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再现】
11月5日下午,鹤池苑小学全体师生沉浸在故事的海洋中。全校19位语文教师正通过“红领巾电视台”逐一为孩子们讲述精心挑选的故事。老师们投入的讲述深深吸引了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细看,会发现每个孩子手中拿一张红色的选票,上面写着“谁能成为故事老师,请你来投票!”原来,每个孩子都是本次活动的评委,难怪他们听得那么专注而投入,连一年级的孩子也像模像样,一手持票,一手拿笔,瞪大眼睛,翘首倾听呢!教室后面还坐着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部分学生家长,在故事的召唤下,家长们似乎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学生时代,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欢笑,和孩子们一起沉思。
这一天俨然成了孩子们的故事狂欢节!而学校的儿童阅读推广氛围,也因为这个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策划回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事先准备。没有周密的事先准备,做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纰漏,而这些纰漏往往在事情进展的当下是难以弥补的,事后弥补又往往时过而境迁,无法产生相应的效果。因此,事情的顺利进展与预期效果的顺利产生,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事先准备——策划。本次活动也不例外。
一开始,我们只是将活动的参与者局限在语文教师层面,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交流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活动形式也是常见的讲故事比赛,邀请几位非语文教师来当评委,19位教师逐一讲故事,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方案一出来,我们思量着,这样的活动安排难道就真能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真能提高教师的讲述技巧了?恐怕更多的教师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活动效果未必能达到。教师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就意味着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怎样让教师积极参与呢?思考着,于是就有了第二个方案,方案简述如下:
活动目的: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交流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激发学生对故事、对阅读的兴趣,营造学校的阅读氛围。
活动方式:11月5日下午二、三两节课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讲故事电视现场直播,全体师生及每班级5名家长代表在教室收看。
评比形式:邀请教师评委6名,3~6年级学生评委每班2名,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其余为三等奖。
此方案的调整让本次活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而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做的是关起门来的事情。让本来只属于语文教师的内部活动完全曝光在全校师生甚至家长面前,这无形之中给了语文教师一定的压力。有压力当然就会有动力,这也将促使语文教师认真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未料此方案一出,遭到了很多教师的反对,特别是那些年纪偏大或普通话相对较差的教师。他们最担心的是怕自己讲得不好,有损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讲故事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位语文教师应该都有能力参加这个活动。之所以有反对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对自己不够自信。因此更加需要有这样的活动,作为教师寻找自身潜力的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激发专业效能感。
在我们酝酿商讨活动方案的日子里,市教研员听说了这件事,他的第一反应就说这个活动的创意很好,但要发挥更大的效益,应当让所有的孩子参加投票来评选他们心目中的故事老师,这一天应当成为孩子的“故事狂欢节”。要让更多的孩子因为这个活动,而对故事、对阅读产生兴趣。一年级的一个学生说:“为什么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就不能当评委呢?”是呀,我们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当评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有了对上面两个问题的思索,我们又进行了方案的第三次调整,方案如下:
活动目的: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交流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全体学生的参与投票、家长的适度参与,努力营造学校的讲故事、听故事、爱阅读的氛围,从而有力推动学校阅读力提升工程。
活动方式:11月5日下午二、三两节课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讲故事电视现场直播,全体师生及每班级5名家长在教室收看。
评比形式:全校师生每人一张选票,活动结束后将选票投入票箱,评选出若干“故事老师”和“娓娓动听奖”、“幽默搞笑奖”、“好听故事奖”等若干单项奖。
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次方案中评委的调整是重点,我们大胆地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评委,来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故事老师”,而奖项的调整设计,也让孩子觉得更好玩。这样一些小小的转变,使得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角,而不再是听客。正是因为这样的转变,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专注和投入是前所未有的,正像本文一开始介绍的,这天俨然成了孩子们的“故事狂欢节”,这一天注定成为了孩子们小学生活中的精彩一笔。
【认识与启迪】
怎样的学校教研策划才能给教师、学生以真实的、最大的收获,从这三次方案的诊断与改进中,我们领悟到了一些学校教研活动策划最需要思考的方向。
一、 教研策划要顺势而为
