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山东省德州市师德建设实绩为例,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了如何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激发教师自主成长内驱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师德建设;创新;德州模式;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既是对教育者——教师立师德的要求,也是对受教育者——学生立学德的要求。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决定了师德是学德的前提,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思考,并以山东省德州市师德建设的工作实绩为例进行了一些剖析,以就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自我调整行为规范、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与时俱进,实现自我身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通过教育实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持续深入地发掘和激活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是新时期师德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意义所在,是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师生对理想教育的共同追求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理想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在不断交流互动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首先“亲其师”,然后才会“信其道”。教师崇德向善,乐观积极,敬业乐群,爱生如子,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必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创新师德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十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新教学手段重新定义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广大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快速提升了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而与之极不协调的却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以致在“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各地高考“捷报”频传的同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甚至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屡见报端,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的有效途径,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要任务。
二、“一体互融,德能同修”
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囿于对其内涵、作用的片面认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表现为“一阵风”,只解决了眼前问题、局部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不能将高尚师德转化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事实上,师德建设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过程,它永远在路上。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通过学校为教师成长导航、服务,引领教师个体系统化地优化、提升个人职业行为质量,实现专业化的自主化、内涵式成长,生成优秀的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成就名师的教育管理行为。”由此而言,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与其专业能力(师能)是共生共存的辨证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高尚的师德是成就精湛师能的根本动力,精湛的师能是实践和成就高尚师德的必要条件,而优秀的教育教学业绩应是高尚师德和精湛师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开展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应是“以德导能,以能养德,以能表德”,即“一体互融,德能同修”。
三、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师德建设深入发展
教育部于2013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重要意见。立足于文件精神,德州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有益探索。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全市師德建设组织机构。德州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联合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又成立了专门的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了师德督导员队伍和专家库;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中普遍建立了师德建设工作室,为师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体制保障。
二是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制度。德州市教育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研究印发了《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涵盖了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规划设计、工作模式、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其中积分评价、星级化建设、师德工作室、专家库等属全国首创。
三是设计了科学系统的师德建设规划。德州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本着高效、有序的原则,为全市师德建设工作设计了九年三阶段的科学规划,由浅入深,全面推进,逐步提升。即:2010—2012年为强化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通过师德建设“三三三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优化教师日常职业行为;2013—2015年为深化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以发展教师职业特长为载体,集中发力,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2016—2018年为升华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在教师优化个人职业行为并逐渐形成个人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全面优化服务,助力教师走上名师成长之路,收获职业幸福。
四是建立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德州市政府自2013年以来连续数年划拨近百万元经费,支持开展师德建设专项课题研究,建设研发基地,初步建立了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
四、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
确保师德建设实效
要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引领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行为,使“一体互融,德能同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师德建设载体并构建科学的工作模式。为此,德州市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5N1”工作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3”即上文所说的九年三阶段的师德建设规划;“5”即着力构建市级教育行政、县级教育行政、乡镇(街道)教办及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室、教师等五个层次的师德建设主体系统,分别从全面构建长效机制、县域推进、选载体搭平台、抓落实做管理、强师德做名师等不同层级和维度发力,各尽所能,各负其责,五级联动,全面推进。“N”即N个研发基地,德州市指导和扶持部分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开发建设成为德效工资制、乡村教师成长俱乐部、名师成长俱乐部、县域教育家梯级递进式成长、基础教育积分管理等优秀工作模式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即一种师德建设成果快速推广模式——“复制粘贴”,德州市师德建设的经验和模式来源于基层学校教师的工作实践,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基本上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立竿见影。
五、师德建设“德州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1.成效
德州市在师德建设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教育管理者的难题,诸如师德师能“两张皮”的问题,系统、有序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问题,务实高效的师德评价管理问题等,越来越接近于实现预期目标。德州市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职业幸福指数、教育社会满意度等四个方面的提升,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师德建设示范基地”,其师德建设工作模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反思
师德建设不是孤立的,其持久发展需要合适的生长土壤。德州市的师德建设之所以能够常抓常新,不断发展并取得突出成效,从大环境上说首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如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兑现职称工资,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等。这使得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
