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毕业生眼中的本科教育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与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北京大学开展了“北京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根据毕业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历来反观学校培养过程的有效性。问卷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来了解毕业生如何看待和评价本科教育的价值、四年期间的学习状态、教育制度和教师教学状况。针对他们的评价和反馈,在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本科教育;价值;课程
  高校毕业生质量是检验大学办学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毕业生眼中的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是怎样的?四年的学习让他们收获了什么,又遗漏了什么?笔者针对刚毕业一年的毕业生开展了“北京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倾听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评价北京大学本科教育以及四年的学习生活。文章呈现的是对开放性问题的分析,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所思所想。
  “学生的声音”
  1.北京大学本科教育价值所在与资源优势
  在“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所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大学学习阶段,您感觉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频数排在前五位的代码是“人格养成”“见识增长”“同辈学习”“思维能力培养”与“专业提升”。除了“同辈学习”,其余4个代码均为结果性指标,而且只有“思维能力培养”是明确指向“能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单纯从“赋能”的视角去解读本科教育,可能无法理解本科教育,特别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其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如一位毕业生所说:“我觉得教育最大的意义是使人拥有独立的判断力和辨别善恶的能力。虽然不敢说自己一定事事有独立的判断,但很庆幸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且不人云亦云。不管我觉得这个世界怎样的晦暗,那个园子和在园子里遇见的那些人,一直激励着我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和公平与正义。”这些超越“能力”的东西实际上在毕业生们的问卷中俯拾即是。
  从毕业生们的反馈来看,本科教育对人真正的培养与影响绝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一生、一人”的。如果说我们曾经对本科教育价值的探讨更多是在应然的层面进行一种理论的推演,那么这次调查的结果则不妨视为一次从实然的角度对某种应然的验证,让我们更加坚信本科教育,特别是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有一种大视野、大格局与大情怀,要有些“超越”的东西。北京大学不是也不应是职业培训学校与学位加工厂 。它的本科教育应该更加立足于人性的养成与完善、见识的拓展与丰富、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如果说“人格养成”“见识增长”等代码在提醒我们思考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给学生施加哪些影响的问题,那么“同辈学习”等代码则让我们看到了北京大学究竟何以给学生施加这些影响,换言之,就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资源性优势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生们对“同辈学习”的肯定,“能够与很多优秀的人接触,我可以经常反思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再次验证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最大的资源优势,即生源优势。
  在明确生源优势的基础上,学校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创造更多让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机会,是否需要创造出更多类似元培学院这样的跨专业寄宿制学院,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除了生源优势外,“学术熏陶”“文化涵养”等代码出现的频率也不低。这也提示我们,北京大学的学术底蕴与文化氛围本身就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就像一位毕业生所说“来到北京大学这样一个钟灵毓秀之地就是最大的收获”,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下,怎样呵护与涵养大学自身的学术底蕴与文化氛围,并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已成为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
  2.本科生学习状态中的“散漫”与“浮躁”
  在学生学习状态方面,此次调查发现两个高频代码:“未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未全心投入学习”。“最遗憾的是在本科之时荒废太多时间在上网等无聊的事情上,没有有效利用北京大学的学习资源”“没有尽早认识自己、也没有尽早了解大学的意义。刚开始时走了一些弯路,没有很好平衡学习、社团、实践等各方面的时间,失去了一些历练的机会”。若用另一个词来概括现在北京大学某些本科生们的生活状态,即“散漫”,正是这样一种“散漫”,使得许多对于本科生而言的“应当”最终变为“未能”的懊悔。
  在我们的教育中必须要看到这样一群“隐形”学生的存在,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手段对他们进行引导与帮助。北京大学的学生往往都有一定的天赋。然而,这些天赋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为此,教育工作者就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关注与疏导。
  当然,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也有毕业生认为自己看似“忙忙碌碌”,但是最后似乎也一样懊悔没能更好地学习。就像这些毕业生所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本科课程太多,学生疲于应付,如辅修双学位,四年下来不仅元气大伤;而且一再忙忙碌碌于完成‘任务’,将使学生无暇仔细思辨更具根本意义的问题,甚至使得同学们不得不‘权衡取舍’—而这通常意味着学术态度的不认真、不端正,乃至抄袭、作弊现象之产生。最终实际的学习效果往往是大打折扣……”
