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576.3~656.3 nm光谱范围内,利用饱和光谱术分辨分立结构,通过与恒温法布里-珀罗干涉仪获得的波长标准相比较,测得127I2的27条超精细结构谱线的绝对波数,测量精度为2~11×10-9。我们的测量值与公认的四条127I2波长标准基本相符。在656.3 nm处,与以前的测量结果也是一致的,这一结果一直作为里德伯常数测定的基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76.3~656.3 nm光谱范围内,利用饱和光谱术分辨分立结构,通过与恒温法布里-珀罗干涉仪获得的波长标准相比较,测得127I2的27条超精细结构谱线的绝对波数,测量精度为2~11×10-9。我们的测量值与公认的四条127I2波长标准基本相符。在656.3 nm处,与以前的测量结果也是一致的,这一结果一直作为里德伯常数测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相对于传统的780 nm饱和吸收光谱稳频技术,调制转移光谱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采用调制转移光谱技术将1560 nm分布式反馈激光器经全光纤放大和PPLN晶体高效倍频至780 nm后锁定在Rb 87原子D2线超精细谱线5 2S1/2(Fg=1)→5 2P3/2(Fe=0,1)交叉共振峰上,20 h激
使激活元件或共振腔的一个反射激发起20~200千赫频段内的纵向超声振动,钕玻璃激光器的辐射得到调制。在尖峰的平均强度同时增大1~2倍时,强度调制的频率是激发超声振动频率的两倍。脉冲内的总辐射能量仍然不变。研究了较宽的泵浦范围内调制规律与超声的振幅及频率的依赖关系,并表明这种规律与激光器的激活介质的种类无关。还研究了固体激光器辐射的超声调制机理。
凹陷包层波导是一种新型波导,其折射率未变化的波导芯被数量众多的折射率变低的轨迹包围,具有截面形状和大小可以灵活调控的优点。凹陷包层波导芯区保留了材料原本的性质,可以传播横电和横磁两种偏振模式,在集成光子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利用飞秒激光三维微纳加工技术,可以在多种玻璃和晶体材料中制备凹陷包层波导。除了通过平移和螺旋扫描进行制备,还可以利用焦场整形技术实现快速制备。综述了凹陷包层波导的飞秒激光加工进展及其在波导激光器、频率转换、温度传感、波导光栅滤波器和集成光子学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光谱范围在400~700nm的激光分光计.用此分光计测量了氪波长432nm,436nm和557nm的光学跃迁无多普勒效应的同位素位移,并用金(King)图检验实验数据.结果是十分满意的.从所测量的同位素位移值,推算出稳定氪的平均平方核电荷半径变化δ〈γ~2〉.
文中研究了双光子共振条件下,于泵浦脉冲之后在介质中传播的起动场和振荡场超短波脉冲的演变。表明了尽管脉冲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覆盖,但也能发生振荡波的相位锁相。获得了用来研究这一过程的面积定理。发现了在远距离处第二个脉冲中起动场次脉冲和面积趋于零或的比例项脉冲应该分开,关于次脉冲的形成和它的极限面积值的结论也是在双光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得出的。本文还估计了铯蒸气和钠蒸气的发射脉冲的阈值强度,求出了最大的变换效率与泵浦能量、介质参数和相互作用场的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了在现时激光器可能给出的泵浦和起动场的强度条件下可
The Raman spectra from leukemic cell line (HL60) and normal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are obtained by confocal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using near-infrared laser (785 nm) excitation. The scanning range is from 500 to 2000 cm^{-1}. T
利用纳秒脉冲激光诱导冲击波对2024 铝合金试片进行单面冲击成形实验,分析了冲击成形试片的弯曲变形、残余应力和表面形貌。研究发现,激光功率密度和覆盖率影响试片冲击表层的塑形应变大小及其分布,进而影响试片的弯曲变形;随着覆盖率增大,冲击表面趋于平整;相同激光冲击参数下厚度大于4mm 的铝合金试板的曲率半径与试板厚度平方成正比,试片正/反面均为压应力分布,试片弯曲对正面强化表面的残余压应力具有松弛作用。
In view of the principle for occurrence of cross-sensitivity, a series of calibration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solve the cross-sensitivity problem of embedded fiber Bragg gratings (FBGs) using the reference grating method. Moreover, an ultrasonic-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