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列切除治疗儿童巨趾症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趾列切除治疗儿童巨趾症的临床效果及其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趾列切除治疗巨趾症患儿手术前后足部尺寸变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趾列切除指征(1项或多项):(1)跖骨累及;(2)前足肥厚明显;(3)伴有并趾;(4)进展型巨趾;(5)受累足趾序列靠后;(6)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趾列。术后随访24~40个月。采用跖骨间宽度比和跖骨扩散角来评价患足的严重程度及手术前后的尺寸变化。采用巨趾调查问卷评价临床效果。根据临床结果分析前述趾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趾症的适用性。手术前后跖骨间宽度比以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分析;手术前后跖骨扩散角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患儿15例(15足),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66个月,平均22个月;右足5例,左足10例。因跖骨受累切除趾列者9例,其中1例伴有并趾畸形;因前足增厚严重切除趾列者1例;因受累趾顺序靠后切除趾列者1例;因伴有并趾畸形切除趾列者3例;因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趾列者1例。15例中,第2趾列切除者8例,第3趾列切除者5例,第2、3趾列同时切除者2例。共有4例进展型巨趾。15例患儿术后足部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跖骨间宽度比从1.14(1.07,1.29)降至0.91(0.84,1.01)(P=0.002),跖骨扩散角从(33.27±8.13)°降至(15.25±8.54)°(P<0.01)。所有患者术后左、右足均可穿同码鞋,其中9例不需鞋垫,其余6例患足较对侧正常足稍大,正常足侧需穿鞋垫。术后巨趾调查问卷评分为(9.2±0.8)分。

结论

趾列切除能最大限度缩小患足体积,达到较好的功能及外观重建效果。前述趾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趾症适用性良好,巨趾症患儿可根据患足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特点、患儿和家属的意愿选择趾列切除。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 mg)或雷珠单抗(0.05 mg)治疗,必要时重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68周。观察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
文章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了某县天然林资源保护现状,挖掘保护意识、管理与抚育、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力求通过提高群众认知水平、夯实林区防火基础、细化森林抚育条例、加强培训教育等方式,营造全民爱林氛围,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林业保护与管理水平。
文章结合目前河南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和特点,根据现有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河南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创新网络营销模式,更好地指导生产与销售活动提供参考。
信息时代技术的快速更迭使得数据资源成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性资源,数字化的快速发展驱动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发展。数字化农业产业链的革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农业体系的重构,文章通过对数字化农业现状和数字化农业产业链构建所面临的现实瓶颈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的优化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