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园笛韵出灵府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m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论当今吾诏诸多书画家中,画得最快乐活得最快乐者,无疑当推萼园陈雁洲先生也。诚如清人张潮所言:“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美之艺术及快乐既是雁洲人生价值取向,抑或可作为对雁洲性情与生活之描绘。
  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可辨昔日荣耀的萼园,但见花前月下,篁影斑驳,庭中有苏子美所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之乐。四三良朋艺友,相聚于斯饮酒品茶,谈天说地,总是欢声笑语,春风满座,吾辈侧身其间,澡雪心灵,疲乏之精神得以修养,乐莫大焉。雁洲阅历丰富,却心无挂碍,灵魂轻松,不失赤子之心,他博闻强记,颇具真性情,谈锋甚健,尤其善于“說古”,讲本邦掌故绘声绘色,说逸事黄段幽默风趣,关键情节,七十老翁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常显复归于婴儿之态。观其现场作画,更能感受到他“依于仁,游于艺”的洒脱和心手双畅的从容。邑中诗人许沙洛赠诗:“意与浮云同淡泊,心将香雪共晶莹。”赞许颇高,可窥其心迹。其外曾祖谢锡铭撰书联语:“饲鹤调琴止谈风月,养鱼种竹不问春秋。”更是雁洲晚年闲适而快乐生活之写照。

  陈雁洲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原名陈雁球,又名雁舟、岸舟,承先祖室名曰萼园,街坊邻居、同道师友皆尊称球哥。祖父陈熙台是前清举人,尝任诏安县知事,也是尝任贵州知州的名宿谢锡铭的东床,由潮州状元吴殿邦题匾的萼园便是他所营造。从萼园的建筑布局、艺术设计,人们依稀可以想象彼时萼园谈笑有鸿儒的景象。雁洲出生于1941年7月,时值日寇入侵诏安,陈家逃难乡下,至军寮村时,遭遇日军飞机低空袭击,虽未中弹,胆小的陈举人却被敌机轰鸣声所吓死,自此家道中落。此国仇家恨,性格耿介的雁洲铭记于心,成为日后他坚决不卖画于日本人的原由。陈老尊翁柳晴先生幼承庭训,稍通诗文,擅长丹青,文雅风流,为吾诏民国年间四公子之一。按照传统的“易子而教”方式,让雁洲向同邑名画家沈汉桢学画。雁洲自幼聪颖,颇有艺术天份,小学毕业后因家庭成份而辍学,但潜心绘事,研习书法,冥心妙悟,画艺日进,深受汉桢先生赏识,并以骐骥千里视之。学画其间,他阅览大量诗词,通晓音律,提高文学修养。吾诏名学者吴秋山、谢继东,画家沈荣添、高继文都是萼园姻亲,经常出入萼园,亦使雁洲耳提面命,备受熏陶。时吾诏文士西园雅集之事,必有青年才俊之雁洲活跃其中,堪受长者褒爱。吟哦其旧作《满庭芳?中秋奉和沙洛师原韵》,风华溢彩令人激赏不已,词云:“晓色云开,天随人意,喜见十六光明。长空仰望,北斗自纵横。银汉迢迢暗度,人悄悄,冷月无声。同烹茗,幽篁影里,夜静露华清。春风何处觅,谆谆教诲,铭记师情。愿园林汀水,永结诗盟。料得来年景美,逢佳节,再把壶倾。揽明月,乘槎携手,欢聚话长更。”
  “戏中有画,画中有戏。”雁洲早年在县潮剧团供职,以其一技之长专画幻灯,业余潜心绘事,职业的影响也使他的书画有了雅俗共赏的特征。退休赋闲后,他矢志书画,朝夕浸淫艺术之中,老而弥壮,迸发出蓬勃的创作激情,因其积学真才,多次参与展评,赞誉颇多,成为福建省美协、书协的“双料会员”,诏安书画院特邀画师。他的书法古拙中自有锋棱,放笔直书,心无滞碍,笔酣墨舞,能见性情。赵孟頫题《枯木竹石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书画同源,笔墨相通。雁洲以书入画,尤善画梅兰菊竹四君子,他画梅花能得其疏影之姿,蕴其暗香之妙;画兰草能摄其佳人芳魂,传其王者神韵;画秋菊能现其金蕊流霞,葆其超然气质;画丛竹更是水墨潇洒,深浅浓淡隐现井然,益见其虚怀寂静、高风亮节之品格。
