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影响,面临着高校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世纪之交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充分地抓住那些可能稍纵即逝的机遇,又要积极地应对挑战,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架构。
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和渗透。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竞争、创新等意识:一方面又要抵制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企图分化我国的阴谋,发扬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青年大学生获取、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和互渗性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但另一方面,网络上信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也给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反动的、暴力的、色情的有害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鉴于此原因,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加之社会上多种色彩斑斓的诱惑,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重新定位,进而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的丰富内涵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利益无小事”,我们的一切工作、努力都要着眼于学生利益,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可以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整体构建思想教育途径新体系。①充分利用实施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育。充分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强化理想信念的牢固性,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和思维能力。在“两课”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和心理辅导站,除专门设立心理辅导员外,可以要求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担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团队协作课程和“两课”的任课教师。这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良性互动,促进了两者的一体化,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②延伸思想政治工作面,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团工作,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可以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在包括学校各级党校、团校教育,党团建设及活动,党团员教育以及学生会工作中,用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营造校园整体良好风貌。积极推动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党小组)建在班上”的目标。
2.重视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切实帮助大学生减压。①大学生的摸底工作,针对问题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增强对压力的正确评价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首先通过新生基本信息的填写、心理健康测试等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学习、家庭、心理、个性等各方面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良现象,并采取必要措施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使学生摆脱成长烦恼,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时光,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其次,通过学生班干部、助理班主任、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多种信息渠道,间接了解目前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帮助提高其心理及各方面素质,切实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
②构建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校园“两极”分化严重,学生消费差距悬殊。加强对特困生、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构建起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③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必须得到社会认可并且被接纳。以学生为本,就要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应突破传统的学生实习方式及管理办法,让学生的实习在阶段安排与内容上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并且在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上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特长,允许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同时,把企业好的培养方式作为学校的授课方式,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毕业便能很快地适应一些企业的节奏。
3.从学生本身需求出发,拓展学生素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形成与第一课堂良性互动。①开辟第二课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过丰富校园精神生活,充实学生精神生活,从而稳定学生思想,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因此,第二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形式,扎实有效,稳定持久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有效载体。
②深入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建设,拓展创新素质。构筑创新素质培养系统化工程,形成长期、系统和完整的创新体系,以可见的、学生能参与的实际平台为出发点,结合“双休日工程”,为广大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日常化、全方位的服务。科学设计“双休日工程”。充分发挥“双休日工程”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载体,突出素质教育主题,通过开展校园文化、人文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双休日活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使之成为学生追求自我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③繁荣校园文化,强化社团的素质拓展中心。高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兴趣小组和社团,并从中重点发展和扶持极富特色的各类协会,在协会组织活动策划和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通过特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协会活动,赋教于乐,在活动中检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拓展自身素质。
总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真正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宗国.“生命线”何以会经常“断电”[J].山东教育,2005,(Z5).
[2]伍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再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沈萍,徐小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调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和渗透。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竞争、创新等意识:一方面又要抵制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企图分化我国的阴谋,发扬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青年大学生获取、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和互渗性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但另一方面,网络上信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也给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反动的、暴力的、色情的有害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鉴于此原因,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加之社会上多种色彩斑斓的诱惑,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重新定位,进而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的丰富内涵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利益无小事”,我们的一切工作、努力都要着眼于学生利益,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可以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整体构建思想教育途径新体系。①充分利用实施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育。充分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强化理想信念的牢固性,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和思维能力。在“两课”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和心理辅导站,除专门设立心理辅导员外,可以要求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担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团队协作课程和“两课”的任课教师。这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良性互动,促进了两者的一体化,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②延伸思想政治工作面,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团工作,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可以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在包括学校各级党校、团校教育,党团建设及活动,党团员教育以及学生会工作中,用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营造校园整体良好风貌。积极推动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党小组)建在班上”的目标。
2.重视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切实帮助大学生减压。①大学生的摸底工作,针对问题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增强对压力的正确评价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首先通过新生基本信息的填写、心理健康测试等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学习、家庭、心理、个性等各方面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良现象,并采取必要措施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使学生摆脱成长烦恼,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时光,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其次,通过学生班干部、助理班主任、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多种信息渠道,间接了解目前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帮助提高其心理及各方面素质,切实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
②构建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收费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校园“两极”分化严重,学生消费差距悬殊。加强对特困生、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构建起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③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必须得到社会认可并且被接纳。以学生为本,就要构筑学生成长成材导航系统。应突破传统的学生实习方式及管理办法,让学生的实习在阶段安排与内容上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并且在学生实习单位安排上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特长,允许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同时,把企业好的培养方式作为学校的授课方式,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毕业便能很快地适应一些企业的节奏。
3.从学生本身需求出发,拓展学生素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形成与第一课堂良性互动。①开辟第二课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过丰富校园精神生活,充实学生精神生活,从而稳定学生思想,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因此,第二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形式,扎实有效,稳定持久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有效载体。
②深入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建设,拓展创新素质。构筑创新素质培养系统化工程,形成长期、系统和完整的创新体系,以可见的、学生能参与的实际平台为出发点,结合“双休日工程”,为广大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日常化、全方位的服务。科学设计“双休日工程”。充分发挥“双休日工程”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载体,突出素质教育主题,通过开展校园文化、人文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双休日活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使之成为学生追求自我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③繁荣校园文化,强化社团的素质拓展中心。高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兴趣小组和社团,并从中重点发展和扶持极富特色的各类协会,在协会组织活动策划和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通过特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协会活动,赋教于乐,在活动中检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拓展自身素质。
总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真正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宗国.“生命线”何以会经常“断电”[J].山东教育,2005,(Z5).
[2]伍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再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沈萍,徐小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调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