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侧重分析了慈善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慈善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执行力的对策。希望对慈善机构的科学发展有所作用。
关键词:慈善机构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慈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由热爱、支持慈善事业的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自愿参加,经政府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团体。慈善机构的宗旨主要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组织社会力量为孤、老、残、幼、贫等不幸者提供救助,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进程,促进社会的公平、文明和进步。慈善机构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是“爱心”的使者,“和谐”卫士的象征。
但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上海红十字会天价餐饮发票事件,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湖州市吴兴区某乡镇,扣下四川汶川地震捐赠款数十万的等等事件。反映了我们的业务主管单位领导对慈善机构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重视不够,监管不力。反映出有关人员不执行相关制度,或者制度执行无人监管。也反映了慈善机构没有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以及慈善机构存在着财会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这一切给我国的慈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看到在国外,发生在新加坡的慈善机构“青年挑战者”2006~2007年暴露的问题。慈善机构被投诉滥用善款和至少有一笔违规的转账。经相关部门查证确实存在着企业管理、内部监控及执行理事长薪酬缺乏透明度及具有误导性的问题。该慈善机构只有一个全职员工,就能开展那么多的活动,以及网站没有公开财务报告,这些都可以说明慈善机构存在严重的控制制度缺损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指的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阶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内部控制最初又被称为内部牵制,其主要特点是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从而使该项业务权力通过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职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内部牵制主要侧重于单位组织分工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单位和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内部牵制的内容在不断丰富、范围在不断扩展,从而使内部控制概念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已从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成为内部控制结构,其内涵也从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发展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以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1994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等共同组成的“防止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COSO)”,提出了最新的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二、提升慈善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对策
完善慈善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是慈善机构自身健康科学发展的需要。慈善机构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内部控制,要遵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从“实用、简洁、有效”入手。达到“小而不粗,疏而不漏”的效果。慈善机构的经济活动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只有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和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才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一)严格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各级会计权责
所谓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一些经济业务的过程当中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从而进行控制。慈善机构每一层的管理人员和会计,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和会计授权的主体。授权批准要求慈善机构各级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执行相关的经济业务,不能越权或者超出自己的职责权限去办理相关业务。慈善机构各级人员在其业务处理职责权限范围内,无须请示便可直接处理业务,从而避免互相推委、扯皮、推脱责任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
(二)坚持接近控制和盘点控制,有效保护资产
慈善机构的资产是捐款、捐物,保护捐款、捐物的安全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捐款、捐物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和盘点控制,从广义上说,捐款捐物保护控制包括对实物的接收、保管、发货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所谓接近控制是指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一般而言,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严格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
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出现不一致,就有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漏洞、浪费、损失或者其他不正常现象。
(三)做好会计记录控制,确保捐赠记录的及时、完整和合法
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和合法。一个慈善机构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就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捐款、捐物一经发生,就应对记录捐款、捐物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或重复,从而发现问题。一般来说,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或者在整个过程中的某些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四)加强内部审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要加强慈善机构内部审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以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以及各项计划、预算等为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以衡量和确定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有效性,并通过检查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贪污等现象,督促企业维护财经法纪,落实和有效的执行各项制度与计划,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促进组织加强管理,实现组织经营的良性循环。审计就是为了对慈善机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出改进的意见,加强管理及提高管理效率。如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进行改正,不能引起各方重视,不能引以为戒的话,审计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予以制度化,对于审计出来的违规现象要落实责任,对于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员要按制度认真落实,以保证制度的严肃性,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加强管理、防范腐败和风险,促进慈善机构的健康发展。
(五)开发信息技术,实现内部控制的现代化
在信息技术时代,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内部控制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必将融入经济的大环境中,而慈善机构要使内部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发计算机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要在慈善机构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和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资金运转、物质保管和分配等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取得和交换职工在执行、管理和控制捐款、捐物过程当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慈善机构内部控制的效率和作用,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及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慈善机构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慈善机构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六)加强选用、培养和考核管理,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控制机制。根据慈善机构工作需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对新接收人员试行聘用制,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杜绝裙带关系,真正实现选才用才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培训教育。通过培训引导,使慈善机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慈善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人员熟悉慈善机构财务管理制度。三是实施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评估。通过评估帮助绩效差的员工提高绩效,促使绩效好的员工获取更加卓越的绩效,褒优奖先。同时,慈善机构也要帮助员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暖心留人。
总之,我们期待着我们的慈善事业呈现一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组织善治、社会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合作共赢”的美好图景,当然,这需要我们的慈善从业者、公益事业监管者、我们的媒体,以及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来努力绘就。
参考文献:
[1]任怡.基层审计机关在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重点[J].中国审计网,2008年6月4日
