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邃的里籍、生卒年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c0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程邃的里籍、家世考
  程邃(1607-1692),字穆信,号垢区、别号垢道人、垢区道人、黄海钓者、静者,晚年又自号江东布衣。安徽歙县岩镇人。
  (一)里籍
  程邃以金石书画、品行文章鸣世,然而人们对他的里籍、家世却知之甚少。关于程邃的家世、里籍,黄宾虹曾经感叹“遍稽载籍,语焉不详,年远代湮,无足深考。”有人认为程邃出生在云间,当是松江人;也有人认为程邃是扬州人,郑板桥在《程邃印拓册》后跋云“燮,扬州人;穆信,亦扬州人。”历史上程邃的诗集《萧然吟》曾因“诗中亦多愤悖之语”的罪名乾隆年间遭到禁毁,所以有关程邃的传记不入正史,多被列地方志“方技”一门,对其家世的介绍更是讳莫如深。从程邃自己的作品题款“新安程邃”“黄海钓者”和他的《萧然吟》署名“黄海程邃”以及他的“白头交”龚贤把他列入“天都十子”来看,程邃是新安人是毫无争议的。黄宾虹一生致力于新安画苑诸家资料的搜集研究,在程邃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著有《垢道人佚事》和《垢道人遗著》。其中,对程邃的里籍和家世做了初步考证轶,在1943年《中和月刊》发表的《垢道人佚事》一文中指出:
  垢道人世居歙县,西乡岩寺镇。远祖东晋新安太守元谭公。至宋德祐中,后裔由邑之范坑迁岩寺,为岩镇人。
  新安程氏从程元谭肇始,因此,程元谭被尊为新安程氏一世祖。宋朝时追封程元谭为忠祐公。据程氏善德堂谱知,程元谭生于东汉延熙乙丑(245),东晋大兴二年,元谭渡江仕元帝,初为江阳守,迁襄州刺史,次年持节新安太守。东晋太宁乙酉(325),卒于任上,享年八十一岁。死时永昌帝大哭为之震悼,赐葬在新安西十里,赐给子孙田宅,谥号忠佑公。到了宋朝德祐年间,程邃的先祖从歙县的范坑迁到岩镇。
  岩镇即岩寺镇,位于丰乐河畔,是南路登临黄山的天然门户,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岩寺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乾隆刻本《岩镇志草》记载,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唐朝名僧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结厦于此,始创三摩圣地,建有东西序寺庙无数,殿堂鳞次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侣500人之多,因寺庙建在石壁岩洞前,故唐王朝赐“岩寺”为名。寺后有“古岩寺泉”,被明人许芳城列为“歙县四泉”之一。1132年,即南宋高宗绍兴二年,诏命更名为岩镇。岩镇还流传着“书声喧两市,一镇四状元”的佳话。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岩镇出了舒雅、吕溱、唐皋、金榜4名状元,此外还有进士36人、举人81人,其中任州府以上之职者47人。昔时岩镇有四大名园,分别为娑罗园、菜园、檀园和会心园,是明清时期岩寺文人雅集之地。可惜这四座园林均遭毁坏,今已荡然无存。由于当时岩镇文风鼎盛,一些文人墨客便于此结文社、建书院,著名的南山书院,江永、戴震、刘海峰曾来此讲学。
  关于程邃的里籍问题,从他本人的诗集和题画中可以找到最为直接的证据。其《萧然吟》乾隆年间遭禁毁后,今上海图书馆藏有原刻孤本,正文开篇有“黄海程邃”四字;上海文物商店藏有程邃的《拄杖回头图》,款识为“新安程邃为东莱赵琳作”。另外,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还有靳治荆所著《思旧录》的《程处士穆倩先生邃》里面明确记载程邃“先生歙人”;姜宸英(1628-1699)所著的《程处士篆刻说》开篇有“新安程先生穆倩”;周亮工(1612-1672)《读画录》中的“程穆信邃,自号垢道人,新安人”;魏禧(1624-1680)所撰的《魏叔子诗集》卷四有五言古诗一首题为:“辛亥端阳前一日,禹航严公灏亭招饮广陵寓室,同集者:长安王筑夫,三原孙豹人,歙县程穆信……”张贞为程邃之子程万斯作《题程万斯印册序》有“老友程子穆信,家本黄山,常居广陵,晚寓白下”等等,都可以佐证程邃是新安歙县人,靳治荆、姜宸英、周亮工、魏禧、张贞等人和程邃均有交往,他们所言程邃为新安歙县人,亦当为不误。