回想这个活动的成功,首先因为这个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基础。2008年,我校被认定为市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之一。面对新的任务,学校语文教研大组结合继续教育,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觉得要想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持续地、不间断地为孩子进行大声朗读。因此,在市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我校有了每周两节的“大声朗读微型课”。即时语文教师会走进教室给孩子大声朗读,这二十分钟成了师生的“美丽约会”。“大声朗读微型课”实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教师们渐渐没有了热情,而讲故事也并不像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一样需要技巧和艺术。为了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我们才打算举行“故事老师评比”活动。因此可以说,这个活动的实施,迎合了老师、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 教研策划要明确目的
准确把握学校教研的目的性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行为则盲目,目的狭隘,行为则受拘束。
上述三次策划中活动的目的从“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到“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激发学生对故事、对阅读的兴趣,营造学校的阅读氛围”再到“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全体学生的参与投票、家长的适度参与,努力营造学校的讲故事、听故事、爱阅读的氛围,从而有力推动学校阅读力提升工程”。活动目的一次比一次明确,一次比一次注重实效。而形式也随之变动,越改越贴近师生的心理需求。从中我们体悟到,有效的教研活动首先要求活动策划者对活动的目的有明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切忌好高骛远和随心所欲。
三、 教研策划要指向“唤醒”教师
有了明确的教研目标,还需要适切的形式与之匹配。笔者认为,适切的教研形式的最大特质就是要能“唤醒”教师,让更多教师的主体生命在活动中张扬,在活动中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学校教研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其质量的高下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教研的首要任务不应该是解决教学问题或者传授方法。而是要通过教师共同体活动,唤醒教师参与专业生活的兴趣,并从中寻找到成就感和安全感。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的,“唤醒”这一概念是作为人的本体结构的全面“震颤”。教育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
上面第一次活动方案中,老师只被要求关起门来讲故事,故在参赛老师中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没有对话的途径。但是,一旦活动的空间被打破,参与活动的对象有了大幅度的改变,老师们内心渴望被别人认可的情绪就上来了,这必定促使他们积极认真去参与。事实上,正像我们事先所猜想的一样,每位语文老师都有讲好故事的潜能。有合适的热情,有合适的语言,每一位老师就都是最棒的故事老师。其实学生不甚关心自己的老师是否被评上了“故事老师”,他们所关注的是这一天全校所有的老师都讲了故事,他们所关注的是这一天真的很快乐。
这样的活动,让老师在其中寻找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了自己的被需要,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学校教研中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这正是教研策划的本义所在。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鹤池苑小学 312000)
11月5日下午,鹤池苑小学全体师生沉浸在故事的海洋中。全校19位语文教师正通过“红领巾电视台”逐一为孩子们讲述精心挑选的故事。老师们投入的讲述深深吸引了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细看,会发现每个孩子手中拿一张红色的选票,上面写着“谁能成为故事老师,请你来投票!”原来,每个孩子都是本次活动的评委,难怪他们听得那么专注而投入,连一年级的孩子也像模像样,一手持票,一手拿笔,瞪大眼睛,翘首倾听呢!教室后面还坐着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部分学生家长,在故事的召唤下,家长们似乎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学生时代,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欢笑,和孩子们一起沉思。
这一天俨然成了孩子们的故事狂欢节!而学校的儿童阅读推广氛围,也因为这个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策划回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事先准备。没有周密的事先准备,做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纰漏,而这些纰漏往往在事情进展的当下是难以弥补的,事后弥补又往往时过而境迁,无法产生相应的效果。因此,事情的顺利进展与预期效果的顺利产生,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事先准备——策划。本次活动也不例外。
一开始,我们只是将活动的参与者局限在语文教师层面,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交流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活动形式也是常见的讲故事比赛,邀请几位非语文教师来当评委,19位教师逐一讲故事,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方案一出来,我们思量着,这样的活动安排难道就真能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真能提高教师的讲述技巧了?恐怕更多的教师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活动效果未必能达到。教师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就意味着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怎样让教师积极参与呢?思考着,于是就有了第二个方案,方案简述如下:
活动目的: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交流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激发学生对故事、对阅读的兴趣,营造学校的阅读氛围。
活动方式:11月5日下午二、三两节课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讲故事电视现场直播,全体师生及每班级5名家长代表在教室收看。
评比形式:邀请教师评委6名,3~6年级学生评委每班2名,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其余为三等奖。
