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情境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本文聚焦数学课堂,从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情境、趣味情境、激励情境等四个方面入手,全面阐述了如何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法,逐步将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最终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关键词】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学习情境
数学看似枯燥,实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 而这种探索如能借助一定的情境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下面就部分情境,谈谈笔者的创设构想和实施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刺激.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新教授知识之间的冲突,或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障碍,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土堆的形状叫作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这堆沙土的重量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等. 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让学生数数,倒几次正好装满. 师: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较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这样通过问题的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数学史、课堂讨论、讲故事、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 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开探索,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直观操作材料,认真、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前学生每人准备4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片和一张正方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做折纸活动.
第一步:让每名学生用4张长方形纸片分别平均折成2份、3份、4份、5份(折法随意,只要折出就行).
第二步:把分别折出的2份、3份、4份、5份中的1份涂上颜色.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想法,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很快能说出涂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一,同时也产生了没涂色部分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等分数,有些学生还想到比较大小,涂色部分是不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了教材范围,但学生想到了.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建立了一个整体,平均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也建立了几个分数大小的表象. 认识了“几分之一”后,继续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正方形纸片,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积极动脑操作,折出不同的形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敢想、敢创的精神. 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几分之一”这一抽象的数字概念.
这样通过创设实验情境,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实验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三、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 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 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 我要分五分之一. 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 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 ”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 ”这样导入新课,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四、创设激励情境,变“潜在学习”为“成功学习”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她):“你能行!”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还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学习知识. 数学教师一旦掌握了“鼓励”这一武器,就能将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数学教学“不教而胜”.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时,对学生使用“试试看”“说下去”“提得好”“设计得好”等鼓励、赞赏和暗示性语言来创设激励情境,使学生从“潜在学习”状态下被激发、激活,从而转变为“成功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数学新教材的实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而情境教学又为充分阐释数学新教材提供了武器. 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但可以将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能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玉民.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学习情境
数学看似枯燥,实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 而这种探索如能借助一定的情境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下面就部分情境,谈谈笔者的创设构想和实施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刺激.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新教授知识之间的冲突,或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障碍,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土堆的形状叫作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这堆沙土的重量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等. 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让学生数数,倒几次正好装满. 师: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较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这样通过问题的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数学史、课堂讨论、讲故事、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 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正是在这种可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地展开探索,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直观操作材料,认真、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前学生每人准备4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片和一张正方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做折纸活动.
第一步:让每名学生用4张长方形纸片分别平均折成2份、3份、4份、5份(折法随意,只要折出就行).
第二步:把分别折出的2份、3份、4份、5份中的1份涂上颜色.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想法,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很快能说出涂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一,同时也产生了没涂色部分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等分数,有些学生还想到比较大小,涂色部分是不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了教材范围,但学生想到了.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建立了一个整体,平均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也建立了几个分数大小的表象. 认识了“几分之一”后,继续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正方形纸片,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积极动脑操作,折出不同的形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敢想、敢创的精神. 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几分之一”这一抽象的数字概念.
这样通过创设实验情境,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实验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三、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 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 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 我要分五分之一. 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 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 ”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 ”这样导入新课,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四、创设激励情境,变“潜在学习”为“成功学习”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她):“你能行!”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还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学习知识. 数学教师一旦掌握了“鼓励”这一武器,就能将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数学教学“不教而胜”.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时,对学生使用“试试看”“说下去”“提得好”“设计得好”等鼓励、赞赏和暗示性语言来创设激励情境,使学生从“潜在学习”状态下被激发、激活,从而转变为“成功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数学新教材的实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而情境教学又为充分阐释数学新教材提供了武器. 充分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法,不但可以将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能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玉民.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