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禁毒防艾” 现状 困境
(一)理论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禁毒防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就为深入推进新时代“禁毒防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抓好“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抓好“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抓好“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现实背景
宝鸡市F县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及陕西旋卷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形地貌复杂,山、川、塬俱有,交通相对闭塞,辖12个镇,总人口约52万。
2019年暑假,笔者带领的“青春传递正能量,禁毒防艾我先行”社会实践调研团在陕西省宝鸡市F县进行“禁毒防艾”宣传时发现,相比于城市,县城乃至农村的吸毒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又对毒品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极度缺乏,由吸毒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也威胁着农村社会治安。
本文调查区域为陕西省宝鸡市F县。调研团在宝鸡市F县各社区和城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和访谈。合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78份,问卷回收率为93.30%,问卷有效率为92.67%。
问卷设计从民众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在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其它地市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分别从知识、态度、和效果三个层面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便于了解目标县城“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实效。
问卷结果均导入SPSSAU平台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基本情况:男性47.48%,女性52.52%,18岁以下占21.94%,18-29岁占40.29%,30-50岁占32.01%,51岁以上占5.76%。职业提取关键词后显示参与调研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学生46.76%,工人10.43%,农民7.55%。
(一)知识层面
关于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哪一天,仅47.84%选择了6月26日,而52.16%的人均选择了错误答案。关于戒毒人员应当在哪里接受社区戒毒,仅51.08%的人选择了户籍所在地。关于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系,有47.48%的人认为无关。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55.4%的人选择了危险性行为,15.11%的人选择了互相亲吻,81.65%的人选择了血液传播,7.55%的人选择了和艾滋病人握手拥抱,56.47%的人选择了母婴传播,20.5%的人选择了蚊虫叮咬。
笔者将自变量年龄段与因变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以下数据:
從知识层面来看,民众对“禁毒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很少。通过交叉分析可以得出:18-29岁年龄段的人对危险『生行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的认知较好,而其他年龄段的人,特别是18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特别缺乏此方面知识。但18-29岁人群仍然对互相亲吻和蚊虫叮咬存在较严重知识错误。同样认为亲吻、握手拥抱和蚊虫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的未成年人并不在少数。
(二)态度层面
调研发现75.9%的人若发现有人吸毒或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愿意阻止并报警,并且愿意去正规医院或献血中心献血。
关于参加“禁毒防艾”宣教活动,50.36%的人选择了看时间情况参加,原因主要是农忙。
47.48%的人想过成为禁毒防艾志愿者,但种种原因没能行动起来;25.9%的人从来没想过,不过现在有点兴趣了;8.63%的人完全没意愿,只有17.99%的人想过,并且已经成为其中一员。
从态度层面分析,绝大对数的民众愿意帮助阻止或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并参与社会救助。宣教活动不能参加的主要原因是农忙。目前主动传递“禁毒防艾”正能量的人数很少,急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三)效果层面
6.47%的人选择非常了解合成毒品和新型毒品,30.58%的人选择了比较了解,51.08%的人选择了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11.87%的人选择了一无所知。
关于毒品的危害,48.56%的人比较了解,29.5%的人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16.91%的人非常了解,5.04%的人不了解。
67.63%的人知道去哪里筛查艾滋病,仍有32.37%的人不知道去哪里筛查。
从效果层面来看,民众对毒品危害还是没有深刻认识,特别是合成毒品和新型毒品。约1/3的人并不知道去哪里筛查艾滋病。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得出,“禁毒防艾”的困境是民众吸收的政府宣教知识十分有限。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民众在“禁毒防艾”方面的知识储备,助力全员禁毒呢?笔者提供了一些对策。
(一)立足现实开展研究,打造秦岭无毒县城
做好禁毒工作一要遵照国家政策法规,有机结合“法制禁毒”与“全民拒毒”,严厉打击涉毒犯罪的同时,完善强制隔离与戒毒机制,有效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全方位提升民众禁毒防艾之意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形成全民知毒拒毒的良好局面。二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民众工作类型、户籍来源、性别年龄、学历层次等因素,从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心理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筛查高危群体,关爱女性和青少年,积极探索适合不同人口群体的宣教模式。
(二)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增强社会力量引入 禁毒防艾是一场“人民的战争”。一要政府将发展禁毒社会组织纳入总体布局以适应社会改革大浪潮。鼓励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积极拓展禁毒社会工作,大力培养专业禁毒工作者。二要引入柔性力量,借鉴“妈妈禁毒联盟”,以“关爱生命、呵护家庭”为目标,由广大妇女携手组成禁毒公益组织,尤其针对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涉“毒”问题,走新形势下的大胆创新之路,打造中国特色的禁毒模式,践行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继承与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撕裂过程中重组整合为有机一体的社会实践。
