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意在以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为需要,谈谈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和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 经典名著阅读意义阅读途径
据了解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之外,很难看其他的书,至于经典名著阅读,更是少有问津,就历史教师而言,很少有人耐心地阅读过几本史学经典名著和其他人文与教育经典。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超越性的经典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终身学习观已成为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途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
的确,教师的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书籍的滋养,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本身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师范教育又没有过系统的滋养,阅读书籍相当有限。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劳,他们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具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大多选择了功利性的阅读:即只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从教学来看,技巧当然是重要的,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就没有教育的智慧,这便是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因而教师当前急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读的书有三类:自己所教学科的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书”,超越性的阅读就是主张教师直接去读这些方面的经典原著。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这种超越性的阅读,才能在经典名著中分享前人思想学术成就,积淀底蕴,丰富学养,让自己的内心鲜活,文化气质油然而生,也才能把汲取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永久的动力,从而达到教育的自然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教师的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深化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二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教育学家的经典名著,开阔教育的视野,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三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引导者?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者。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一味地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讲透教学内容视为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教师潜生的是保守、不求发展的惰性,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求知之欲望,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素养,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因此,研读一本经典名著,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块基石,立足于这块基石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大厦。這便好似站在巨人的肩上,以他们为思想榜样,学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问题,观察世界,而这种视角也正是理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动力。教师的这种创新性思维,有利于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宏观启迪的实施。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教师对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深厚底蕴和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
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反思却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案。也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反思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阅读一些历史学科和教育理论类的名家名著,从中感受其广阔缤纷的理论世界。认真地阅读,就是与这些名家们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思想对话,体味他们缜密的理论思维过程,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下。孵化出新的课程思想,组合出新的教育观念,嫁接出新的课程策略。
四、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走过导读的门径
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过:“读古代之书,不可不知其人,论其世。”这就意味着阅读经典,不仅是阅读经典的文本本身,同时也是必须围绕着、簇拥着这一“经典”的一系列“经典阐释”来进行,并以此为门径,进一步认真地研读体验原著,寻微探幽。
关键词:中学历史 经典名著阅读意义阅读途径
据了解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之外,很难看其他的书,至于经典名著阅读,更是少有问津,就历史教师而言,很少有人耐心地阅读过几本史学经典名著和其他人文与教育经典。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超越性的经典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终身学习观已成为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途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
的确,教师的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书籍的滋养,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本身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师范教育又没有过系统的滋养,阅读书籍相当有限。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劳,他们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具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大多选择了功利性的阅读:即只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从教学来看,技巧当然是重要的,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就没有教育的智慧,这便是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因而教师当前急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读的书有三类:自己所教学科的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书”,超越性的阅读就是主张教师直接去读这些方面的经典原著。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这种超越性的阅读,才能在经典名著中分享前人思想学术成就,积淀底蕴,丰富学养,让自己的内心鲜活,文化气质油然而生,也才能把汲取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永久的动力,从而达到教育的自然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教师的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深化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二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教育学家的经典名著,开阔教育的视野,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三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引导者?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者。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一味地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讲透教学内容视为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教师潜生的是保守、不求发展的惰性,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求知之欲望,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素养,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因此,研读一本经典名著,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块基石,立足于这块基石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大厦。這便好似站在巨人的肩上,以他们为思想榜样,学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问题,观察世界,而这种视角也正是理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动力。教师的这种创新性思维,有利于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宏观启迪的实施。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教师对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深厚底蕴和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
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反思却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案。也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反思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阅读一些历史学科和教育理论类的名家名著,从中感受其广阔缤纷的理论世界。认真地阅读,就是与这些名家们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思想对话,体味他们缜密的理论思维过程,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下。孵化出新的课程思想,组合出新的教育观念,嫁接出新的课程策略。
四、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走过导读的门径
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过:“读古代之书,不可不知其人,论其世。”这就意味着阅读经典,不仅是阅读经典的文本本身,同时也是必须围绕着、簇拥着这一“经典”的一系列“经典阐释”来进行,并以此为门径,进一步认真地研读体验原著,寻微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