  岩镇程氏一门从艺者如明万历年间制墨家程大约,字幼博,号君房,有《程氏墨苑》传世。《程氏墨苑》由丁云鹏、吴廷羽等绘,黄辚、黄应泰、黄应道、黄一彬等镌刻,堪称今天的版画国宝。在隆庆年间,程邃的同宗程忠任倡议修建程氏宗祠,还请了当时的大学士申时行书“继述堂”匾额。据乾隆刻本的佘华瑞《岩镇志草》记载岩寺镇还有程大约建孝思庵,在古岩寺附近,供奉慈航大士塑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会,此处香火旺盛,香客云集,游人络繹不绝。后来倾圮重修,改名“小西天”。据程氏宗谱记载宋朝从歙县范坑迁岩寺的程氏一支居庙前,可惜今天程邃家族的住宅遗址已不可考。
  (二)家世
  程邃的远祖是新安始祖程元谭,持节新安太守。祖父程九龄,字武台,父亲程尧基,字钦明。母亲长龄桥村郑氏,从舅郑元勋能文,善画,居扬州,后被列为“新安画派“画家的先驱代表人物。远族叔程正揆,别号清溪道人,工诗文,擅山水,与石谿并称“二溪”。程邃有六子一女,幼子程以辛有时名,字万斯,工篆刻。女儿嫁歙县吴万春,吴万春与父亲吴山均善篆刻,可谓一门风雅。
  对于程邃家世情况的最早记载是稍晚于他的陈鼎,陈在《留溪外传》中曾为程邃立传。陈鼎生于1650年,小程邃43岁,加上他青年时代一直生活在云贵高原,考察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晚年才回到扬州开始著书立说,这时程邃应该已经谢世或移家南京。陈鼎因敬佩明末东林党人尚气节、重名义,前后历20多年时间,采集到4600多人的资料,撰写成《东林列传》24卷。他的《留溪外传》因政治违碍,在清代曾和程邃的《萧然吟》一样被列为禁书,好在这两本书都流传了下来。陈鼎在《留溪外传》的《垢区道人传》中记载:
  程邃,字穆倩,别号垢区。祖九龄,字武台,有隐德,官行人,致仕居天都山,以泉石自娱。父尧基,字钦明,太学生,以文行著于乡里。程邃生有至性,善事父母兄长,以文章鸣以江南,举博士弟子员,更以气节称于库序。
  据此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程邃的祖父程九龄以德行高尚被举官“行人”之职,后来告老还乡,居于黄山脚下,往来黄山天都山中,尽享山水之乐。“行人”是古代专门管接待宾客礼仪的官职。程邃的父亲程尧基是明朝的太学生,以文章道德行著于乡里。程邃出生在“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家庭,天生至性,仁爱孝悌,少时以文章鸣以江南,被举为县里“博士弟子员”,而且还在庠序(古代的学校)以气节著称。明清时期被举或补为“博士弟子员”的大都是县邑里的优秀青年才俊,如戏曲家李渔(1611-1680)就是18岁补博士弟子员,后来程邃寓居扬州,李渔和程邃交好,多诗文唱和。值得一提的是,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肆。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还是学习绘画的重要范本。   程邃的母亲是距岩寺两三里的长龄桥村郑氏之女,是郑元勋的堂姐。郑元勋是新安画派的先驱代表人物,与程邃交好,同在扬州时多诗酒流连、切磋画艺。郑元勋的父祖和子侄辈在扬州都享有大名。郑景濂是郑元勋的祖父,也是程邃母亲的祖父,郑景濂世居歙县长龄村,其地有龙潭,潭水清洁,因自号为洁清翁。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卷八《城西录》有很大的篇章对歙县长龄村郑氏迁徙扬州进行了介绍,记载郑景濂旧产为族豪暴占垂罄,夫妇辞家行,先到池州营商谋生,1576年到扬州从事盐业,郑景濂在众多盐商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子郑之彦被众商推为盐荚祭酒,成为盐商领袖,到郑元勋这一代他兄弟就都各有自己的私家园林。
  程邃和程正揆同宗,正揆族祖于元末避兵迁徙至湖北孝感,二人虽籍属不同,但交情颇深,以叔侄相称,在南京、扬州等地常常相聚一起吟诗作画。程邃60岁时,程正揆有《赠穆倩侄自寿词》刊于《青溪遗稿》称:“吾家穆倩,居扬州。行年六十岁,穆如也。”吉林省博物馆藏程正揆画给程邃的一幅《山水轴》款题“丙戌冬日为穆倩词侄政,青溪揆”也说明了二人的叔侄关系。
  程邃有六子一女,长子早夭。好友王岱赠诗有“画来木石屡添丁”之句,其下又自注“公有六子”。程邃居扬州,终日弄儿为乐,享尽天伦,还把书斋命名为“犊乐斋”。孙枝蔚有诗《程穆倩颇有抱子之乐,足不出广陵城数年矣。中心羡之,赋诗为赠》,王士禄亦有《过穆倩留饮作》诗自注“穆倩少子辛才六龄,能持觞劝客”。李渔也记载有程邃每外出饮酒常令儿辈偕行,尝与人曰:“此非儿也,杖也。”儿子程万斯和女婿吴万春都继承了程邃的篆刻艺术,各有成就。程邃晚年刻印还让儿子程万斯代为捉刀,王概曾作《程万斯印存序》刊于《山飞泉立堂稿》,其称程邃“晚年诸作皆出万斯手也,惟吴文禧公能区别之”。王概为当事中人所言应为可信。
  陈鼎《留溪外传》之《垢区道人传》又记:
  明亡即弃巾衫,隐于广陵,放情诗酒。
