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表扬和惩罚是经常使用的、也是被普遍认为较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尤其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表现时,许多老师常常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惩罚他”,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罚站、罚蹲、罚打扫卫生、点名批评、罚款、甚至挨打等举不胜举。有一位中学生因参与打架被学校罚款数百元,由于无力交纳罚款,又不敢告诉父母,他只好把自己一学期的饭费和零花钱先交了一半的罚款,另一半先打欠条,然后省吃俭用以便偿还债务。也许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他再也不敢打架了,但这是否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自己的态度呢?谁又能保证他不会为了钱去偷去抢呢?如果真的这样岂不是违背了教师的初衷。
作为教育者来说,施用表扬或惩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接受教训,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德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感情上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的潜在动力。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围绕德育目的所展开的各项德育工作 应该与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息息相关。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应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正确理解规范,端正认识,夯实自我教育的基础
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在学校里,老师常常会给学生提出很多要求和规范,如要热爱集体,要乐于助人,不许撒谎,禁止…… 这种笼统的道德要求的灌输往往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规范。比如,他们可能把利己的小团体主义理解为热爱集体,因而产生违背集体主义的不道德行为。只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集体主义、做人的标准,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白这些规范对个人、集体、社会的意义,他们才能应用这些规范来观察处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认识。
二、树立榜样,丰富道德体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是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关键。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榜样: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学校、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典范,以及教师自身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能帮助我们明确行动的方向,制定行为的标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用榜样的高尚情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其道德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产生新的道德需要。
三、对比分析,正确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到的需要,推动自我教育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评价离不开比较,与无私的人比,才能发现自己的自私;与勇敢的人比才知自己的懦弱;与诚实的人比才知自己的虚伪。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对比,把自己的行为与学校的要求进行对比,把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评价进行对比,不仅要发现自身的优点,更要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全面正确评价自己,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锻炼,加强道德信念,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不是儒家宣扬的那种静坐思讼、空寂了悟的“闭门思过”,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前提的。接受道德知识与要求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把这些道德知识和要求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就需要通过他们身体力行,使这些知识被个人经验及集体经验所证明,并被实践后果所引起的内心体验丰富和加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当学生亲身体会到按一定得到的要求行动会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和支持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才会得到巩固和加强。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野营拉练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克服各种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内部斗争,磨炼学生的意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舆论,正确的集体规范,用集体的舆论和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把集体的自我教育和个体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总之,只有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
(编辑徐褀琛)
作为教育者来说,施用表扬或惩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接受教训,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德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感情上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的潜在动力。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围绕德育目的所展开的各项德育工作 应该与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息息相关。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应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正确理解规范,端正认识,夯实自我教育的基础
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在学校里,老师常常会给学生提出很多要求和规范,如要热爱集体,要乐于助人,不许撒谎,禁止…… 这种笼统的道德要求的灌输往往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规范。比如,他们可能把利己的小团体主义理解为热爱集体,因而产生违背集体主义的不道德行为。只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集体主义、做人的标准,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白这些规范对个人、集体、社会的意义,他们才能应用这些规范来观察处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认识。
二、树立榜样,丰富道德体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是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关键。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榜样: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学校、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典范,以及教师自身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能帮助我们明确行动的方向,制定行为的标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用榜样的高尚情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其道德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产生新的道德需要。
三、对比分析,正确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到的需要,推动自我教育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评价离不开比较,与无私的人比,才能发现自己的自私;与勇敢的人比才知自己的懦弱;与诚实的人比才知自己的虚伪。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对比,把自己的行为与学校的要求进行对比,把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评价进行对比,不仅要发现自身的优点,更要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全面正确评价自己,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锻炼,加强道德信念,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不是儒家宣扬的那种静坐思讼、空寂了悟的“闭门思过”,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前提的。接受道德知识与要求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把这些道德知识和要求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就需要通过他们身体力行,使这些知识被个人经验及集体经验所证明,并被实践后果所引起的内心体验丰富和加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当学生亲身体会到按一定得到的要求行动会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和支持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才会得到巩固和加强。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野营拉练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克服各种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内部斗争,磨炼学生的意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舆论,正确的集体规范,用集体的舆论和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把集体的自我教育和个体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总之,只有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
(编辑徐褀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