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地雷装备发展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进型
  M15反坦克重型地雷
  M15反坦克地雷是美军最早提供给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曾在朝鲜战争中使用,通常被称为“反坦克重型地雷”。该地雷外观为圆盘形,内装M120传爆药柱、M693引信及10kg CompositionB炸药,总质量约13.6kg。
  在M15反坦克地雷上部的压盘上施加1333~1774N的力,会压下压盘。压盘下面是碟形弹簧,其下固定有撞针。当撞针被压到雷管中时,会引爆引信下的M120传爆药柱,然后引爆主装药。M15反坦克地雷的威力可炸飞坦克的履带,并炸穿坦克腹部,对其内部乘员进行杀伤。
  该型地雷可感应到各个方向的压力进行起爆,在其侧面和底部均设有副引信孔,可装入副引信,以确保感应不同方向的压力而引爆地雷。
  M19反坦克重型地雷
  M19反坦克地雷是美军在二战后研制的新型地雷,其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聚合物材料,除了紫铜雷管外壳、不锈钢撞针及弹簧外,其他均为非金属件,因此该雷是一款非金属反坦克地雷。
  M19雷体质量约2.7kg,装填9.33kg的炸药,形状为边长33.02cm、高7.62cm的立方体,采用聚合物材质的M606引信。一旦在地雷上部施加1558~2225N的压力便会起爆。其侧面和底部也设有副引信孔,可感应各个方向的压力。
  由于该地雷的引信采用聚合物材质,因此使用探测金属的扫雷器无法探测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M7反坦克轻型地雷
  M7的结构与M19相似,形状也是立方体,雷体质量为2.27kg,装填1.63kg炸药,因而全雷质量较轻。地雷壳采用金属材质,使用较M606更为先进的M603引信。雷体侧面也设有副引信孔。在布设时需先清洁雷体和压盘之间的接触面,不能有一点沙粒和灰尘,否则有可能无法引爆。
  M6A2反坦克重型地雷
  M6A2是陆上自卫队引进以替代M15、M19、M7的反坦克重型地雷,其外形近似M15,上部是压盘,下部是质量约5kg的炸药,中心是起爆销和传爆药柱,总质量约9kg。
  当坦克压上M6A2雷体时,压盘和起爆销同时被压下,触发引信,引信击发起爆筒,点燃雷管,引燃传爆药柱,使地雷起爆。
  M6A2地雷具有防炮弹轰炸的功能。当两军对垒,用火炮轰击前沿阵地以扫除雷区时,被炸起的M6A2不会爆炸。只有当坦克压到地雷上,使压盘和起爆销同时被压下,才能引爆地雷。
  M7A2反坦克轻型地雷
  M7A2反坦克轻型地雷是M7的升级版,功能和构造也与M7比较接近。M7A2外观呈矩形,内装1.6kg炸药,总质量约2kg。引信和传爆药柱的型号与M6A2重型地雷的相同。当M7A2的压盘受到588~1078N的外部压力时,引信的压盘被压下,引信击发起爆筒,通过传爆药柱起爆地雷。该型地雷可2~5枚相连布设或叠放,主要用于对付轻型坦克和装甲车。
  自主研发型
  63式反坦克地雷
  63式反坦克地雷是日本最早自主研制的反坦克地雷。1957年,防卫厅立项研制“强力地雷”,同年3~8月,由石川制作所进行研制,1958年在胜田设施学校的协助下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该型地雷的威力足够大,但构造并不完善,因此石川制作所又继续进行改进,1963年最终研制定型,并分为63式反坦克地雷和63式反步兵地雷两种型号。
  在该型地雷的设计阶段,研发人员就摒弃了传统的金属材料,采用非金属材料,以躲避地雷探测器的感应。
  该地雷总质量约9.3kg,外形是圆柱体,内装约7kgTNT炸药,压盘上面设有起爆销,中心部分是起爆雷管,底部是主传爆药柱,副引信孔的底部装填副传爆药柱。当压盘受到1274~1862N的外部压力时,受压筒便被压下,触发引信,通过雷管和传爆药柱引燃TNT炸药,使地雷起爆。
  无外壳反坦克地雷
  1960年代,自卫队开始研发比威力更大的反坦克地雷,称为“无外壳反坦克地雷”。如其名称所示,该型地雷没有金属或非金属外壳,外观呈方形,以固体炸药为主体构造,其他重要部件包括压盘、起爆销、安全销、引信及传爆药柱。
  1967年3月,装备开发试验队在富士演习场对该型地雷进行试验,并在试验中使用了退役的M4坦克实体。试验结果表明,坦克压上地雷后,地雷爆炸,将坦克的履带和车轮完全炸毁,并将炮塔震塌,显示了该型地雷的巨大威力。但是由于其构造设计并不完善,因此在试验后自卫队还是放弃了该型地雷,并未投入批量生产。
  72式反坦克地雷
