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即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内部供给单一与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本文分析了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资助既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又是一项难点工作。资助工作实施的效果,不仅影响到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历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1987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自这种体系形成以来,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生求学过程中的暂时经济困难,对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根据教育部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20%,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面临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1]。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2]。
1.2 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①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校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但在资助实际中,贫困生认定方法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认定标准的动态性大;其次是认定方法的主观性大。②受资助对象缺乏主体意识。目前高校的许多贫困生缺乏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较重,自强自立的少,安于现状的多,积极开拓的少。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许多贫困生却认为这些资助理所当然,不需承担任何义务,也无需任何回报。从而形成了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思想。③勤工助学岗位缺乏,不能满足贫困生需求。勤工助学政策是1994年国家教委通过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后开始在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开展起来的[3]。目前,我校在勤工助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勤工助学岗位缺乏、报酬较低、在资助体系中的比例有待提高;第二,校外助学岗位开拓不够;第三,勤工助学岗位基本上属于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④来自于社会方面的资助资金少,尤其是用于奖励贫困学生的社会助学金更少。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主要由国家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捐助三个部分组成。但在这三部分中,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所占比例较大,而社会捐助仅占贫困生资助经费的一小部分。⑤助学贷款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的原则是效益性和安全性统一,实际中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银行的利益,直接导致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4]。同时,高校毕业生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而学生贷款的回收率是影响学生贷款政策能否持续并健康运行的关键。⑥受资助对象缺乏责任和感恩意识。大部分贫困生具有积极向上的、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品质;同时贫困生还具有自卑、敏感、内向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格特性,而以上的人格特征则很容易诱使贫困生产生抑郁[5]。在现行的资助体系运行过程当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物质资助”,而缺乏“精神资助”,这就导致很多贫困生在毕业后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回报社会、学校的感恩意识。
2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建议
2.1 建立贫困生有效的认定机制 日常工作中,应从源头控制,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贫困生认定监督机制;规范认定程序,建立专门的机构,从个人申请、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动态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合理科学的认定贫困生,对贫困生应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如可将贫困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第二层次是面临生活和发展问题的,第三层次是面临发展困境问题,在同一层次上的学生,应从其心理特征、在校表现、诚信意识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情况来区分鉴别[6]。同时,应建立贫困生资助过程的监督、考核制度,使资助过程“公开”、“公平”和“公正”。
2.2 加强对贫困生教育 第一、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把加强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当作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所有开展的奖、贷、助、补、减多元化资助体系必须与教育目标完全合拍,一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一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自立意识;第二,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教育、使他们能正确的面对现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发挥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勤工助学是贫困生实现自我解困和自我资助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有效措施,具有助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理应成为资助贫困生的主要形式。[7]勤工助学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合理体系。第一,广泛开辟校外稳定可靠的勤工助学基地成为解决勤工助学岗位缺乏问题的突破口;第二,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通过学校导师指导,充分发挥其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从以往的简单劳务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实体型转变。
2.4 拓展社会资金来源,多渠道筹措经费,促使资助主体多元化 第一,要做好校友的联系工作,加强与广大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方面合作,争取更多的岗位;第二,建立贫困生专项基金,由受资助的在校生、受过资助的毕业生和杰出校友三方按照一定的比例、规则和章程共同出资,设立专项的基金,使对贫困生的“爱心传递”得以维持和延續;第三,组织大学生创业。利用大学生团体社会实践或创业的部分收入来资助贫困生。
2.5 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的一体化运作 要实现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的一体化运作。加强对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在学生贷款不同阶段突出不同重点:申请时要强调明礼诚信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发放时要强调感恩、自强自立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离校前要强调金融信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建立毕业生信用平台,强化助学贷款清还督办功能[8]。
2.6 培育感恩意识更培育责任意识 培育感恩意识更培育责任意识。从社会层面看,助学金体现了保证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但从个体层面看,助学金体现了资助者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因此,应该教育和引导每位受资助者深刻领悟和体味这种情感,通过感恩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做出积极的心理回应。
3 结语
综上所述,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关系到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办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它所发挥的功能有着实效性、持久性、师范性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地利用。相信在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得到有力的保证,贫困生资助体系也会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剑峰,等.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2]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工论苑 340期.
[3]李汝宾.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刘溜.国家助学贷款为何大面积停贷[D].中国新闻周刊,2004-05-17
[5]庞衍松,金更欢.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
[6]刘黎,高朕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探析[J].科学之友,2004年10月.
[7]陈新,赖中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突出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四期.
