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的“南京高考之痛”曾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0%的时间和高考有关……学校用上课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时至今日,社会调研、第二课堂活力依旧,与之类似的“选修课”更是随着新高考的推行吸引了大量眼球。很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包含了茶艺、酿酒、话剧等和高考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偏偏学生们对此类课程兴趣极高。这就不能不让人担心:选修课的推广与流行,会不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南京高考之痛”?
新高考旨在打破文理二分的割裂,“6選3”“7选3”体现出对学生自主性的重视。自选高考科目,如果选得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是好事;但如果选得不适合自己,自主性的增强反而成了坏事。因此,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我选的这些科目,将来在大学会学些什么?是不是真的和我的兴趣相吻合?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太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很多人在高考后进行专业选择时都是“跟着感觉走”。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则为这一局面带来了改观。不少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其实就是他们在大学阶段所修课程的简化版。例如,厦门外国语学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英语文学欣赏入门等选修课,其内容设置和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一样,只是在容量和难度上有所降低。这些选修课都和英语学科相关,但并不局限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而是体现出很强的延展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的英语专业究竟学什么,从而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对英语感兴趣,是否适合选择这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乃至今后的专业方向。这样,选修课和高考便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帮助学生自选科目的一个重要方式。
必修课重要,但存在整齐划一的局限性。当新高考愈发强调学生的个性时,必修课的缺陷就显得更加突出。而恰当的选修课,则可以较好地弥补必修课的不足。
一般而言,教师是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出发来开设选修课;学生也是充分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后进行选择。这样,师生双方就实现了优势互补。例如,厦门外国语学校开设的模拟联合国活动课、美式辩论课等课程,任课教师在英语思维和口头表达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面向的都是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所偏好和专长的学生。通过上述课程,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以开拓,英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英语口头表达水平和辩论技巧也有了提高。而大国崛起这门选修课,介绍的则是世界近现代史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九国崛起的概况,旨在为那些对世界史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趣的历史知识。
这些因人而异、强调差异化、个性化辅导的选修课程,并不必然和应试相对立,而是尽可能地向新高考靠拢。例如,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探究一课,除了向学生介绍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外,还重点厘清了小说叙事模式和高考小说鉴赏题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高考答题规范,可以说是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新高考对学生自主性的强调,凸显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合理的规划,学生才能知道在面对6选3、7选3的时候究竟该作何选择。但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显然并不仅仅停留于帮助学生选择高考科目上面,而是还需要指向未来的生活技能和职业规划。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厦门外国语学校开设的烘焙课、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开设的微电影制作课、华东师大二附中开设的APP Inventor零基础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等,都是面向当前行业发展前沿,侧重应用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不但是对长期以来“基本技能”教育缺失的一个弥补,也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技能和职业规划的一个提前试验。通过这类课程,学生不但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一定的生活技能,还可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影响高考时的学校和专业选择。这是选修课非常明显的一点优势。
选修课具备的上述优势,是它理论上可能走出“南京高考之痛”的前提。但要在现实中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任课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安排、实施技能等方面都进行精心思考、仔细编排。唯有如此,选修课方能为学生选出一片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1.厦门外国语学校;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一、学科知识的延展
新高考旨在打破文理二分的割裂,“6選3”“7选3”体现出对学生自主性的重视。自选高考科目,如果选得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是好事;但如果选得不适合自己,自主性的增强反而成了坏事。因此,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我选的这些科目,将来在大学会学些什么?是不是真的和我的兴趣相吻合?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太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很多人在高考后进行专业选择时都是“跟着感觉走”。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则为这一局面带来了改观。不少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其实就是他们在大学阶段所修课程的简化版。例如,厦门外国语学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英语文学欣赏入门等选修课,其内容设置和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一样,只是在容量和难度上有所降低。这些选修课都和英语学科相关,但并不局限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而是体现出很强的延展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的英语专业究竟学什么,从而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对英语感兴趣,是否适合选择这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乃至今后的专业方向。这样,选修课和高考便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帮助学生自选科目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个性化辅导的场域
必修课重要,但存在整齐划一的局限性。当新高考愈发强调学生的个性时,必修课的缺陷就显得更加突出。而恰当的选修课,则可以较好地弥补必修课的不足。
一般而言,教师是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出发来开设选修课;学生也是充分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后进行选择。这样,师生双方就实现了优势互补。例如,厦门外国语学校开设的模拟联合国活动课、美式辩论课等课程,任课教师在英语思维和口头表达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面向的都是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所偏好和专长的学生。通过上述课程,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以开拓,英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英语口头表达水平和辩论技巧也有了提高。而大国崛起这门选修课,介绍的则是世界近现代史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九国崛起的概况,旨在为那些对世界史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趣的历史知识。
这些因人而异、强调差异化、个性化辅导的选修课程,并不必然和应试相对立,而是尽可能地向新高考靠拢。例如,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探究一课,除了向学生介绍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外,还重点厘清了小说叙事模式和高考小说鉴赏题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高考答题规范,可以说是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三、技能培训与职业规划的前期铺垫
新高考对学生自主性的强调,凸显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合理的规划,学生才能知道在面对6选3、7选3的时候究竟该作何选择。但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显然并不仅仅停留于帮助学生选择高考科目上面,而是还需要指向未来的生活技能和职业规划。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厦门外国语学校开设的烘焙课、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开设的微电影制作课、华东师大二附中开设的APP Inventor零基础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等,都是面向当前行业发展前沿,侧重应用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不但是对长期以来“基本技能”教育缺失的一个弥补,也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技能和职业规划的一个提前试验。通过这类课程,学生不但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一定的生活技能,还可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影响高考时的学校和专业选择。这是选修课非常明显的一点优势。
选修课具备的上述优势,是它理论上可能走出“南京高考之痛”的前提。但要在现实中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任课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安排、实施技能等方面都进行精心思考、仔细编排。唯有如此,选修课方能为学生选出一片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1.厦门外国语学校;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