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妇康型中药封包治疗瘀阻胞宫型二次剖宫产后腹痛的效果

来源 :中国妇幼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700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自拟妇康型中药封包治疗瘀阻胞宫型二次剖宫产后腹痛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该院确诊为瘀阻胞宫型二次剖宫产术后腹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妇康型封包+红外线组外敷,B组为面粉封包+红外线组外敷,C组单纯红外线组外敷;比较3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VAS评分、中医症候累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等.结果 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B、C组的26.67% (P<0.05);A组的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自拟妇康型中药封包治疗瘀阻胞宫型二次剖宫产后腹痛临床疗效确切,能降低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降低疼痛评分,减轻炎症反应,且临床应用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LFJOA)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到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LFJOA患者的MSCT和MRI影像学资料,以手术为“金标准”,比较MSCT和MRI在中晚期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准确率,比较MSCT和MRI对中晚期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阳性诊断,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优缺点。结果MSCT的诊断准确率为95%,高于MRI(81.67%,P<0.05);螺旋CT在腰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骨质硬化、关节囊钙化检
目的探究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40例明确单侧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病例组)与4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及MRI检查,观察病例组与对照组梨状肌及坐骨神经影像学表现,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超声下双侧梨状肌厚度差,MRI下不同序列患侧与对侧坐骨神经、肌肉信号强度比(SIR),绘制ROC曲线分析超声及MRI定量指标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超声检查下患侧梨状肌厚度显著高于对侧(P<0.05),双侧梨状肌厚度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目的探究X线平片及MSCT后处理技术在儿童肘关节外伤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肘关节外伤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观察X线平片检查及MSCT检查的诊断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比经X线平片检查、MSCT检查对儿童肘关节外伤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经MSCT检查对儿童肘关节外伤性骨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33%、86.67%、96.67%,X线平片检查对儿童肘关节外伤性骨折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33%、7
目的比较观察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对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本院60例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均接受MRI、CT检查,比较MRI、CT及两者联合对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CT鉴别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灵敏度72.22%,特异度87.50%,准确性78.33%,Kappa值0.570;MRI诊断灵敏度77.78%,特异度83.33%,准确性80.00%,Kappa值0.595;两者联合诊断灵敏度97.22%,特异度91.
目的探讨膝关节韧带损伤术后系统性康复治疗效果与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膝关节韧带损伤术后行系统性康复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按照移植物的信噪比分为移植物信号良好组(n=56)与移植物信号增高组(n=34),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临床评估结果,探讨患者术后系统性康复治疗效果与膝关节MRI影像学结果的关系。结果移植物信号增高组内侧束与外侧束平均信噪比高于移植物信号良好组(P<0.05);移植物信号增高组骨性隧道扩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联合MRI成像对中孕期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90例中孕期高危孕妇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先后进行四维超声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引产或分娩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四维超声联合MRI成像诊断效能。结果90例孕妇经分娩或引产证实,共有畸形胎儿69个,其中四维超声诊断畸形胎儿67个,MRI诊断畸形胎儿73个,四维超声联合MRI检测畸形胎儿78个,四维联合MRI诊断敏感度98.73%,高于单独四维超声与MRI诊断(83.54%、91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右向左分流的存在可以使静脉系统的反常栓子通过分流通道直接进入脑循环从而导致脑栓塞临床事件的发生[1]。目前,临床常用的PFO诊断方法有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经右心声学造影和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等方法[2]。经心脏MRI技术是近几年临床逐渐开展应用的PFO诊断新方法[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发展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仍然有大部分的无效和获得性耐药人群。为了提高临床获益,已有多项研究对ICIs联合治疗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ICIs联合治疗在临床中的逐步应用,ICIs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及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论述了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ligand 1, 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I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但对于早期肺腺癌患者不同的肺段切除术之间手术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与传统肺段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早期肺腺癌患者肺功能保留程度和近期结果比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60例,精准组30例,传统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肺功能情况。结果精准组在手术时间上较传统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治疗模式,标志物指导下的免疫治疗是精准治疗的关键。基于组织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是临床上广泛接受的用于指导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然而组织标本不易获取且难以克服肿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