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在初一时无论各方面表现都还令人满意,甚至是优秀,但到了初三,他们有了明显的变化,成绩明显下降,思想复杂,变得不可理解。从初一到初三,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这是因为在初二出了让人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初二现象”。
一、出现“初二现象”的原因
1.心理处于关键期
正值心理断乳期的他们,一方面有独立的要求,一方面有依赖的心理;一方面试图摆脱成人,一方面不能完全自立。
2.学习处于突变期
从小学进入中学,科目增加,难度加大。
3.发育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望。
4.认知处于转变期
初二孩子们多为13~15岁的年龄,进入了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心理的变化。
5.环境处于剧变期
现在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各种思潮涌进。家境变迁,父母离异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莫大的阻力。
二、针对“初二想象”的对策
针对上述出现“初二想象”的种种原因,要求有相应的办法来解决,下面结合现实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仅仅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简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1.学校教育的对策
(1)在教学中要使孩子们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首先,孩子们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刚跨入中学时代,他们需要与教师沟通,平等相处,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孩子们才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若没有孩子们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仅凭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和真诚是不行的,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达不到内化的目的,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的需求,这不是成功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其次,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应该符合孩子们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的特点。
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从大量的心理咨询资料表明:造成孩子们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养成懒惰的坏习惯。这就要从青春期发育特点出发,多给孩子们一些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这就需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创设情境,感知世界,唤起主体意识,转变不良倾向,解除心理障碍。
再次,教育要讲究形式。
主体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自我探索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孩子们内心世界,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通过教育、指导、启示最后让孩子们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我们要遵循如下心理辅导原则:①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信任是双方的。②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逐步使孩子们接受感知,从而提高孩子们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③自主性原则:让孩子们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体现情感,监控自己。④发展性原则: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潜力,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挫力。
(2)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1)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孩子们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又培养了能力。教师要积极吸取生活中新的思想,采取更适合现代孩子们接受心理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投入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融入到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增强与孩子们的亲和力,最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2)质疑心理当孩子们在没听清、听懂讲课内容或是所听内容与书本不相符时,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质疑心理,这时只有胆大的学生才能举手示意,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主动去给孩子们解决问题,耐心向孩子们解说疑难,能在心理上让孩子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
3)逆反心理初二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应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之中,一旦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则会与老师唱反调,严重影响双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则会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孩子们的心态波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心理环境是个性因素。全方位调动孩子们能力内在的一种方式,即主体性心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因此,青春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将是今后孩子们心理教育的一个深入探索和实践的方面,这也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教育的呼唤。
2.家庭教育对策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宽严尺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以后发展的方向。
初二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个体意识,要引导好他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应有心理准备
中国古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孩子们产生问题的根源是因为在心理上对现实的认识不清楚。父母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尊重孩子个人的隐私,平等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异性接触、交往。正确认识性意识和对待性行为,给孩子讲明讲透是有益而无害的。
(2)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齐抓共管,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
初二的孩子是多事之秋,做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之间讲哥们义气,互相攀比等现象普遍存在。老师和家长应保持密切联系,时时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行动动向,及时给孩子以有利的引导,让他们认清事实,增强辨别能力,尽早消除不良倾向。
(3)正确引导孩子接受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兴趣爱好。
初二的孩子正处于认知的模糊期,有些道理他们似懂非懂。这时就要引导他们去区分事物,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利害关系,养成客观对待事物的良好习惯。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趣的兴趣活动。
(4)与孩子共舞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独立,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以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教育中,正面引导是克服“初二现象”的灵药。家长和老师应根据孩子年龄阶段和性别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进行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在生理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应及时解答、坦率交流,才能切实从心理上解决孩子们的困惑。
一、出现“初二现象”的原因
1.心理处于关键期
正值心理断乳期的他们,一方面有独立的要求,一方面有依赖的心理;一方面试图摆脱成人,一方面不能完全自立。
2.学习处于突变期
从小学进入中学,科目增加,难度加大。
3.发育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望。
4.认知处于转变期
初二孩子们多为13~15岁的年龄,进入了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心理的变化。
5.环境处于剧变期
现在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各种思潮涌进。家境变迁,父母离异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莫大的阻力。
二、针对“初二想象”的对策
针对上述出现“初二想象”的种种原因,要求有相应的办法来解决,下面结合现实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仅仅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简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1.学校教育的对策
(1)在教学中要使孩子们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首先,孩子们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刚跨入中学时代,他们需要与教师沟通,平等相处,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孩子们才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若没有孩子们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仅凭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和真诚是不行的,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达不到内化的目的,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的需求,这不是成功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其次,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应该符合孩子们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的特点。
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从大量的心理咨询资料表明:造成孩子们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养成懒惰的坏习惯。这就要从青春期发育特点出发,多给孩子们一些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这就需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创设情境,感知世界,唤起主体意识,转变不良倾向,解除心理障碍。
再次,教育要讲究形式。
主体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自我探索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孩子们内心世界,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通过教育、指导、启示最后让孩子们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我们要遵循如下心理辅导原则:①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信任是双方的。②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逐步使孩子们接受感知,从而提高孩子们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③自主性原则:让孩子们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体现情感,监控自己。④发展性原则: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潜力,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挫力。
(2)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1)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孩子们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又培养了能力。教师要积极吸取生活中新的思想,采取更适合现代孩子们接受心理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投入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融入到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增强与孩子们的亲和力,最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2)质疑心理当孩子们在没听清、听懂讲课内容或是所听内容与书本不相符时,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质疑心理,这时只有胆大的学生才能举手示意,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主动去给孩子们解决问题,耐心向孩子们解说疑难,能在心理上让孩子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
3)逆反心理初二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应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之中,一旦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则会与老师唱反调,严重影响双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则会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孩子们的心态波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心理环境是个性因素。全方位调动孩子们能力内在的一种方式,即主体性心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因此,青春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将是今后孩子们心理教育的一个深入探索和实践的方面,这也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教育的呼唤。
2.家庭教育对策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宽严尺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以后发展的方向。
初二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个体意识,要引导好他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应有心理准备
中国古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孩子们产生问题的根源是因为在心理上对现实的认识不清楚。父母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尊重孩子个人的隐私,平等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异性接触、交往。正确认识性意识和对待性行为,给孩子讲明讲透是有益而无害的。
(2)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齐抓共管,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
初二的孩子是多事之秋,做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之间讲哥们义气,互相攀比等现象普遍存在。老师和家长应保持密切联系,时时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行动动向,及时给孩子以有利的引导,让他们认清事实,增强辨别能力,尽早消除不良倾向。
(3)正确引导孩子接受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兴趣爱好。
初二的孩子正处于认知的模糊期,有些道理他们似懂非懂。这时就要引导他们去区分事物,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利害关系,养成客观对待事物的良好习惯。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趣的兴趣活动。
(4)与孩子共舞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独立,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以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教育中,正面引导是克服“初二现象”的灵药。家长和老师应根据孩子年龄阶段和性别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进行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在生理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应及时解答、坦率交流,才能切实从心理上解决孩子们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