[2]杨程波.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关键词:慈善机构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慈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由热爱、支持慈善事业的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自愿参加,经政府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团体。慈善机构的宗旨主要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组织社会力量为孤、老、残、幼、贫等不幸者提供救助,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进程,促进社会的公平、文明和进步。慈善机构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是“爱心”的使者,“和谐”卫士的象征。
但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上海红十字会天价餐饮发票事件,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湖州市吴兴区某乡镇,扣下四川汶川地震捐赠款数十万的等等事件。反映了我们的业务主管单位领导对慈善机构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重视不够,监管不力。反映出有关人员不执行相关制度,或者制度执行无人监管。也反映了慈善机构没有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以及慈善机构存在着财会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这一切给我国的慈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看到在国外,发生在新加坡的慈善机构“青年挑战者”2006~2007年暴露的问题。慈善机构被投诉滥用善款和至少有一笔违规的转账。经相关部门查证确实存在着企业管理、内部监控及执行理事长薪酬缺乏透明度及具有误导性的问题。该慈善机构只有一个全职员工,就能开展那么多的活动,以及网站没有公开财务报告,这些都可以说明慈善机构存在严重的控制制度缺损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指的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阶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内部控制最初又被称为内部牵制,其主要特点是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从而使该项业务权力通过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职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内部牵制主要侧重于单位组织分工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单位和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内部牵制的内容在不断丰富、范围在不断扩展,从而使内部控制概念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已从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成为内部控制结构,其内涵也从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发展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以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1994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等共同组成的“防止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COSO)”,提出了最新的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二、提升慈善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对策
完善慈善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是慈善机构自身健康科学发展的需要。慈善机构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内部控制,要遵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从“实用、简洁、有效”入手。达到“小而不粗,疏而不漏”的效果。慈善机构的经济活动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只有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和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才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一)严格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各级会计权责
所谓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一些经济业务的过程当中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从而进行控制。慈善机构每一层的管理人员和会计,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和会计授权的主体。授权批准要求慈善机构各级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执行相关的经济业务,不能越权或者超出自己的职责权限去办理相关业务。慈善机构各级人员在其业务处理职责权限范围内,无须请示便可直接处理业务,从而避免互相推委、扯皮、推脱责任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
(二)坚持接近控制和盘点控制,有效保护资产
慈善机构的资产是捐款、捐物,保护捐款、捐物的安全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捐款、捐物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和盘点控制,从广义上说,捐款捐物保护控制包括对实物的接收、保管、发货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所谓接近控制是指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一般而言,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严格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
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出现不一致,就有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漏洞、浪费、损失或者其他不正常现象。
(三)做好会计记录控制,确保捐赠记录的及时、完整和合法
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和合法。一个慈善机构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就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捐款、捐物一经发生,就应对记录捐款、捐物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或重复,从而发现问题。一般来说,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或者在整个过程中的某些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四)加强内部审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要加强慈善机构内部审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以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以及各项计划、预算等为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以衡量和确定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有效性,并通过检查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贪污等现象,督促企业维护财经法纪,落实和有效的执行各项制度与计划,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促进组织加强管理,实现组织经营的良性循环。审计就是为了对慈善机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出改进的意见,加强管理及提高管理效率。如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进行改正,不能引起各方重视,不能引以为戒的话,审计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予以制度化,对于审计出来的违规现象要落实责任,对于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员要按制度认真落实,以保证制度的严肃性,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加强管理、防范腐败和风险,促进慈善机构的健康发展。
(五)开发信息技术,实现内部控制的现代化
在信息技术时代,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内部控制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必将融入经济的大环境中,而慈善机构要使内部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发计算机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要在慈善机构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和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资金运转、物质保管和分配等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取得和交换职工在执行、管理和控制捐款、捐物过程当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慈善机构内部控制的效率和作用,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及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慈善机构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慈善机构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六)加强选用、培养和考核管理,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控制机制。根据慈善机构工作需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对新接收人员试行聘用制,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杜绝裙带关系,真正实现选才用才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培训教育。通过培训引导,使慈善机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慈善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人员熟悉慈善机构财务管理制度。三是实施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评估。通过评估帮助绩效差的员工提高绩效,促使绩效好的员工获取更加卓越的绩效,褒优奖先。同时,慈善机构也要帮助员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暖心留人。
总之,我们期待着我们的慈善事业呈现一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组织善治、社会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合作共赢”的美好图景,当然,这需要我们的慈善从业者、公益事业监管者、我们的媒体,以及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来努力绘就。
参考文献:
[1]任怡.基层审计机关在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重点[J].中国审计网,2008年6月4日
[2]杨程波.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