此方案的调整让本次活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而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做的是关起门来的事情。让本来只属于语文教师的内部活动完全曝光在全校师生甚至家长面前,这无形之中给了语文教师一定的压力。有压力当然就会有动力,这也将促使语文教师认真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未料此方案一出,遭到了很多教师的反对,特别是那些年纪偏大或普通话相对较差的教师。他们最担心的是怕自己讲得不好,有损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讲故事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位语文教师应该都有能力参加这个活动。之所以有反对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对自己不够自信。因此更加需要有这样的活动,作为教师寻找自身潜力的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激发专业效能感。
在我们酝酿商讨活动方案的日子里,市教研员听说了这件事,他的第一反应就说这个活动的创意很好,但要发挥更大的效益,应当让所有的孩子参加投票来评选他们心目中的故事老师,这一天应当成为孩子的“故事狂欢节”。要让更多的孩子因为这个活动,而对故事、对阅读产生兴趣。一年级的一个学生说:“为什么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就不能当评委呢?”是呀,我们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当评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有了对上面两个问题的思索,我们又进行了方案的第三次调整,方案如下:
活动目的: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交流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全体学生的参与投票、家长的适度参与,努力营造学校的讲故事、听故事、爱阅读的氛围,从而有力推动学校阅读力提升工程。
活动方式:11月5日下午二、三两节课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讲故事电视现场直播,全体师生及每班级5名家长在教室收看。
评比形式:全校师生每人一张选票,活动结束后将选票投入票箱,评选出若干“故事老师”和“娓娓动听奖”、“幽默搞笑奖”、“好听故事奖”等若干单项奖。
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次方案中评委的调整是重点,我们大胆地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评委,来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故事老师”,而奖项的调整设计,也让孩子觉得更好玩。这样一些小小的转变,使得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角,而不再是听客。正是因为这样的转变,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专注和投入是前所未有的,正像本文一开始介绍的,这天俨然成了孩子们的“故事狂欢节”,这一天注定成为了孩子们小学生活中的精彩一笔。
【认识与启迪】
怎样的学校教研策划才能给教师、学生以真实的、最大的收获,从这三次方案的诊断与改进中,我们领悟到了一些学校教研活动策划最需要思考的方向。
一、 教研策划要顺势而为
回想这个活动的成功,首先因为这个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基础。2008年,我校被认定为市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之一。面对新的任务,学校语文教研大组结合继续教育,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觉得要想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持续地、不间断地为孩子进行大声朗读。因此,在市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我校有了每周两节的“大声朗读微型课”。即时语文教师会走进教室给孩子大声朗读,这二十分钟成了师生的“美丽约会”。“大声朗读微型课”实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教师们渐渐没有了热情,而讲故事也并不像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一样需要技巧和艺术。为了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我们才打算举行“故事老师评比”活动。因此可以说,这个活动的实施,迎合了老师、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 教研策划要明确目的
准确把握学校教研的目的性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行为则盲目,目的狭隘,行为则受拘束。
上述三次策划中活动的目的从“激发教师讲故事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师讲故事的技巧”到“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激发学生对故事、对阅读的兴趣,营造学校的阅读氛围”再到“通过教师的故事展示、全体学生的参与投票、家长的适度参与,努力营造学校的讲故事、听故事、爱阅读的氛围,从而有力推动学校阅读力提升工程”。活动目的一次比一次明确,一次比一次注重实效。而形式也随之变动,越改越贴近师生的心理需求。从中我们体悟到,有效的教研活动首先要求活动策划者对活动的目的有明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切忌好高骛远和随心所欲。
三、 教研策划要指向“唤醒”教师
有了明确的教研目标,还需要适切的形式与之匹配。笔者认为,适切的教研形式的最大特质就是要能“唤醒”教师,让更多教师的主体生命在活动中张扬,在活动中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学校教研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其质量的高下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教研的首要任务不应该是解决教学问题或者传授方法。而是要通过教师共同体活动,唤醒教师参与专业生活的兴趣,并从中寻找到成就感和安全感。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的,“唤醒”这一概念是作为人的本体结构的全面“震颤”。教育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
上面第一次活动方案中,老师只被要求关起门来讲故事,故在参赛老师中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没有对话的途径。但是,一旦活动的空间被打破,参与活动的对象有了大幅度的改变,老师们内心渴望被别人认可的情绪就上来了,这必定促使他们积极认真去参与。事实上,正像我们事先所猜想的一样,每位语文老师都有讲好故事的潜能。有合适的热情,有合适的语言,每一位老师就都是最棒的故事老师。其实学生不甚关心自己的老师是否被评上了“故事老师”,他们所关注的是这一天全校所有的老师都讲了故事,他们所关注的是这一天真的很快乐。
这样的活动,让老师在其中寻找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了自己的被需要,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学校教研中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这正是教研策划的本义所在。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鹤池苑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