  可以知道明朝灭亡后,程邃曾主动弃去生员身份。根据明朝的生员制度,程邃应是明天启年间生员,明天启朝共七年,正是程邃15到21岁可以取得“博士弟子员”的年龄段。在古代生员不是官,但有着准官员的地位和待遇,程邃是明代天启年间的博士弟子员,即生员。以上陈传中讲程邃“明亡弃巾衫”,就是放弃生员的资格与身份,成为布衣,也称“弃巾”。“弃巾”有一定的程序,若获批准,方告完成,而一旦批准,也意味着他们从此告别生员身份,终身无法再仕。在明朝后期一些有志之士为尽士节而“弃巾”形成一定的风气,到了清初也出现了一批像程邃、邢昉这样的“弃巾”者,以示不仕新朝,彰知名节。程邃的老师陈继儒曾请求弃巾,他在辞呈《告衣巾呈》中写道:
  例请衣巾,以安愚分事,窃惟住世出世,喧寂各别;禄养志养,潜见则同。老亲年望七旬,能甘晚节;而某齿将三十,已厌尘氛……故于广众大庭,预绝进取之路,伏乞转伸。
  这与史载陈继儒“年二十九,焚儒衣冠,隐居小昆山之南,绝意科举仕进”正合。陈继儒“弃巾”时程邃还没有出生,后来程邃“即弃巾衫,隐于广陵”或受老師陈继儒彰显士节的影响。按明朝灭亡后程邃“弃巾”来算,程邃当时已经38岁。
  (三)出生地
  与程邃同时代的靳治荆所著的《思旧录》上有《程处士穆倩先生邃》传略,里面明确记载程邃“先生歙人,生于云间。”靳治荆,字熊封,号书樵,曾任歙县知县,为王士祯门下,黄宗羲曾为其诗序,其与江南一带的文人多有唱和。康熙二十九年(1690)主修刊成《歙县志》十二卷。靳治荆不仅与程邃谋面并得赠字,还做过程邃家乡歙县的父母官,所以,他为程邃的立传是最为可信的。《程处士穆倩先生邃》全文如下:
  余所获接名流,先生其齿之最尊者,初见时已逾八十,聪明为衰,语及董华亭、陈征君及钱虞山诸先生,皆同时周旋,风流云散,而一老岿然独存,不异白头宫人说天宝事有不倾耳忘倦哉。先生歙人,生于云间,流寓维扬数十年,老复移家金陵,诗文皆信笔写就,若可解,若不开解。作画纯用渴笔,生动有别致,贻余尺牍字,虽强半难辨而音节古宕,全是性灵。因悟其铁笔享一时盛名有自来也。夫弄柔翰与奏钢刀其事不同而所谓势险节短一往即诣者其理则一。惟其涉笔皆性灵则刀亦笔矣,而又出以奥博之学问,故自天人俱到,不类雕虫,谓其变秦汉法而别自成家,非知先生者也。先生又善鉴别法书、名绘及古器旧物,家藏亦颇可观,非得重金值不售。闻殁后皆不能保,人琴俱往,惜哉!处士讳邃,字穆倩,号垢道人,年几九十始卒。
  靳治荆文中描述初见程邃时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谈及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等师友故去,不免像“白头宫人说天宝事”备感凄凉。文中靳治荆所说的程邃“年几九十始卒”,尚有待商榷。
  黄宾虹《垢道人佚事》记载:“垢道人之先,盖有托而逃,远徙云间,致离乡井,其事或类于郑氏洁清翁者。”黄宾虹讲程邃举家迁徙到云间(今上海松江)的这件事情或者有些类似程家的姻亲郑家之郑景濂,但具体原因也含糊不清,何年迁徙到云间也无从考证,但是,我们从陈鼎的《留溪外传》知程邃的祖父程九龄告官回乡后是居住在黄山脚下的,即歙县岩镇。黄宾虹在《垢道人佚事》一文中“道人生于云间”,笔者遍查尚未找到其资料出处,或是根据孙枝蔚赠程邃诗“莫怪云间裔,终朝恋布衣。”后来汪世清的《程邃年谱》亦沿其说。
  二、程邃的生卒考
  关于程邃的生卒年,早期文献记载的有:陈鼎《垢区道人传》所记“卒年八十六”;靳治荆的《程处士穆信先生邃》“年几九十始卒”;黄宾虹的《垢道人佚事》记载“当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生,殁于康熙三十年辛未,为八十七岁。”现代又有沙孟海《印学史》记其生卒年为1602-1691年;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载其生卒为1605-1691年;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载其生卒年1605-1691年;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记作1607-1692年等等。
  (一)生年
  其实程邃的生年可以从他自己的作品推算出来,黄宾虹先生在《垢道人佚事》里也是用程邃的作品推算出程邃的生年,但没有具体讲到是哪一件作品,他推算的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生,当误。故宫博物院藏有程邃《乘槎图》,刊登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2卷92页,作者自题:   龟峰先生悬余梦想有年,此日缔交,笃逾平生,立谈遽于应声,见于笔墨。前路素心如相间,即以一示为推襟镜影可也。谨系廿八字博笑:濯足人非濡足者,闭关何事写乘桴。钓鳌大手期君子,冰壶莹处有骊珠。黄海弟程邃。乙丑七夕,时年七十有九。
