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从以往乃至当前中学生体育能力,不难看出中学体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初中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二、体育能力的基本内容
为了更好地研究体育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体育能力的基本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体育能力的基本内容包括:
1.身体活动能力。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这些是不经训练而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形成的。
2.科学锻炼身体能力。这其中包括运动能力,独立从事锻炼身体的能力以及自我检查、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3.适应能力。指身体对寒冷、炎热、风雨等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又以上述第二点最为主要,因而下文的培养以培养科学锻炼身体能力为核心进行阐述。
三、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1.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
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互相促进的,必须从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抓起,同时运用学校体育中的多种体育活动途径的优势,做到课内外结合,只有具备了体育能力,才能在漫长一生中,能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以满足身心健康,达到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带操,帮助学生获得体育能力
中学阶段是接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规范设计让学生参与课的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提高。做法如: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体育理论课给学生讲授准备操的作用原理,编操方法,注意事项。教师每次体育课都要对带领准备操的正确讲解、合理的口令、简单的队形变换进行说明,即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规范的又具有模式化的带领准备操形象概念。第二学期开始,着手在教师指导下,指定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带领准备操。课前预先作好充分准备,诸如带操时间、地点、内容,辅导带操学生编制一套不少于5节与课的教材要求基本一致的准备操,经教师审核修改签字方可准予执行。课后教师向全体学生对编带操的学生予以讲评分析和评分。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编操节数增加到6至8节,带操讲解示范动作力求正确。对初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时,有计划地指定一名或四名学生全权负责全班或分组的准备部分,巩固和提高已有的体育能力。带操一般要求6至8节,其中有一至两节是创编。实践证明,规范组织“带操”,是有效可行的,学生获得了体育能力和成功感。从而树立了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有利于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3.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辅导能力是体育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取长补短。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的信心。
(2)让学生在分层次练习中培养辅导能力。具体做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或测验,按学生成绩分三组。譬如以初中女生铅球或实心球为例为3组。第一组:6m以上,第2组5m~6m,第3组5m以下。分组教法与练习是采用“一帮一”的办法,也就是技术动作相对好的第一组来辅导成绩较差的第三组,这样既锻炼和提高第一组学生的辅导能力,同时提高了第三组学生的整体水平。而第二组学生,可利用自我评价意识来判断自己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争取早日升入第一组的行列。由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均较自然,更容易接受,这样使整体水平提高更快,同时班集体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友爱的氛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4.课余体育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及裁判能力。以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及裁判等工作都是由教师担任,这既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又制约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利用课余活动多组织年级、班级比赛,我们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可有计划的对学生举办各类理论知识讲座。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比较常见的球类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培训。另外,赛前两天组织学生裁判员现场实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比赛过程,教师在实践中给予指导和监督。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
从以往乃至当前中学生体育能力,不难看出中学体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初中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二、体育能力的基本内容
为了更好地研究体育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体育能力的基本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体育能力的基本内容包括:
1.身体活动能力。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这些是不经训练而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形成的。
2.科学锻炼身体能力。这其中包括运动能力,独立从事锻炼身体的能力以及自我检查、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3.适应能力。指身体对寒冷、炎热、风雨等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又以上述第二点最为主要,因而下文的培养以培养科学锻炼身体能力为核心进行阐述。
三、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1.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
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互相促进的,必须从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抓起,同时运用学校体育中的多种体育活动途径的优势,做到课内外结合,只有具备了体育能力,才能在漫长一生中,能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以满足身心健康,达到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带操,帮助学生获得体育能力
中学阶段是接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规范设计让学生参与课的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提高。做法如: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体育理论课给学生讲授准备操的作用原理,编操方法,注意事项。教师每次体育课都要对带领准备操的正确讲解、合理的口令、简单的队形变换进行说明,即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规范的又具有模式化的带领准备操形象概念。第二学期开始,着手在教师指导下,指定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带领准备操。课前预先作好充分准备,诸如带操时间、地点、内容,辅导带操学生编制一套不少于5节与课的教材要求基本一致的准备操,经教师审核修改签字方可准予执行。课后教师向全体学生对编带操的学生予以讲评分析和评分。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编操节数增加到6至8节,带操讲解示范动作力求正确。对初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时,有计划地指定一名或四名学生全权负责全班或分组的准备部分,巩固和提高已有的体育能力。带操一般要求6至8节,其中有一至两节是创编。实践证明,规范组织“带操”,是有效可行的,学生获得了体育能力和成功感。从而树立了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有利于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3.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辅导能力是体育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取长补短。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的信心。
(2)让学生在分层次练习中培养辅导能力。具体做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或测验,按学生成绩分三组。譬如以初中女生铅球或实心球为例为3组。第一组:6m以上,第2组5m~6m,第3组5m以下。分组教法与练习是采用“一帮一”的办法,也就是技术动作相对好的第一组来辅导成绩较差的第三组,这样既锻炼和提高第一组学生的辅导能力,同时提高了第三组学生的整体水平。而第二组学生,可利用自我评价意识来判断自己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争取早日升入第一组的行列。由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均较自然,更容易接受,这样使整体水平提高更快,同时班集体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友爱的氛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4.课余体育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及裁判能力。以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及裁判等工作都是由教师担任,这既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又制约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利用课余活动多组织年级、班级比赛,我们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可有计划的对学生举办各类理论知识讲座。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比较常见的球类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培训。另外,赛前两天组织学生裁判员现场实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比赛过程,教师在实践中给予指导和监督。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