[8]詹健.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性资助体系的建立[J] .科技创业月刊,2006,(8):169-170.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资助既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又是一项难点工作。资助工作实施的效果,不仅影响到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历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1987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自这种体系形成以来,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生求学过程中的暂时经济困难,对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根据教育部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20%,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面临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1]。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2]。
1.2 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①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校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但在资助实际中,贫困生认定方法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认定标准的动态性大;其次是认定方法的主观性大。②受资助对象缺乏主体意识。目前高校的许多贫困生缺乏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较重,自强自立的少,安于现状的多,积极开拓的少。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许多贫困生却认为这些资助理所当然,不需承担任何义务,也无需任何回报。从而形成了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思想。③勤工助学岗位缺乏,不能满足贫困生需求。勤工助学政策是1994年国家教委通过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后开始在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开展起来的[3]。目前,我校在勤工助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勤工助学岗位缺乏、报酬较低、在资助体系中的比例有待提高;第二,校外助学岗位开拓不够;第三,勤工助学岗位基本上属于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④来自于社会方面的资助资金少,尤其是用于奖励贫困学生的社会助学金更少。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主要由国家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捐助三个部分组成。但在这三部分中,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所占比例较大,而社会捐助仅占贫困生资助经费的一小部分。⑤助学贷款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的原则是效益性和安全性统一,实际中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银行的利益,直接导致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4]。同时,高校毕业生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而学生贷款的回收率是影响学生贷款政策能否持续并健康运行的关键。⑥受资助对象缺乏责任和感恩意识。大部分贫困生具有积极向上的、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品质;同时贫困生还具有自卑、敏感、内向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格特性,而以上的人格特征则很容易诱使贫困生产生抑郁[5]。在现行的资助体系运行过程当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物质资助”,而缺乏“精神资助”,这就导致很多贫困生在毕业后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回报社会、学校的感恩意识。
2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建议
2.1 建立贫困生有效的认定机制 日常工作中,应从源头控制,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贫困生认定监督机制;规范认定程序,建立专门的机构,从个人申请、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动态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合理科学的认定贫困生,对贫困生应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如可将贫困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第二层次是面临生活和发展问题的,第三层次是面临发展困境问题,在同一层次上的学生,应从其心理特征、在校表现、诚信意识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情况来区分鉴别[6]。同时,应建立贫困生资助过程的监督、考核制度,使资助过程“公开”、“公平”和“公正”。
2.2 加强对贫困生教育 第一、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把加强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当作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所有开展的奖、贷、助、补、减多元化资助体系必须与教育目标完全合拍,一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一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自立意识;第二,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教育、使他们能正确的面对现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发挥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勤工助学是贫困生实现自我解困和自我资助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有效措施,具有助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理应成为资助贫困生的主要形式。[7]勤工助学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合理体系。第一,广泛开辟校外稳定可靠的勤工助学基地成为解决勤工助学岗位缺乏问题的突破口;第二,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通过学校导师指导,充分发挥其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从以往的简单劳务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实体型转变。
2.4 拓展社会资金来源,多渠道筹措经费,促使资助主体多元化 第一,要做好校友的联系工作,加强与广大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方面合作,争取更多的岗位;第二,建立贫困生专项基金,由受资助的在校生、受过资助的毕业生和杰出校友三方按照一定的比例、规则和章程共同出资,设立专项的基金,使对贫困生的“爱心传递”得以维持和延續;第三,组织大学生创业。利用大学生团体社会实践或创业的部分收入来资助贫困生。
2.5 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的一体化运作 要实现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的一体化运作。加强对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在学生贷款不同阶段突出不同重点:申请时要强调明礼诚信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发放时要强调感恩、自强自立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离校前要强调金融信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建立毕业生信用平台,强化助学贷款清还督办功能[8]。
2.6 培育感恩意识更培育责任意识 培育感恩意识更培育责任意识。从社会层面看,助学金体现了保证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但从个体层面看,助学金体现了资助者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因此,应该教育和引导每位受资助者深刻领悟和体味这种情感,通过感恩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做出积极的心理回应。
3 结语
综上所述,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关系到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办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它所发挥的功能有着实效性、持久性、师范性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地利用。相信在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得到有力的保证,贫困生资助体系也会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剑峰,等.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2]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工论苑 340期.
[3]李汝宾.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刘溜.国家助学贷款为何大面积停贷[D].中国新闻周刊,2004-05-17
[5]庞衍松,金更欢.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
[6]刘黎,高朕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探析[J].科学之友,2004年10月.
[7]陈新,赖中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突出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四期.
[8]詹健.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性资助体系的建立[J] .科技创业月刊,2006,(8):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