(三)完善青少年教育体系,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
禁毒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是教育与关爱青少年。这就要求一要加强城市治理,厘清诱因,建立各行业有效禁毒与拒毒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二要建立“家庭 学校 社会”的三级长效教育关爱机制,重点关注“叛逆”青少年群体,确保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三要创建“学校 社区”模式,将青少年禁毒防艾主体化,并加强实践育人,提升教育实效。特别是打造"0086”(“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model)。
(四)探索新媒体“微”路径,激发信息传播大能量
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用便捷和传播迅速的优势,发挥同伴教育在禁毒防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依托传统媒体的“大”平台转到新媒体下的“微”路径,是新时期高校禁毒防艾工作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艾滋病日”和“禁毒日”。二要开发一体化的禁毒防艾宣教网络学习平台系统,有效链接学习、考试、评价。三要加大资金投入,畅通“微”路径,突破自媒体时代的瓶颈与局限,加强培训和指导,保障运营与建设,新媒体在禁毒防艾教育中的作用将愈加突出。
(五)建设染毒资料库,引入虚拟仿真技术
众所周知,“蓝精灵”事件中的药丸成分为“氟硝西泮”,属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原用于抑郁症患者。面对新型毒品危害资料十分匮乏的现状,虚拟实验室课研究建立与补充相关资料库,储备更广泛的禁毒教育一手素材。此外,虚拟仿真技术能让人们看到染毒后自己身体的变化,增强心灵冲击感,构建个人主动拒毒防线。
(六)借鉴“禁毒 扶贫”模式,打造示范樣板和典型
精准扶贫的特殊群体之一为涉毒贫困人口,这在扶贫工作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复杂性与关联性,直接影响扶贫进程与效果。他们因毒致贫、因毒返贫、因贫涉毒,为当地政府出了难题。因此,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寻找新的方法,“蛇打七寸”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可借鉴绿春县之经验:一是将涉毒重点村寨的禁毒专项工作纳入扶贫攻坚整体规划;二是建立辖区涉毒家庭情况台账;三是持续建立和完善扶贫机制,切实遏制因贫致毒;四是着力打击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有效防止因毒致贫、返贫;五是加强社区戒毒人员服务管理,预防“因复吸致贫”问题;六是加大毒品预防教育力度,增强群众识毒拒毒反毒防毒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因毒致贫”问题。
要想走出一条具有实效的中国特色禁毒防艾之路,需要积极构建全覆盖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大力建设禁毒专业队伍,深入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着力打造禁毒宣传新平台,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禁毒防艾氛围。更要大力推进群防群治,积极依靠人民群众,加强禁毒社工力量和禁毒社会组织建设,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禁毒事业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一、调研背景
(一)理论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禁毒防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就为深入推进新时代“禁毒防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抓好“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抓好“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抓好“禁毒防艾”教育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现实背景
宝鸡市F县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及陕西旋卷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形地貌复杂,山、川、塬俱有,交通相对闭塞,辖12个镇,总人口约52万。
2019年暑假,笔者带领的“青春传递正能量,禁毒防艾我先行”社会实践调研团在陕西省宝鸡市F县进行“禁毒防艾”宣传时发现,相比于城市,县城乃至农村的吸毒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又对毒品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极度缺乏,由吸毒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也威胁着农村社会治安。
二、调研区域与资料获取
本文调查区域为陕西省宝鸡市F县。调研团在宝鸡市F县各社区和城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和访谈。合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78份,问卷回收率为93.30%,问卷有效率为92.67%。
三、调研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从民众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在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其它地市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分别从知识、态度、和效果三个层面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便于了解目标县城“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实效。
问卷结果均导入SPSSAU平台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基本情况:男性47.48%,女性52.52%,18岁以下占21.94%,18-29岁占40.29%,30-50岁占32.01%,51岁以上占5.76%。职业提取关键词后显示参与调研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学生46.76%,工人10.43%,农民7.55%。
(一)知识层面
关于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哪一天,仅47.84%选择了6月26日,而52.16%的人均选择了错误答案。关于戒毒人员应当在哪里接受社区戒毒,仅51.08%的人选择了户籍所在地。关于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系,有47.48%的人认为无关。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55.4%的人选择了危险性行为,15.11%的人选择了互相亲吻,81.65%的人选择了血液传播,7.55%的人选择了和艾滋病人握手拥抱,56.47%的人选择了母婴传播,20.5%的人选择了蚊虫叮咬。
笔者将自变量年龄段与因变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以下数据:
從知识层面来看,民众对“禁毒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很少。通过交叉分析可以得出:18-29岁年龄段的人对危险『生行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的认知较好,而其他年龄段的人,特别是18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特别缺乏此方面知识。但18-29岁人群仍然对互相亲吻和蚊虫叮咬存在较严重知识错误。同样认为亲吻、握手拥抱和蚊虫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的未成年人并不在少数。
(二)态度层面
调研发现75.9%的人若发现有人吸毒或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愿意阻止并报警,并且愿意去正规医院或献血中心献血。
关于参加“禁毒防艾”宣教活动,50.36%的人选择了看时间情况参加,原因主要是农忙。
47.48%的人想过成为禁毒防艾志愿者,但种种原因没能行动起来;25.9%的人从来没想过,不过现在有点兴趣了;8.63%的人完全没意愿,只有17.99%的人想过,并且已经成为其中一员。
从态度层面分析,绝大对数的民众愿意帮助阻止或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并参与社会救助。宣教活动不能参加的主要原因是农忙。目前主动传递“禁毒防艾”正能量的人数很少,急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三)效果层面
6.47%的人选择非常了解合成毒品和新型毒品,30.58%的人选择了比较了解,51.08%的人选择了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11.87%的人选择了一无所知。
关于毒品的危害,48.56%的人比较了解,29.5%的人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16.91%的人非常了解,5.04%的人不了解。
67.63%的人知道去哪里筛查艾滋病,仍有32.37%的人不知道去哪里筛查。
从效果层面来看,民众对毒品危害还是没有深刻认识,特别是合成毒品和新型毒品。约1/3的人并不知道去哪里筛查艾滋病。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得出,“禁毒防艾”的困境是民众吸收的政府宣教知识十分有限。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民众在“禁毒防艾”方面的知识储备,助力全员禁毒呢?笔者提供了一些对策。
四、积极构建工作体系,多方举措高效禁毒防艾
(一)立足现实开展研究,打造秦岭无毒县城
做好禁毒工作一要遵照国家政策法规,有机结合“法制禁毒”与“全民拒毒”,严厉打击涉毒犯罪的同时,完善强制隔离与戒毒机制,有效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全方位提升民众禁毒防艾之意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形成全民知毒拒毒的良好局面。二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民众工作类型、户籍来源、性别年龄、学历层次等因素,从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心理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筛查高危群体,关爱女性和青少年,积极探索适合不同人口群体的宣教模式。
(二)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增强社会力量引入 禁毒防艾是一场“人民的战争”。一要政府将发展禁毒社会组织纳入总体布局以适应社会改革大浪潮。鼓励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积极拓展禁毒社会工作,大力培养专业禁毒工作者。二要引入柔性力量,借鉴“妈妈禁毒联盟”,以“关爱生命、呵护家庭”为目标,由广大妇女携手组成禁毒公益组织,尤其针对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涉“毒”问题,走新形势下的大胆创新之路,打造中国特色的禁毒模式,践行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继承与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撕裂过程中重组整合为有机一体的社会实践。
(三)完善青少年教育体系,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
禁毒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是教育与关爱青少年。这就要求一要加强城市治理,厘清诱因,建立各行业有效禁毒与拒毒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二要建立“家庭 学校 社会”的三级长效教育关爱机制,重点关注“叛逆”青少年群体,确保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三要创建“学校 社区”模式,将青少年禁毒防艾主体化,并加强实践育人,提升教育实效。特别是打造"0086”(“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model)。
(四)探索新媒体“微”路径,激发信息传播大能量
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用便捷和传播迅速的优势,发挥同伴教育在禁毒防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依托传统媒体的“大”平台转到新媒体下的“微”路径,是新时期高校禁毒防艾工作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艾滋病日”和“禁毒日”。二要开发一体化的禁毒防艾宣教网络学习平台系统,有效链接学习、考试、评价。三要加大资金投入,畅通“微”路径,突破自媒体时代的瓶颈与局限,加强培训和指导,保障运营与建设,新媒体在禁毒防艾教育中的作用将愈加突出。
(五)建设染毒资料库,引入虚拟仿真技术
众所周知,“蓝精灵”事件中的药丸成分为“氟硝西泮”,属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原用于抑郁症患者。面对新型毒品危害资料十分匮乏的现状,虚拟实验室课研究建立与补充相关资料库,储备更广泛的禁毒教育一手素材。此外,虚拟仿真技术能让人们看到染毒后自己身体的变化,增强心灵冲击感,构建个人主动拒毒防线。
(六)借鉴“禁毒 扶贫”模式,打造示范樣板和典型
精准扶贫的特殊群体之一为涉毒贫困人口,这在扶贫工作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复杂性与关联性,直接影响扶贫进程与效果。他们因毒致贫、因毒返贫、因贫涉毒,为当地政府出了难题。因此,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寻找新的方法,“蛇打七寸”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可借鉴绿春县之经验:一是将涉毒重点村寨的禁毒专项工作纳入扶贫攻坚整体规划;二是建立辖区涉毒家庭情况台账;三是持续建立和完善扶贫机制,切实遏制因贫致毒;四是着力打击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有效防止因毒致贫、返贫;五是加强社区戒毒人员服务管理,预防“因复吸致贫”问题;六是加大毒品预防教育力度,增强群众识毒拒毒反毒防毒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因毒致贫”问题。
五、结语
要想走出一条具有实效的中国特色禁毒防艾之路,需要积极构建全覆盖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大力建设禁毒专业队伍,深入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着力打造禁毒宣传新平台,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禁毒防艾氛围。更要大力推进群防群治,积极依靠人民群众,加强禁毒社工力量和禁毒社会组织建设,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禁毒事业长远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