  72式反坦克地雷是在无外壳反坦克地雷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来的,威力更加巨大,于1972年开始批量生产。
  该型地雷的形状呈圆柱体,总质量约9kg,雷体是用玻璃纤维将质量约8kg的TNT炸药强化成形,无外壳。地雷上面中心部有主引信孔,底面有副引信孔,并都装填有传爆药柱,以多方位感知压力并实施起爆。
  主引信由圆形手柄状压盘、撞针、起爆筒和传爆药柱组成的传爆部和铁制的安全支架构成。
  与63式反坦克地雷相比,72式的内部结构更加整体化,威力更大,安装更加简便。首先将地雷放入挖好的坑内并固定好安全支架,揭掉主引信孔的防尘膜,将引信插入引信孔,顺时针拧90°,然后一只手扶住压盘,另一只手捏住安全支架,逆时针旋转将支架取下;最后在压盘上敷上5~8cm厚的土进行伪装。当地雷上部的压盘受到1274~1862N的外力时,撞针被压下,击发起爆筒,起爆筒点燃第1传爆药,经第2传爆药点燃主体炸药。
  87式直升机布设型地雷
  地雷在传统上都是人工布设以实现对坦克和步兵的杀伤,但在苏军入侵阿富汗战争中,由于当地地形多为山丘,苏军无法有效布雷,便使用直升机在空中空投布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受此影响,日本自卫队开始研制空中布设的地雷,研发出87式直升机布设型地雷,并分为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两种。
  反坦克地雷外形为长方体,反步兵地雷为圆柱体。其地雷上安装有折叠的翼片,在直升机超低空飞行时向地面布撒,并在地表迅速形成雷区。87式地雷布撒装置装在直升机外部,该装置全长2610mm,宽470mm,高570mm,总质量约700kg。该装置包括2个容纳地雷撒布容器的台架、1台布撒控制装置及1台布撒器。装置的开发和生产由富士重工和石川制作所合作完成。
  92式反坦克地雷
  92式反坦克地雷是目前陆上自卫队装备的最新式反坦克地雷,1986年开始研发,1992年开始批量列装部队,目前由石川制作所进行量产。老式反坦克地雷主要依靠坦克的履带压上地雷起爆,但92式反坦克地雷则采用磁场和振动传感器相结合的起爆方式,以便穿透坦克底部装甲最薄弱部分。
  92式反坦克地雷外观为圆饼形,高125mm、直径260mm,质量约8kg,由传感器、控制装置以及主炸药构成。地雷外表面上部设有把手、标识符号和电池盖。
  地雷布设后,将保险销拔掉,竖起起爆控制杆,电子计时器开始工作,经过一定时间后解除安全模式,地雷进入待爆状态。
  在此状态下,一旦坦克靠近地雷,地雷感应到坦克的震动或周围磁场变化,即将电子信号传送至引信,触发雷管,点燃炸药,炸穿坦克的底板和履带。
  92式反坦克地雷在引信解除保险时具有“反扫雷”功能,即使引信电子计时器的电池被拆卸或雷体被取出而倾斜时,地雷也可自行起爆,这样可以应对敌方的扫雷行动。但在地雷处于待爆状态时经过一定时间后地雷便会失效,因此在待爆状态下放置多年之后地雷便失去威胁。
  92式反坦克地雷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热性,适用于20~50℃的环境,且在不超过6m的水下具有防水性,因此可布设在海岸线上。
其他文献
《机关枪炮(The Machine Gun)》是一套五卷本的巨著,由已辞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少校乔治·M.乔恩(Georse.M.Ohinn)先生花费30多年的时间写成,书中从古代最早的弓箭、弩炮、投后机一直到1970年代的新型武器。这套书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武器专著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参考价值。遗憾的星,目前该套书未有中文全译本,只有第四卷的中文译本——《枪炮自动原理》(1974年国防工
西格-绍尔公司是瑞士最大的轻武器制造公司,瑞士军队装备的西格SG550系列突击步枪是该公司的明星产品。但SG550系列突击步枪在瑞士以外并没有更广市场,只有少量特种部队和特警装备。为了抢占美国市场,西格-绍尔公司先是推出了在SG550系列基础上改进的西格556系列,这一系列产品在美国同样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随后,公司推出了活塞导气式版本的M16系步枪,即西格516与716系列。西格516系列和71