  昔时有人尝言:喜气画兰,怒气画竹。此说谬矣!雁洲尤喜画竹,有“闽南竹圣”之誉。余多年观陈老画竹,丛篁一枝,出之灵府,笛韵清奇,不随流俗,从未见其有何“怒气”可言,而只见其胸有成竹,淡定潇洒之逸兴也。陈老在《画竹随感》一文中称“画家必须具有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感情,发现大自然的美,挖掘生活中的情,表现胸中的意,融成流露笔墨的韵。当自然景物随着创作的激情跃然纸上时,真是其乐无穷呵!”陈老虽肩任一家老少生活,退休金微薄,常以书画博些润资,以贴补家用之困乏。但因其重面子而少功利,性率真而拙算计,多有贱卖滥送之嫌。至于友人索画,更是有求必应,自引为“人乐我乐之人间难得之友情之乐也”。

  雁洲为人热情,交友广泛,夜夜有小酒微酣,三天两回“潇洒潇洒”。他精力充沛,激情永葆,老夫常发少年狂,三更半夜愈常出门酬酢。前年冬夜,雁洲欲将出门,夫人相视而笑,问曰:“吾夫年齿几何?”对曰:“友情如海,然诺如山也。”此类逸闻甚多,不一而足。每逢艺友雅集,勿论公务私邀,雁洲定欣然而往,不吝笔墨,尽情挥洒,佳作迭出,令宾友皆大欢喜。余书写率陋,雁洲爱屋及乌,偶也携我涂鸦于佳构,虽有附骥之虞,我心戚戚,唯墨缘弥足珍贵也。余曾为雁洲作藏头联曰:“雁落知秋晚,舟移识笠翁。”雁洲以为多有暮气,工整而欠熨贴也。后观容光焕发、胸襟开阔之雁洲,复改为“岸上多翠竹,舟中沐清风。”并款于画竹佳作,以祈其如修竹之茂,年年好节节高也。
  行文至此,忆起昔日雁洲旧作《减字花木兰?咏竹》:“清风无力,寒碧萧萧声入室。月透新枝,疏影横斜铺半池。凌云气质,淡泊情怀尤自得。笛韵清奇,坚直何曾草木知。”雁洲自况,有几多人识之乎!
其他文献
画为心声,这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所以西画重物理的透视,而中国画则重心灵的透视。鸽子,是沈默钟爱的素材,就因為忘不了小时与二哥一起放飞群鸽时掠过碧海苍穹那一串嘹亮的哨音;故乡的海,更是让他激情四溅,传统画飘逸的仙鹤也被置于峥嵘的礁石上与轰浪相搏!  然则诗画贵乎缘情,有乡心斯有乡情,万物著我之颜色,又何必事事皆吾乡之所见?虽离家千里万里,终是心在情在,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无不乐如。漳州人爱讲“欢
期刊
里约奥运赛程已过大半,为奥运健儿加油喝彩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几组数据,有的险中取胜让人钦服,有的毫厘之失令人叹惋,有的疏忽鲁莽叫人唏嘘,有的夸张搞怪的予人分享,五味杂陈、意韵深绵。  惊叹,摔了一大跤。8月14日,男子10000米比赛,英国“长跑传奇”法拉赫跑到第10圈时不慎被绊倒,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但这对他只是小意思,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最后百米强力冲刺,以27分5秒17成功卫冕,而这只比亚军选手只
期刊
经过十个月的精心酝酿,《漳州作家丛书》终于出炉了。  这是一套洋溢闽南风韵、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丛书。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24位作家作品,包括小说12部、散文9部、诗歌3部,共计428万字,比较有代表性地展示了我市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  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漳州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举措,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筹划出版这
期刊