  如果说前一种“没能好好学习”是一种“散漫”下的“不愿”,那么这里的状况似乎恰恰构成一种吊诡,即“浮躁”下的“不能”。因就业而浮躁、因实习而浮躁、因社团活动而浮躁、因选修双学位或出国交换而浮躁,甚至为多选课程而浮躁。但真正走完这个过程后,就会有学生发现结果似乎也是“没能好好学习”。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学习的理解,我们知道绝不应局限于课程知识的习得。各种教育环节的安排都具备或多或少的教育价值与学习功能。但是,我们这里想要强调的是任何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特定的教育时间段里,真正的教育应当引导学习者将其时间与精力投向真正在该时间段具备排他性优势的教育价值负载上。究竟什么才是本科阶段真正具备排他性优势的教育价值负载呢?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慎重的思考与抉择。
  3.课程与教师:制度的问题与现实的欣慰   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生们对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在制度安排上最大的意见依次是“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评价方式不科学”与“课程压力过大”。“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主要指的是本科生课程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评价方式不科学”更确切地说是本科生学业评价体系及其导向问题,“课程压力过大”则指向课程的规模性问题,就像一位毕业生提到的,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繁多、考试繁多、论文繁多,学完就忘”。于是,在这样一种制度情境中,学分绩点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但“兵不在多而在精”,怎样在“精”“减”二字上做文章是今后本科教学制度改革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毕业生的眼中,对个人成长最没有帮助的课程是这样一类课程:“课程内容无价值”“教学方式不理想”“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等。“课程内容无价值”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课程内容不实用,今后工作用不上,毕业生们一致的评价就是“学了没啥用”;一种则是指课程内容未考虑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学方式不理想”,毕业生们普遍对照本宣科、缺乏互动的教学表示了不满。“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主要指考试方式过于死板,过分强调书本内容的识记。而对于教师,毕业生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些“教学态度与行为不端”的教师。
  然而,北京大学依旧有着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与课程。在毕业生们的心目中,对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或教师往往具备下面这些基本特征:
  首先,给予过他们学术上的引导。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让我对这个学科以及学术有了更多的‘温存和敬意’。在学科视角、学习及研究方法上都使我受益匪浅”“在课堂上强调学术规范、获取信息和了解学术动态的能力,强调对研究的严谨态度。在本科生没有专门设置必修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情况下,提供了很有用的指导”“满腹经纶,对所在的领域研究极深,为人谦和、没有任何架子,孜孜不倦;条理、逻辑极其清楚;讲授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并激发起对于所在领域的兴趣”,甚至“没有他们,我不会知道科研是什么样的”,正是遇上了这样的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工作的热情,让我即使不再学这个学科,也仍旧相信这个学科的美丽和崇高”。
  其次,有个人魅力。就像一位毕业生所说,“个人魅力能够影响他人足以证明老师十分优秀”。
  再次,给予学生人生启迪,所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在毕业生看来,上这样的课,“除了收获知识之外,还能够学习到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因为教师上课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因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学生引路”,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指引学生做的是“有风骨有担当的人”。
  最后,在知识方面,须得开拓见识视野。特别是通选课,就像一位毕业生提到的“艺术史”这门课,“让我这么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也沾了一点艺术,了解了一点儿抽象艺术”。这“一点儿”的背后对学生而言实际上是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大门。当然,这种知识的拓展最好还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能提供一定系统化的知识:“‘政治经济导论’‘法理学’‘西方哲学史’等这种人文社科的基础类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将碎片化知识整合成为知识体系的努力”。
  讨论和建议
  1.厘清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特定的教育时段,真正的教育应当引导学习者将其时间与精力投向真正在该时间段具备排他性优势的教育价值负载上。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立足人性的养成与完善、见识的拓展与丰富、素质的养成与提高。为此,就必须遵循“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十六字方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制度安排;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相结合,同时积极拓展其他的教育渠道,系统整合不同类型的培养课堂;学校要提供启迪智慧和富于挑战的教育平台。对学生来说,北京大学的学术底蕴与文化氛围本身就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努力呵护并积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北京大学还有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学会如何与优秀者同行。正如有的学生所言,“北京大学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再加上与这些超级优秀的同学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自己也会变得优秀起来。”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更多让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机会,让竞争的氛围更少一些,让彼此欣赏、彼此学习的氛围更浓一些,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别人成功的技巧,如何向成功的人学习。