CZ-805 BREN A2短突击步枪是CZ 805 BREN A1突击步枪的发展型,采用较短的枪管,进一步缩短了全枪长度,目前有5.56×45mm NATO弹和7.62×39mm M43弹两种口径,计划还将增加6.8×43mm雷明顿SPC弹口径。该枪的快慢机有4个位置,分别是保险、单发,两发点射和连发。其机匣均采用铝合金制成,握把及弹匣座采用聚合物制成,其中弹匣座为一个单独的可拆卸模块,变换口径
战场上的“火眼金睛”  现代战场上,精确制导武器凭借着强大的打击威力,使战场安全和生存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也使交战双方对重要目标的防护更加重视。防御方通过利用先进的伪装技术,设置大量虚假目标,并将重要目标的配置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使目标被发现的概率大大降低,进攻方精确打击的效果大打折扣。此时,进攻方渗透潜伏至目标区域的特种部队便可成为精确打击的“火眼金睛”,他们利用先进的侦察仪器,通过抵近仔细侦察,详
研制缘起与历程  提起PP89式60mm迫击炮,它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由于当时现役的63式60mm迫击炮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射程较近(最大射程1429m),对树林、山头等遮蔽物后的目标进行射击时射程不够,不适合热带丛林山地作战。为此,我国开始研制新型迫击炮,于1983年成功研制出83式60mm迫击炮,后经3年的技术攻关,于1986年定型了M83A式60mm
翻拍自港片《大事件》  2009年,一部名为《新闻制造者》的俄罗斯影片在世界影坛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反响。本片的剧情创意来自于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2004年的作品《大事件》,其将新闻媒体与传统的警匪电影相融合,以纪实的手法拍摄,上映之后被俄罗斯片商和美国片商购买翻拍的版权。  俄罗斯影片《新闻制造者》于2008年4月底在莫斯科开机,这是俄罗斯电影界首次翻拍亚洲影片——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改在了莫斯科。
1884年,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森·马克沁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挺利用火药燃气完成射击循环的机枪获得发明专利,其标志着自动武器新纪元的开启。不过,这种新的原理也带来了如何为武器散热的问题——即无论采用何种火药作为动力源,其能量将有很大一部分以热的形式转移到枪管等金属零部件上。即便是早期以黑火药为动力的枪弹,在发射瞬间,枪膛内部的最高温度也将达到1500℃,而无烟发射药燃烧时会超过3000℃。在这样的
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中名叫“Sera”的星球上发现了一种高能量物质——“伊姆矿”。这种能源带来了革命性的能源进步,也引来了神秘的外星种族“飞蝗族”的觊觎。就在某一天,外星大军忽然从地下涌出,这些肌肉发达、相貌可怖的“飞蝗族”绝大多数都是人形怪物,人类惊恐地称之为“兽人”。在一天之内,人类失去了1/4的人口和众多的要塞、城市,绝望的幸存者们使用了终极武器“黎明之锤”——部署在卫星轨道上的大功率激光炮向
位于雅加达地区的印度尼西亚军事博物馆有着自身特色。该博物馆一层陈列着栩栩如生的场景模型,将印度尼西亚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形象地予以展示。而走进地下室及后院,则是琳琅满目的轻武器、加农炮、迫击炮、无后坐力炮以及各种车辆和飞机。其中展出的轻武器达数百种,既有二战前或二战时期的常见轻武器,也可以见到印度尼西亚国内原产或仿制的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珍品”武器……
2015年1月21日~2月1日,第11届文莱国际轻武器技能大赛(Brunei International Small Arms Meet,简称BISAM)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我军选手使用制式武器参加了手枪、步枪、机枪等共14个科目的比赛。本文将分三部分对各项赛事纪实展现——  文莱国际轻武器技能大赛是文莱现任国王苏丹于1985年发起,每3年举办一届,今年已是第11届,赛事起初仅有东盟部分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