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破题的关键.近年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中呈现差异.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要充分考虑农村场景、服务模式和体系构建的特殊性.通过梳理总结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五大类典型模式,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助于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分析框架,加快推动形成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共同体.
【机 构】
: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破题的关键.近年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中呈现差异.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要充分考虑农村场景、服务模式和体系构建的特殊性.通过梳理总结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五大类典型模式,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助于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分析框架,加快推动形成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共同体.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国奶业发展模式转型为切入点,结合新西兰和美国奶业,对比分析资源和资本导向两种奶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运行机理,进而揭示中国奶业资本化的根基及其面临的问题,探索可持续的中国奶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根植于土地资源的饲草料生产系统是奶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奶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资源导向型奶业发展模式经营成本更低、环境损失更小、更可持续,而大规模集中、种养分离的资本导向型奶业发展模式受成本和资源环境的强力制约.可持续的现代中国奶业发展呼唤我们构建以“适度规模、种养结合”为特征的资
乡村建设行动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先后部署开展了乡村改造、乡村重建、乡村改革和乡村振兴,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建设发展道路.但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还是短板弱项、薄弱环节,必须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把握“八大关键”,坚持规划先行,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房建设质量改善、数字乡村建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做好政策衔接配套,坚持久久为功;同时,需要强化政策保障,满足人才、用地、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我国乡村数字金融发展迅速,提高了乡村金融服务广度、金融服务深度、居民金融接受度和产业金融匹配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提高了农村居民金融可得性,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数字金融发展尚不充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居民金融知识素养有待增强,金融机构风控成本依然较高.未来我国应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乡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为重点
与线下涉农贷款相比,线上涉农贷款对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依赖性更强,风险也更加复杂和多样,传统信贷风险防控体系面临较大挑战.基于此,论文从线上与线下涉农贷款共有的诸如信用风险、商业化风险等传统风险,线上涉农贷款表现较为突出的诸如数据风险、技术风险等新兴风险,以及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在线下、线上涉农贷款上的不同表现形式等角度,系统分析线上涉农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知识宣传、加强“三农”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人工智能算法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加强新兴风险防控等线
我国金融市场运作中“刚性兑付”和“打破刚性兑付”之争存在已久.已有的研究文献几乎均诟病“刚性兑付”,主张“打破刚性兑付”,但实践层面上“刚性兑付”却屡见不鲜.在信托机制中,刚性兑付的主因在于相关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在运用客户资金获得自己利益的同时,既违反了信托的一些基本机理又侵犯了客户的权益.在公司债券违约中,债权人提出刚性兑付的诉求既合法又合理,“打破刚性兑付”是并不成立的.发展资本市场应建立以保护债权人权益为重心的债市机制,具体举措包括:完善《破产法》、建立偿债次序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试点旨在盘活农村“沉睡资本”,促进生物资产产权资本化进程,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增强其融资便利和融资可得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论文以杨凌生猪资产抵押融资试点项目为案例,阐述了试点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进展、效果与存在问题,据此提出构建“政(府)银(行)保(险)农(经营主体)平(台)”五方联动的农业生物资产浮动抵押融资模式及运行体系,以及相关对策建议,为农业生物资产抵押试点完善提供依据与借鉴.
今年11月,《农村金融研究》杂志发行第500期.在此重要时点,《农村金融研究》编辑部约我写一篇文章,我很高兴地答应了.1996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我是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决定.借此机会,我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和成效,合作金融改革的历史教训和农村金融如何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一些思考.
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数据库(2020年)305个村庄数据,分析了样本村庄的总体和分类特征,结合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分析了村庄特征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村庄表现出显著的收入差异,东部地区村庄、平原与丘陵村庄、隶属省会城市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更高;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越高、耕地流转率和流转价格越高的村庄农民收入水平越高;此外,农村电商的发展、村书记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庄外出务工比重越高.藉此,对集聚提升类村
运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国的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服务长尾客户、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助力全民抗疫等领域成效显著.但是由于金融科技存在依赖用户高度参与、网络双边外部性、大规模跨界、极端的规模经济等平台经济特征,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应性.为此,应以“包容审慎”和“创新友好”为基本遵循,健全垄断监管的科学框架、推动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加快实施持牌经营监管,同时应重新界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关注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平台特征、重视消费者数字产权的界定和保护.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推动质量兴农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农业亟需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存在的难题.合作社作为农民重要的组织化形式,通过为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绿色生产认知和能力,缓解单个农户专用性资产投资不经济的问题,从而提高农户绿色生产的预期收益,促使农户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中发挥作用,提升合作社带动农户的服务功能和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完善合作社的利益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