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秩序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推理艺术常胜不衰。
昔日“杀人游戏”风靡一时,如今推理话剧场场爆满,再看看网上贴吧和线下活动层出不穷,各种连续剧热度不退……推理,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捧的趣味。
这种趣味其实并不小众。庸常生活与推理的世界,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每天的电视新闻后面往往紧随着刑侦故事。人们看到:氰化物成了新闻热词,阿拉法特逝世八年之后还要验尸追凶……
推理的流行,反映了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推理控是单纯而天真的,他们相信,即使是最周密的罪恶,总有大白于天下之时。
这种信念和态度,大概也可归于“正能量”吧。
在推理更为发达的海外,有太多以“谋杀派对”为主题的推理迷俱乐部活动——像英剧《疯城记》中主角David一样,参加神秘谋杀夜,在事先布置好的酒店宴会厅上演真人角色扮演,杀手、侦探、路人都安排妥当,只等不明就里的赴宴者参透其中奥妙。而英国那个取名为“贝克街游击队”的福尔摩斯书迷俱乐部,每年召开年度大会时,仍然会仅仅邀请一名女士参加,并称她为“The lady”,象征福尔摩斯生命中那个独一无二的“她”。
身为推理重镇,英国伦敦对推理狂热症患者而言无异于朝圣之地。除了苏格兰场著名的“犯罪博物馆”,马里波恩路上的杜莎夫人蜡像馆里也有“恐怖角”,在阴森灰暗的地牢中展示各种犯罪行为,包括真人模拟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命案“开膛手杰克”。
你得承认,和大部分自娱自乐的狂热症患者相比,有一小部分人,迷得相当认真。美剧《灵书妙探》中的一集讲到为某个连环杀手作“性格侧写”,结论之一是“他这么喜欢炫耀自己的才智,想必已经加入某个高智商俱乐部,门萨或是普罗米修斯”。
事实上,高智商俱乐部在各大推理论坛中也是热门的议题。以“门萨国际”为例,这个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的高智商俱乐部,入会的IQ门槛约为140,目前全球会员超过10万人(美国5万、英国2万多),中国内地虽然仅有百余人,但报名考试的通过率却接近100%。
据某位获得资格的会员透露,考试并不难,过程也不复杂,只需通过官网报名申请(中英两国都设官网),交付考试费用(15英镑或260元人民币),即可收到从英国邮递出的试卷,随后在当地监考员的陪同下,20分钟内完成45道图形规律题,正确率达标就能拿证。在“门萨”的英国官网上,还为有意加入者特设了初步测试题,30分钟回答30道,内容包括图形、数列、文字和逻辑推理,记者亲自上阵尝试做了一遍,发现难度并不超过小学奥数或是公考行测。
对于通过加入“高智商俱乐部”来“找同类”的做法,一些人认为是为自己贴上炫耀的标签,是智商优越感的表现。但物以类聚,还真就有人把自己考成会员之后,又在俱乐部中觅得人生伴侣。热爱推理的人们从中发现了新的社交途径。
同样是高智商俱乐部,位居全球第一的“千兆会”就更夸张,IQ门槛196使它的会员数控制在千兆分之一,全球只有寥寥7人。
虽然,推理热始于西方,但在中国,推理的运用可以远溯至公案小说。对狄仁杰、包青天等“公”的需要实际上反映了受众对黑白分明、惩恶扬善的社会满怀期待。直到现在,推理世界中的“犯罪”,绝大部分仍然会导向“抵制犯罪”的最终结果,推理狂们信奉:即使在错综复杂的黑暗势力面前,正义终能得到伸张。
对秩序感的追求可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推理艺术会盛行不衰,至今仍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类型之一。不仅如此,喜欢“一切尽在掌握”之感的推理迷,通常也更执著于生命——否则你怎么解释,大多数推理迷都更愿意读杀人案而非抢劫或偷窃?就连美国推理小说家范·达因都在他著名的“推理小说二十法则”里特别注明:“通常会出现尸体,缺乏凶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认为杀人罪恶滔天的,才会将破案视作头等要事,而这,都是出于对人命的珍视。