  大学应该淡化成绩排名的氛围,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选择,给每个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关注学生个体的变化和进步。教育学家黄济老先生曾经说过,“对专业感兴趣的,就好好学;对专业不感兴趣的,能考过就行,剩下的时间去图书馆看你感兴趣的东西。”给学生提供多元教育选择,让学生多元发展,对不同取向的学生给予宽容和多元化出路,还原大学本来的价值。
  2.优化课程体系,提供优质教育
  学校的本科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结构性、规模性问题,学业评价体系也不尽合理,学分绩点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巨大的课程体量与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过分注重绩点等,在一定程度上“逼”着学生变成选课的机器,变得浮躁、功利。建议学校参照国外高校优秀经验,精减本科毕业所要求的课程数量,确保课程质量,尽量每门课程引入更具深度的理解和研讨环节,这样学生的获益才更大。通过合理的考评制度敦促学生依凭个人研习兴趣而非功利目的选修课程,从而真正达到“博雅教育”的目的。
  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上,要承认多样化需求的合理性,并认真对待这种多样性及其对课程体系建设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如在处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这对矛盾时,出于对课程广度方面的要求,以“导论”类课程为主要形式的通选课势必大量出现,这就应当引导开课院系及相关教师考虑怎样在该课程中“浓缩精华”,让学习者能够在这样的课程中,见识到“学科真正的知识脉络与发展趋势”,其实这就是在解决广度中的深度问题。尊重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照单全收,重要的在于学校对课程体系要有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3.以追求卓越教学为己任
  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教授在接到老朋友的祝贺电话时说:“虽然我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讲不好课,学生们是不会饶恕我的。”在他看来,学生的肯定才是至高无上的奖赏。从学生的反馈也可以看到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是一生一世的。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应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北京大学是一个给予年轻人梦想,是他们梦想起飞的地方,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好好利用学校的各种平台,多读点书,不要辜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和北京大学这么优越的环境。把该学的学好、学精,掌握一技之长,把自己变强大,将来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必有一席之地。学校应该积极构建完善的学习支持体系,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关注与疏导。例如:怎样更加有效地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与引导,使得入学教育不只是某一特定时间的行为,而能延伸到整个大一学年的适应期;如何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怎样进一步严格淘汰机制,加强出口质量监控也是有效抑制上述不良学习状态发生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宋鑫,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游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艺英]
其他文献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数学学习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教学应通过新的思想和方法,把“教会学生”改为“教慧学生”,使学生不仅会做题,更要会学习.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  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教慧学生”呢?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有如下感悟.  一、以核心概念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概括  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学习数学能否获得正确
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频繁和繁荣,群众歌曲创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群众音乐创作者必须要明确群众歌曲的创作特点,创作出具有较高传唱率和群众特色的大众化歌曲,给基层群众活动增添
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最小片段,是反映凝血和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多作为血栓前状态与血检形成疾病的特异性指标,但在白血病中的表现报道极少,本文用乳胶凝集试验(L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可谓是温柔婉约,大气明理,扶贫怜弱,大智若愚,堪称近乎完美.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相信曹公不是要塑造一个真的完美无缺的人.所谓“美人必有一陋”,故
从学术期刊的媒介属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传媒环境变化3方面分析学术期刊传播科普内容的必要性,提出学术期刊从社会热点、读者需求和报道方式创意的角度切入传播科普内容的方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这些年来,其身价可谓扶摇直上。可不久以前,在报上见到一条消息,让我“大跌眼镜”。据说,九十年前,大闸蟹随轮船漂洋过海到了欧洲,进入了莱茵河、泰晤
“品牌”,在现代社会早已不是什么陌生概念,如同大卫·奥格威所言,它是“生活结构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竞争日益成为更高的竞争形式与手段,靠品牌打天
苯丙酮酸莫拉氏菌隶属非发酵菌群中的莫拉氏菌属,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疾病.我院于1999年10月从一例患儿粪便中检出该菌,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