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杨志刚:方寸之间有天地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b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祥于京城的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京派内画鼻烟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巧美观的艺术神韵,被海内外誉为“鬼斧神工”。而内画鼻烟壶这门技艺的传承背后,蕴藏着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
  清末民初时期,叶仲三与内画高手周乐园、马少宣、丁二仲被称为“京派内画四大名家”。此后叶派内画又先后吸收王习三、刘守本、丁桂玲等为外姓弟子。杨志刚,19岁从艺,师从刘守本,成为京派内画鼻烟壶第四代传人。2008年内画鼻烟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刘守本成为京派鼻烟壶内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2011年,杨志刚成为京派内画鼻烟壶项目北京市级传承人。除了鼻烟壶内画的工作,杨志刚身上又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他说:“在今天,鼻烟壶虽早已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承载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应该让后人知道它,了解它……”
  缘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杨志刚与这门手艺的结缘,源于30多年之前。
  1981年,高中毕业后的杨志刚以文化课第一的成绩进入原北京工艺美术厂。他说,“小时候我经常跟母亲到美术厂玩,对各个车间都很熟悉,唯独内画组我从来没去过,感觉这个车间在我印象中很神秘。刚进厂时,我被分配到内画班组学习鼻烟壶内画,第一次接触内画鼻烟壶就被迷住了。第二年,工厂举行了一个集体拜师仪式,从此我正式拜师学艺。”就这样,杨志刚与鼻烟壶内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很多大学都有免费的夜校,杨志刚便报名参加这些夜校开办的绘画专业学习。在夜校里,杨志刚学了素描、色彩、国画人物基础、书法、篆刻等许多和鼻烟壶内画相关的基本技法,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这一学,他坚持了10年,风雨无阻。
  “当时,进厂的前半年没有生产任务,我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没有接触过的人可能觉得内画特别难,不但要反着画、反着写,施展的空间还特别小,但那时候我没想那么多,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學,按部就班也就会了。内画学习起来并没有那么难,觉得神秘高深,只是因为不了解,自己把自己给吓住了。”
  当然,即便揭开神秘的面纱,内画也并非短时间就能掌握要领的。杨志刚说:“刚开始的时候,师父只是让我先拿着玻璃壶坯从最简单的勾线练起,练了一段时间找到感觉后,我开始去临摹师父的一些作品。第一个鼻烟壶画我画的是《嫦娥奔月》,竟然用了3个月的时间,算是比较快的。”
  正是这股子韧劲儿,杨志刚很快脱颖而出,他协助师父刘守本创作了很多内画精品。经过不断努力,杨志刚不仅创作出了《长安灯会》《兰亭序》《三顾茅庐》等作品,还凭借这些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了奖。


  解密:内画鼻烟壶真的是需要躺着画吗?
  旧时一些迷信的老北京人实在不能理解:在如此小的鼻烟壶内是如何作画的。有的人认为是鬼神钻入壶中,施展法术而画出了精美画片,甚至还闹出了笑话。
  “那是1951年1952年左右,国家为了保护民间手工艺,把民间艺人一一找来了。我的师爷被领到当时的美术研究所,他很奇怪,因为别人办公的地方都有桌椅,而他的办公室里只放了一张床,就问人家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答复说,‘你们不都是躺着画画吗?’因为过去手艺人之间的封闭,北京的很多人不知道这画儿是怎么搁进壶里去的,于是管鼻烟壶叫‘鬼画壶’。师爷一听乐了,就跟人家讲,‘画的时候,是让壶躺着而人坐着的,所以我也得要一把桌子和椅子。’”
  杨志刚介绍,创作内画鼻烟壶并非易事,需要经历淡色起稿、勾画线条、皴染深浅、上色等步骤,每一步都不能忽视。“首先看鼻烟壶适合画什么,先进行图案设计,基本上不会打稿,有时候会在壶外面大概勾个构图,就直接开始画,画完以后配好盖儿,整个过程平均算下来大概十天左右画一个壶。”
  对于内画鼻烟壶,人们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因而社会上关于内画鼻烟壶有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对此,杨志刚特意进行了纠正。
  “正视反画这个说法不准确,按正规的说法是讲用钩笔探进鼻烟壶里在内壁上反笔作画,不叫反画,叫反笔作画,这个比较准确。”他笑着说。
  画师需要一手握壶,一手用笔在壶内反向描绘,这样人们才能在外部看到正向的画像。但诸多限制之下,若没有对笔线条触的精准控制、对构图意境的胸有成竹,要想在鼻烟壶的盈寸内里中巧笔风流,创作出毫不逊色于纸绢之上的精妙书画,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京派内画在承袭了叶氏内画风格的基础上,也融合了其他各内画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现代绘画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全新的现代京派内画艺术。”杨志刚边说边拿起一支细长的银质笔,探入一个寸余大的鼻烟壶内作画。轻描淡写之间,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便跃然而出。