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会上,荷兰人拍卖了俘获葡萄牙“克拉克”商船上的中国瓷器,引起了商界的轰动和学界的关注。这些来自中国的瓷器一时间轰动整个荷兰乃至整个欧洲。但在当时,人们无法知道这些瓷器的原产地,只好以商船号命名,称之为“克拉克瓷”。几百年过去了,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付出,这些被冠以洋名字的“克拉克瓷”原产地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就在今天福建省平和县的南胜镇、五寨乡一带。因此,“克拉克
期刊
閩南小邑石码镇,亦称锦江。“东承西接”厦漳两地,素称“海滨邹鲁”。明嘉靖初期,沿江垒石筑坝,故称其为石码。这里美味多多,小吃连连:“正港”的五香、“好料”的蚝煎、“软路”的双糕润、 “煞嘴”的米烧粿、“香见甲”的肉粽、“滑律术”的卤面;这里区位优越、独秀一方,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之交汇,居漳州平原之要川,望鹭岛之繁华,抱紫云之温美,入画紫泥水乡粼粼之网影,放眼海门阵阵之渔帆;这里名胜荟萃、历史悠久,
期刊
中秋节那天下午,我与阿诚去市图书馆一楼技艺大厅看《方寸匠心》以乐剪纸艺术作品展览,可谓别具一格,让人惊艳!  曾经看过多次剪纸作品展览,前两年也曾参加过漳州市图书馆举办的剪纸讲座,所看的剪纸作品都是传统的窗花、年画、风景等,所见的剪纸传承人都是女性。而这一次的剪纸展览与众不同,作者叶以乐竟然是个80后男生,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用传统的剪纸手法,融入东西方现代审美理念,构图简洁时尚,线条明快,且充满
期刊
茶山上的那几只蚂蚁,怎么推过那一夜的风狂?  那个风狂的夜晚,我窝在高峰谷集集小筑的钢铁之躯里,并没有想起那几只蚂蚁。风,像海浪拍击礁石一样拍击钢板的时候,我想起的是满山的柚子是否安好。成熟的柚子在树上,是黄澄澄的金子,被风吹落掉在地上,就连铜板都不如。  第二天雨停风未停的时候,我看见了那只大大的蚂蚁,它的头躲在黄花槐的后面。柔弱的黄花槐,安然无恙,枝上的黄花依然笑得很无邪,地上的落花,也不伤感
期刊
历史就是一件件往事,就是一道道曾经出现过的风景,它不断地诱惑着人们去回望,去想象,去品味。央视发现之旅纪录片栏目曾经聚焦漳州,重温龙江精神、谷文昌精神、女排精神、110精神、海商精神等漳州五种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并把这些极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题材陆续拍成纪录片。我的父亲陈文和有幸与其中两种精神有缘:他是最早报道龙江精神的人;也是最早用文学形式——报告文学,讴歌谷文昌精神的人。提起父亲,内心总
期刊
今年春天俨然是多晴少雨的季节,急死了种植的农夫。然而立夏刚过,便悄然下起了雨。  初夏的上午,雨在无边无际处绵延着,只有乌云密布,没有惊雷,细细的雨丝下个不停。远望,雨悄然把大地润泽,在郁郁葱葱的绿色里,在百花争艳的花海里,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密密的天网,把天地间的万物都网在雨的中央,眼前的世界被封锁在密如珠网的雨丝中,往远看去,村庄的街道、树木、房屋和行人都只剩下一道模糊的轮廓。  淅淅沥沥的小
期刊
“踏呀踏咸菜,新正明儿在!”  这是小时候在东洲村踏咸菜时念的顺口溜,现今很少人知道“踏咸菜”这回事了。  每年冬至前后,东洲村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张罗着腌制咸菜。这时候大田里、菜园子成片的芥菜都长到半米多高,壮壮的,绿油油的,还没抽花,又经过初霜冻过,正是收成、腌制芥菜的最佳时间。  被砍倒的芥菜整齐地躺在菜畦上,晒着暖暖的太阳。两天后,菜叶子蔫了,菜杆子皱了,失去水分的芥菜裸露着身躯,有气无力地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