  乙丑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程邃时年79岁,前推79年即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
  影印于1934年出版之《金石书画》第十期程邃的《芒鞋林屋图》题诗云:“芒鞋行踏踏,林屋悉仍初。世德观居守,文名询绪余。中庸天下誉,内圣外王书。静念诸禽覆,聊谈庄惠鱼。辛未八十五老人程邃。”其中,“辛未八十五老人程邃”这也是程邃自己明确的纪年。前推85年正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这和刘九庵、汪世清考证的生年是一致的。
  另外,还有一些辅助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程邃的生年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程邃的好友为其七十寿赠诗。李念慈(1628-?)撰《谷口山房诗集》卷十六有丙辰作《程穆信七十寿》诗一首:
  白发先生未买山,行吟诗赋傍邗关。寻常贳酒无赢物,七十平头有少颜。闭户玄言何日就?烹炉金液几回还?我来赠汝丹砂好,汉篆秦文总破悭。
  李念慈的《谷口山房诗集》刻于他生前康熙二十七年(1688),卷首有康熙二十八年杨素蕴序文“过我皖署,蕴亟请之,因得鸠工付梓”之句为证。所以,此祝寿诗是最好的例证。
  还有,南通范国禄(1624-1696)《十山楼稿》中丙辰作《赠程邃》诗一首:
  留得先朝一布衣,灵光高挹客星辉。山林气象天无闷,鹤鹿精神世所稀。交自前民传的派,艺令后辈得皈依。升歌不独因眉寿,还为人间庆德徽。
  此诗也是当时的祝寿诗。丙辰程邃七十岁,前推70年,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
  再如,费密(1623-1699)的孙子费冕修订的《费燕峰先生年谱》记载费氏于康熙三十年辛未列正月“会程穆倩,年已八十有五,而谈不倦。观所藏三代秦汉宋元遗物。”前推85年亦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
  所以,综合以上作品款识及文献资料,程邃的出生年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
  (二)卒年
  知道了程邃的出生年,如果按照陈鼎所说的“卒年八十六”去推算程邃的卒年似乎有些牽强,因为人们会怀疑陈鼎的记载本身有就可能存在谬误。因为陈鼎的《留溪外传》曾为“张潮诸人,生而立传”,给后人留下过把柄。在考据上黄宾虹和汪世清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主张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就像考据程邃的生年用的是程邃自己的题画,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其他资料可以作为辅助证据。但程邃的卒年无法从作者本人的作品中查到,从程邃现有的传世作品中,有84岁和85岁明确纪年的作品,至少程邃卒年是在85岁或85岁以后,即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或之后。这两件明确纪年的作品其一是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艺苑掇英》下册影印的二开册页作品,第一开题: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此二语予深味之,盖以山中日月长也。故偃息白下有年,自谓落落他山云尔。鼐老道翁来话旧,深畅知言,因以所图小楮十二博笑,八十四弟程邃。
  第二开题:
  梅柳渡江春。八十四朽写此。非欲合时,盖谓山中白云亦有光天春色耳。
  还有影印于1934年出版之《金石书画》第十期的《芒鞋林屋图》题“辛未八十五老人程邃。”这件85岁时的作品是目前所见程邃最晚的纪年作品。
  关于程邃的卒年,“娄东十子”之一、王时敏的儿子王撰(1623-1709)《揖山集》卷四有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所作《白门访程穆倩,询知去秋弃世,诗以哭之》一诗,诗原文如下:
  戊中游广陵,相访恨不早。筋力君方强,词场推宿老。予从长安归,壬子三月杪。逢君萧寺中,相对抒怀抱。辛酉过白门,须眉间苍皓。当此交益深,衷肠尽倾倒。家多金石藏,嗜古恣搜讨。闲来造君庐,花径为予扫。吐词矜奥僻,墨迹虬螭绕。逮及甲子秋,形容觉渐槁。殷勤访故交,谈笑彻昏晓。一别垂十霜,暌违鱼雁杳,君曾寄一缄,回忆在丁卯。令君作古人,闻之心若捣。大雅既沦亡,东南耆旧少。人生八十余,辞世不为天。老成丧典型,用是添烦恼。我欲荐生刍,情怀难自表。伤哉故人泪,空洒长干道。此去不复来,何从悲宿草。