昔日“杀人游戏”风靡一时,如今推理话剧场场爆满,再看看网上贴吧和线下活动层出不穷,各种连续剧热度不退……推理,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捧的趣味。
这种趣味其实并不小众。庸常生活与推理的世界,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每天的电视新闻后面往往紧随着刑侦故事。人们看到:氰化物成了新闻热词,阿拉法特逝世八年之后还要验尸追凶……
推理的流行,反映了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推理控是单纯而天真的,他们相信,即使是最周密的罪恶,总有大白于天下之时。
这种信念和态度,大概也可归于“正能量”吧。
在推理更为发达的海外,有太多以“谋杀派对”为主题的推理迷俱乐部活动——像英剧《疯城记》中主角David一样,参加神秘谋杀夜,在事先布置好的酒店宴会厅上演真人角色扮演,杀手、侦探、路人都安排妥当,只等不明就里的赴宴者参透其中奥妙。而英国那个取名为“贝克街游击队”的福尔摩斯书迷俱乐部,每年召开年度大会时,仍然会仅仅邀请一名女士参加,并称她为“The lady”,象征福尔摩斯生命中那个独一无二的“她”。
身为推理重镇,英国伦敦对推理狂热症患者而言无异于朝圣之地。除了苏格兰场著名的“犯罪博物馆”,马里波恩路上的杜莎夫人蜡像馆里也有“恐怖角”,在阴森灰暗的地牢中展示各种犯罪行为,包括真人模拟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命案“开膛手杰克”。
你得承认,和大部分自娱自乐的狂热症患者相比,有一小部分人,迷得相当认真。美剧《灵书妙探》中的一集讲到为某个连环杀手作“性格侧写”,结论之一是“他这么喜欢炫耀自己的才智,想必已经加入某个高智商俱乐部,门萨或是普罗米修斯”。
事实上,高智商俱乐部在各大推理论坛中也是热门的议题。以“门萨国际”为例,这个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的高智商俱乐部,入会的IQ门槛约为140,目前全球会员超过10万人(美国5万、英国2万多),中国内地虽然仅有百余人,但报名考试的通过率却接近100%。
据某位获得资格的会员透露,考试并不难,过程也不复杂,只需通过官网报名申请(中英两国都设官网),交付考试费用(15英镑或260元人民币),即可收到从英国邮递出的试卷,随后在当地监考员的陪同下,20分钟内完成45道图形规律题,正确率达标就能拿证。在“门萨”的英国官网上,还为有意加入者特设了初步测试题,30分钟回答30道,内容包括图形、数列、文字和逻辑推理,记者亲自上阵尝试做了一遍,发现难度并不超过小学奥数或是公考行测。
对于通过加入“高智商俱乐部”来“找同类”的做法,一些人认为是为自己贴上炫耀的标签,是智商优越感的表现。但物以类聚,还真就有人把自己考成会员之后,又在俱乐部中觅得人生伴侣。热爱推理的人们从中发现了新的社交途径。
同样是高智商俱乐部,位居全球第一的“千兆会”就更夸张,IQ门槛196使它的会员数控制在千兆分之一,全球只有寥寥7人。
虽然,推理热始于西方,但在中国,推理的运用可以远溯至公案小说。对狄仁杰、包青天等“公”的需要实际上反映了受众对黑白分明、惩恶扬善的社会满怀期待。直到现在,推理世界中的“犯罪”,绝大部分仍然会导向“抵制犯罪”的最终结果,推理狂们信奉:即使在错综复杂的黑暗势力面前,正义终能得到伸张。
对秩序感的追求可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推理艺术会盛行不衰,至今仍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类型之一。不仅如此,喜欢“一切尽在掌握”之感的推理迷,通常也更执著于生命——否则你怎么解释,大多数推理迷都更愿意读杀人案而非抢劫或偷窃?就连美国推理小说家范·达因都在他著名的“推理小说二十法则”里特别注明:“通常会出现尸体,缺乏凶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认为杀人罪恶滔天的,才会将破案视作头等要事,而这,都是出于对人命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