  据悉,现在整个北京,掌握这门手艺的,算上他也不过五六个人。内画鼻烟壶的传承也曾困扰着他。目前,杨志刚已经收下了16位徒弟,他一门心思要让内画鼻烟壶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我记忆中儿童时代一年中会有两次正式表达愿望的仪式,一次是过生日,另一次是新年到来的前一天。不管什么愿望,反正最后都是成功地长了一岁,离长大成人又近了一步。  工作后,总结过去一年,展望未来一年,也是周而复始,就像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们称为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就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我记忆中儿童时代的愿望一般不会落空,这是父母的恩情。成年以后我就
期刊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三首七言绝句诗,想来现在的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吧,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有着“一代诗宗”之誉的南宋诗人杨万里。他是我国历史上,写诗第二多的人,第一多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据说他一生写了四万多
期刊
今年已经80岁的钱小萍是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创始人,为复活宋锦,她花了整整60年的时间。  宋锦,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指宋朝生产的锦缎。它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是锦中珍品。  好像冥冥中注定的一样,钱小萍从19岁进入苏州丝绸工业学校起,就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简单的一根蚕丝,就这样把她给绕住了,她再也没离开过这个行业。  真羡慕那些一辈子能为自己所钟爱的一件事,彻头彻尾去努力的人,他们是何其地幸
期刊
匆匆又是一年,很多人都说日子過得很快,可我却觉得日子过得很慢。说“慢”似乎也不很准确,因为大家都是一样地过了一年,我肯定没有比别人多过或少过一秒钟。那我为什么就觉得日子过得比别人都慢呢?  我没想出个所以然,倒是想到:在城里开车,把车开到100公里/小时,就已觉得车要飞起来了;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就是把车开到180公里/小时,也不觉得有多快。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日子过得很慢”的感觉,跟这个有没有点
期刊
2019年最后一次大家庭聚会是在一场不甜不咸的婚礼中进行的。这样大面积地见到亲友,要不是这么隆重的由头,恐怕很难做到。婚宴进行过半,大家的焦点早已自动切换,从围坐一桌尬聊到捉对私聊。老年人聊养生,中年人谈育儿,孩子们撒欢儿。新郎提议大家拍张大合影,这是大多聚会的最后环节。  白发苍苍的长辈们坐着轮椅等着人推,大家缓慢挪动到指定拍照地点,有人感慨:“咱家也步入老龄化了。”想想这次聚会缺席人员中,还有
期刊
一本曾经风靡全国的小说被改编成一部感动中国的电影,其中一句“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浓缩人生悲喜,勾起无限回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两年之后,一部以中年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人到中年》发表。1982年,同名电影《人到中年》呈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戏剧总导演田沁鑫联袂左小青、郭晓东等演员,重
期刊
他,自称是见证北京大学半辈子的“一介书生”;他,是人们眼中德高望重的核物理学家。他就是陈佳洱,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的同事这样评价陈佳洱:他不凡之处,源自做什么都要“对得起”———学成回国,为了对得起对祖国的承诺;苦心钻研,是为了对得起祖国的重托;担任校长,要对得起“北京大学”四个字……正是这样一个个“对得起”,成就了他的一生。近日,陈佳洱做客科
期刊
袁隆平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照片看起来也像农民。一般人认为他应该是农民出身。  实际上,他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接生的医生是林巧稚,当时林巧稚是新医生,后来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  那份出生证明是打印的,除了打印文字,其余的空白则是用繁体中文或英文填写,左上页填写的是一个婴儿的生命信息和家庭信息:袁小孩,家住西城旧刑部街长安公寓,原籍江西德安城内;右页中间为袁小
期刊
1935年,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用寥寥数笔画下了一个中国儿童形象“三毛”,在他的笔下,“三毛”经历了流浪、从军、迎解放、新生等一系列历程,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幽默的流浪儿,自此“三毛”的故事成了国人心中的经典漫画。  张慰军是张乐平的第四个儿子,网名“张家阿四”。1992年张乐平去世后,张慰军便与兄弟姐妹们一起承担起整理父亲遗作、传播“三毛”形象、维护知识产权等工作,所有宣传工作都由他一力承担。 
期刊
2019年1 0月底,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云集了全球科学界的很多风云人物。前来参会的,除44位诺贝尔奖得主之外,还有很多拉斯克奖、沃尔夫奖、图灵奖和菲尔兹奖,以及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得主,因此这次大会又被媒体称为“世界最霸气大脑的武林大会”。  本次大会,最年轻的参会者是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班的女生谈方琳,她今年只有1 5岁。  熟悉谈方琳的人都知道她爸爸是华东师大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