过去的历史经验里面、比如20世纪的政治经验里面,在农民的运动、工人的运动、社会的运动中,都有过很多“业余的”参与者。我把它统称为业余的,是知识分子、是律师、是其他不同身份的人。在介入这个运动的过程当中,由于要和对立面进行斗争,于是这些业余者渐渐地成为了运动本身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这个时候的“我们”,不是“你”和“我”。“我们”是新的东西、不是旧的东西。你不介入的时候,不存在这个“我们”,只有在介入过程中、在运动过程当中,才能产生出完全新的“我们”。
  我觉得(“我们”)是需要超越的,至少在我自己所处的学院氛围里,需要超越底层能不能说话的问题。当然要让底层来说话,但是问这类问题的时候更要超越这个底层能不能说话的框架,去探讨新的“我们”有没有可能产生。这才是一个关于行动的问题。否则这个问题永远成为学院内部循环的,看起来也是反思性的,却没有生产性的追问,因为你永远把自己限定在劳动分工所给定的位置上。
  我刚才说的业余性,就是这个给定位置的飘移,它让你换一个地方,让你变成另外一个人。你不是一个专家,也不是一个教授,不是一个学生、不是一个研究者,在那个时候你变成了另外一个的“你”、你变成“我们”当中的一个要素。同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新的文化产生,所表现的对象也作为“我们”而展示出来。所以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他们能不能说话、我们能不能再现的问题,而是关于这样一个政治过程有没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其他文献
2015年8月13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印度尼西亚酋都雅加达举办“中国高速铁路展”。  中日围绕印尼爪哇岛高铁(雅加达-万隆)建设计划的订单一直展开着激烈的争夺。印尼总统佐科曾表示“计划于8月底、最迟在9月中旬以前完成评估”,随后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遴选出承建商。然而,谁都没有料到,9月3日传出印尼5人评估小组负责人达尔明·纳苏蒂安的表态:中日两国的雅加达-万隆高铁方案并不适合印尼,印尼已经退回了两国提
7月22日~23日,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學研究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具体承办。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智慧、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围绕这三个主题,举办了24个专题学术研讨论坛和一些小型展览。会议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深入研讨城市发展与规划的主题和思路,共同探讨生态智慧文明思路和城市绿色发展举措
开放是双向的,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回得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过去的数量经济依靠的是经济本能,今后的质量经济依靠的是专业精神。  在全球权力变迁的大时代中,中国怎样看待自身的能力增长以及对外部世界作出有效的回应,已经不仅是中国的发展问题,更是必须要负起的大国担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秩序观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全球的未来和走向。  中国的世界秩序观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成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开放
编者按:2015即将过去,梳理过去的一年,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国家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们对下一个五年充满着信心。即便发生在一些阴暗角落的个别不幸事件,也丝毫不能阻挡我们对整个社会的希望和信心。我们期待,当新一年的阳光照遍大地,也会照亮这些角落,温暖每一个人,带来新的改变。  一个中国人一贯注重辞旧迎新。  和往年一样,2014年岁末,人们络绎不绝涌向了上海外滩。  他们期盼在辞旧迎新的重
8月7日凌晨,满载炸药的一辆卡车在喀布尔第一军营附近被引爆,造成400多人死伤。这在阿富汗近年来尚属首次。喀布尔警察总监阿卜杜勒·拉赫曼·拉希米说,即使对饱受战乱的喀布尔居民来说,这次袭击也是最大的一次。  但这还只是开始,当天19:40左右,喀布尔一所军校的学生结束休假返营时,营地附近发生自杀式袭击。加上另一起爆炸袭击,当天3起连环爆炸共造成50多人死亡,约400人受伤。而在3天后,喀布尔国际机
5月18~26日,李克强相继访问了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等4国。这是他担任总理以来的首次拉美之行,也是中国领导人相邻年份第二次访问拉美。这次访问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过去十多年间,中拉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发展极为迅速,拉美在中国整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8年《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事实上明确将拉美提升到一种战略合作的地位。而2015年1月中国-拉共体论坛的成功召开,进一
插图/ 张文亮  在“两会”期间王毅外长的记者会上,周边外交成为关注的一个重点。这再次凸显了周边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重要性。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周边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与中国主动的外交操作有关,有的则因相关国家对华政策的调整使然。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年多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周边外交应如何应对新挑战、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南风窗》记者采访了广东国际战略研究
根据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早就规划好的地区一体化蓝图,这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今年有一桩大事要完成,就是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Asean Economic Community)。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而且还对其按期建成表示看好,其态度已经比“乐观其成”还要积极,相信东盟有关人士自能心领神会,感受到来自北方邻国的善意。  依照2007年第13次东盟峰会确定的计划,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含义包
中国的装备工业现在大部分还是靠进口,我们的现代化是“买来的”,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东北的话,你能不能做到?这任务不轻,东北要看到自己的角色。  东北的经济问题有多严重?东北应该以怎样的战略布局和突破口去破解这种“停滞”乃至“衰退”?《南风窗》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东北振兴要靠央企的说法有待商榷  《南风窗》:最近大家对东北经济的关注度非常高,有人用
“京都史学派”的伟大奠基者宫崎市定氏,曾经发出过令人感慨万千的疑问:自公元10世纪就跨入了“近代”门槛的中国社会,为什么到了19世纪依然还不得不再次重复“寻求富强”的“王安石命题”?中华文明何以会在“近代转变”的门槛上徘徊了近9个世纪之久?在他看来,在诸多历史原因中,“王道”对于“富强”的深刻制约,正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  自儒家思想从“经学”的束缚中独立解放出来之后,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就走了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