  诗题目中知王撰到南京访程邃不见,询问得知已经于去年秋天去世,诗以哭之,此诗成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程邃于去年去世,当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
  由上考证得知,程邃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生,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卒,他的生卒年是(1607-1692),行年八十六岁。
其他文献
有研究显示,体内除了血细胞之间和骨骼肌细胞之间没有缝隙连接(gap juncuion,GJ或Connexin)外,其余组织细胞间均有GJ.然而,实验中发现,刺激部分骨骼肌细胞可引起所有的骨骼肌
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安徽博物院近期尽出馆藏珍品,从中精心选择了百幅书画,以“金题玉躞”向公众展出。这个优中选优的展览反映了安徽博物院院藏书画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出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突
程邃的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在清初画坛显得格外“戛戛独造”,尤其是他发展和完善了山水画门类里的焦墨技法,具有—种开创性的意义。他的焦墨山水画明显带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和
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是南宋拓本,并有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清供陈设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另—部分来自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宫造之式”。  清代内廷御用笔的制作,所用材质精良,金银玉翠、木竹牙管,应有尽有。表
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清供陈设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另—部分来自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_,力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宫造之式”。  清代宫廷用纸来源广泛,一般是交由地方织造,按宫廷式样尺度制办,每
内容提要:十几年前,汉画像石很少有人问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百姓收藏热的来临,汉画像石成为热门话题,作伪的汉画像石也应运而生。面对五花八门的作伪现象,对收藏家、博物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对其鉴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长期的实践经验,再结合历史、艺术等知识作综合判断,才能辨明真伪。所以,明白汉画像石的造假过程、了解汉画像石的本来面貌及其艺术特征、风格等,是鉴别其真伪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汉字形体,最初为生活中使用的符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把它逐渐美化,同时为了使用的方便,又不断加以简化。中国书法发展到汉代,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已基本完备,汉代以后,并没有新的书体出现,而只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变化。  综观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流布以及存世状况,我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