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科学研究都有其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科认识世界的方法、探究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就历史学科而言,在中学课堂上,我们老师除了传授历史知识、探究历史的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关、现实观和未来观。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以期能够得到方正之家的指正。
【关键词】历史学科 认知观 培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4-01
一、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具体含义
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构成因素。历史观,就是要把历史现象定位在它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而不能把当代的观念置于历史的观念之中。现实观,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对现实社会做出比较正确敏锐的认识和判断。但这并不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做简单的类比,而是要从历史问题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现实提供借鉴。未来观,就是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见:这是一种比历史观和现实观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在这方面,马克思和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通过研究人类历史,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他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又科学地预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终将实现!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前夕,针对广大人民和党内许多同志对和平抱有幻想的现实,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著名演讲。毛泽东通过回顾国民党蒋介石发动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中又发动过三次反共高潮以及蒋介石背信弃义的历史,英明地预见到未来内战还将爆发。
二、培养学生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具体做法
(一)经常挑选报刊、杂志上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历史论文、与历史有关的时事评论辅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历史观与现实观联系的素质。如时事政治经常出现的巴以关系问题。我就给学生介绍原居住在中东的犹太人怎样被罗马帝国驱散,二战中如何遭到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屠杀,二战后如何建立起以色列国,从此,巴以冲突不断等情况,让学生了解巴以双方的历史和现状。讲明我们应该承认现实,但也不能抹煞历史的道理,让学生明了我国政府为什么采取反对西方大国干涉,坚持让巴以双方通过谈判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立场。这里边既尊重历史又承认现实的原则,就是如何把历史观与现实观结合的原则,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观、现实观素质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二)讲课时,对教材中一些在史学界仍有争论的问题,尽量把争论各家的观点介绍给学生。现代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去反思、审视历史,这本身就是现实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只是因结合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形成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也就出现差异。如对孔子的评价问题,有的说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反对春秋时的社会剧烈变革,想恢复“周礼”,是反动的。反对者则说,孔子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主张不能轻率地抛弃已往时代的文化,而应有选择地吸收其有益的成分,有一定的进步性。这些观点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有的专家是站在阶级分析的角度,有的则站在思想分析的角度。角度不同,审视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另外,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日益被重视的现实,使一些专家对旧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也是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介绍,使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专家们是如何把历史观与现实观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同时也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分析问题的素质。
(三)针对教材中能与现实有规律性联系的知识,精心设计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些尝试性的预见,培养学生的未来观素质。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二战后三十多年,世界上大约发生了150次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直接发生的战争却没有一次,原因何在?将来能否会发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师生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原因其一,二战前,社会主义苏联势单力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仍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反对社会主义阵营,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相对缓和。其二,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至今也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与之抗衡。其三,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领土的可能性。其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空前发展,出现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的局面。其五,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战争观念,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日益困难,靠侵略战争进行掠夺来发展经济不仅行不通,反而会给本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和破坏。其六,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为了争取中间势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式上也发生了新变化,磋商取代了讨诸武力。预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问题居主导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尚在其次,主要是设计这样的讨论题,能引发出学生的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激情,又经过认真讨论,训练出了这方面的素质!
(四)敢于引导学生向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进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正是人们积极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历史研究的主要社会功能,就在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做到“古为今用”。从历史的角度对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是最能培养学生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方法。如反恐、中东问题、乌克兰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禁毒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引进外资和技术问题等,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在当今社会,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憧憧和忧虑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当代历史意识和未来意识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培养具有跨世纪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历史学科 认知观 培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4-01
一、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具体含义
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构成因素。历史观,就是要把历史现象定位在它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而不能把当代的观念置于历史的观念之中。现实观,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对现实社会做出比较正确敏锐的认识和判断。但这并不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做简单的类比,而是要从历史问题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现实提供借鉴。未来观,就是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见:这是一种比历史观和现实观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在这方面,马克思和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通过研究人类历史,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他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又科学地预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终将实现!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前夕,针对广大人民和党内许多同志对和平抱有幻想的现实,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著名演讲。毛泽东通过回顾国民党蒋介石发动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中又发动过三次反共高潮以及蒋介石背信弃义的历史,英明地预见到未来内战还将爆发。
二、培养学生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具体做法
(一)经常挑选报刊、杂志上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历史论文、与历史有关的时事评论辅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历史观与现实观联系的素质。如时事政治经常出现的巴以关系问题。我就给学生介绍原居住在中东的犹太人怎样被罗马帝国驱散,二战中如何遭到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屠杀,二战后如何建立起以色列国,从此,巴以冲突不断等情况,让学生了解巴以双方的历史和现状。讲明我们应该承认现实,但也不能抹煞历史的道理,让学生明了我国政府为什么采取反对西方大国干涉,坚持让巴以双方通过谈判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立场。这里边既尊重历史又承认现实的原则,就是如何把历史观与现实观结合的原则,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观、现实观素质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二)讲课时,对教材中一些在史学界仍有争论的问题,尽量把争论各家的观点介绍给学生。现代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去反思、审视历史,这本身就是现实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只是因结合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形成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也就出现差异。如对孔子的评价问题,有的说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反对春秋时的社会剧烈变革,想恢复“周礼”,是反动的。反对者则说,孔子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主张不能轻率地抛弃已往时代的文化,而应有选择地吸收其有益的成分,有一定的进步性。这些观点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有的专家是站在阶级分析的角度,有的则站在思想分析的角度。角度不同,审视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另外,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日益被重视的现实,使一些专家对旧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也是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介绍,使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专家们是如何把历史观与现实观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同时也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分析问题的素质。
(三)针对教材中能与现实有规律性联系的知识,精心设计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些尝试性的预见,培养学生的未来观素质。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二战后三十多年,世界上大约发生了150次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直接发生的战争却没有一次,原因何在?将来能否会发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师生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原因其一,二战前,社会主义苏联势单力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仍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反对社会主义阵营,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相对缓和。其二,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至今也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与之抗衡。其三,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领土的可能性。其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空前发展,出现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的局面。其五,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战争观念,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日益困难,靠侵略战争进行掠夺来发展经济不仅行不通,反而会给本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和破坏。其六,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为了争取中间势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式上也发生了新变化,磋商取代了讨诸武力。预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问题居主导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尚在其次,主要是设计这样的讨论题,能引发出学生的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激情,又经过认真讨论,训练出了这方面的素质!
(四)敢于引导学生向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进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正是人们积极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历史研究的主要社会功能,就在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做到“古为今用”。从历史的角度对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是最能培养学生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的方法。如反恐、中东问题、乌克兰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禁毒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引进外资和技术问题等,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在当今社会,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憧憧和忧虑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当代历史意识和未来意识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培养具有跨世纪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