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离子体(plasma)是继气体、液体和固体之后的第四种物质形态.1879年由William Crookes发现,1928年Irving Langmuir将其正式命名为等离子体.宇宙中99.9%的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如火焰、极光、雷电、恒星等[1].以往人工获得等离子体的技术难度较大,需要真空系统,设备体积巨大,应用范围受限.随着等离子体技术研究的发展,大气压等离子体源不再需要昂贵的真空系统,设备体积缩小,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现简述低温常压等离子体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口腔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一、等离子体概述1.等离子体形成的原理:将气体加热或置于高频高压电场中,束缚在原子核外的电子被加速获得较大动能,挣脱原子核引力并与分子碰撞而发生电离作用,产生新的自由电子、离子、自由基等,其中的带电粒子被继续加速,再碰撞电离其他分子,该过程循环往复得到的呈电中性并具备高电离度的气体团即为等离子体[2].等离子体按照产生方式可分为自然和实验等离子体,根据气压可分为常压和低压等离子体,根据温度可分为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近年低温常压等离子体(non-the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NAPP)的发生装置研制成功,这种等离子体在能量转换时对周围环境的加热作用较弱,因此可保持低温(<40℃),使得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为等离子体技术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