就师德建设工作本身而言,德州市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概念的重新解读与定位,得益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科学建构,得益于师德建设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得益于源自基层易于推广的“草根本质”。当然,当前的师德建设依然并可能长期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教育行政管理者仍然对师德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大面积整体推进。二是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怎样从当代教育科学的高度解读师德建设,怎样总结提升师德建设的新成果,怎样建构新的普遍适用的师德建设理论体系,还需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三是师德建设成果转化问题。如何更加高效地推广、应用已经取得的经验成果,为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更大的源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不懈,不断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深入探索以师德建设促名师成长的策略、途径。如此,师德建设一定能够继续为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正能量,取得新业绩。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关键词]师德建设;创新;德州模式;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既是对教育者——教师立师德的要求,也是对受教育者——学生立学德的要求。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决定了师德是学德的前提,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思考,并以山东省德州市师德建设的工作实绩为例进行了一些剖析,以就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自我调整行为规范、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与时俱进,实现自我身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通过教育实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持续深入地发掘和激活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是新时期师德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意义所在,是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师生对理想教育的共同追求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理想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在不断交流互动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首先“亲其师”,然后才会“信其道”。教师崇德向善,乐观积极,敬业乐群,爱生如子,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必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创新师德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近十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新教学手段重新定义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广大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快速提升了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而与之极不协调的却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以致在“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各地高考“捷报”频传的同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甚至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屡见报端,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的有效途径,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要任务。
二、“一体互融,德能同修”
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囿于对其内涵、作用的片面认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表现为“一阵风”,只解决了眼前问题、局部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不能将高尚师德转化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源。事实上,师德建设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过程,它永远在路上。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通过学校为教师成长导航、服务,引领教师个体系统化地优化、提升个人职业行为质量,实现专业化的自主化、内涵式成长,生成优秀的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成就名师的教育管理行为。”由此而言,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与其专业能力(师能)是共生共存的辨证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高尚的师德是成就精湛师能的根本动力,精湛的师能是实践和成就高尚师德的必要条件,而优秀的教育教学业绩应是高尚师德和精湛师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开展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应是“以德导能,以能养德,以能表德”,即“一体互融,德能同修”。
三、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师德建设深入发展
教育部于2013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重要意见。立足于文件精神,德州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有益探索。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全市師德建设组织机构。德州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联合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又成立了专门的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了师德督导员队伍和专家库;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中普遍建立了师德建设工作室,为师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健全、完善的体制保障。
二是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制度。德州市教育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研究印发了《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星级创建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涵盖了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规划设计、工作模式、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其中积分评价、星级化建设、师德工作室、专家库等属全国首创。
三是设计了科学系统的师德建设规划。德州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本着高效、有序的原则,为全市师德建设工作设计了九年三阶段的科学规划,由浅入深,全面推进,逐步提升。即:2010—2012年为强化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通过师德建设“三三三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优化教师日常职业行为;2013—2015年为深化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以发展教师职业特长为载体,集中发力,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2016—2018年为升华师德建设阶段,主要是在教师优化个人职业行为并逐渐形成个人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全面优化服务,助力教师走上名师成长之路,收获职业幸福。
四是建立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德州市政府自2013年以来连续数年划拨近百万元经费,支持开展师德建设专项课题研究,建设研发基地,初步建立了师德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
四、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
确保师德建设实效
要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引领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行为,使“一体互融,德能同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师德建设载体并构建科学的工作模式。为此,德州市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5N1”工作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3”即上文所说的九年三阶段的师德建设规划;“5”即着力构建市级教育行政、县级教育行政、乡镇(街道)教办及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室、教师等五个层次的师德建设主体系统,分别从全面构建长效机制、县域推进、选载体搭平台、抓落实做管理、强师德做名师等不同层级和维度发力,各尽所能,各负其责,五级联动,全面推进。“N”即N个研发基地,德州市指导和扶持部分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开发建设成为德效工资制、乡村教师成长俱乐部、名师成长俱乐部、县域教育家梯级递进式成长、基础教育积分管理等优秀工作模式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即一种师德建设成果快速推广模式——“复制粘贴”,德州市师德建设的经验和模式来源于基层学校教师的工作实践,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基本上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立竿见影。
五、师德建设“德州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1.成效
德州市在师德建设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教育管理者的难题,诸如师德师能“两张皮”的问题,系统、有序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问题,务实高效的师德评价管理问题等,越来越接近于实现预期目标。德州市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职业幸福指数、教育社会满意度等四个方面的提升,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师德建设示范基地”,其师德建设工作模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反思
师德建设不是孤立的,其持久发展需要合适的生长土壤。德州市的师德建设之所以能够常抓常新,不断发展并取得突出成效,从大环境上说首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如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兑现职称工资,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等。这使得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师德建设的深入开展。
就师德建设工作本身而言,德州市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概念的重新解读与定位,得益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科学建构,得益于师德建设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得益于源自基层易于推广的“草根本质”。当然,当前的师德建设依然并可能长期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教育行政管理者仍然对师德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大面积整体推进。二是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怎样从当代教育科学的高度解读师德建设,怎样总结提升师德建设的新成果,怎样建构新的普遍适用的师德建设理论体系,还需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三是师德建设成果转化问题。如何更加高效地推广、应用已经取得的经验成果,为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更大的源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不懈,不断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模式,深入探索以师德建设促名师成长的策略、途径。如此,师德建设一定能够继续为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正能量,取得新业绩。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