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中,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采用会谈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取得好的辅导效果。自信心增强了;紧张情绪逐渐缓解,消除“口吃”症状,成为一个乐观、悦纳自己的人。“口吃”会谈法认知疗法
一、基本情况
学生升入高中后,住在学校两周回家一次,成绩比较好,很稳定。新学期开学不久,班级转来一名新同学,说话“口吃”,他一说话,同学们就哄堂大笑。这不由得使小丁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口吃,便担心起来,怕被同学们知道会耻笑自己。于是,上课不敢发言,害怕老师叫他会在同学面前出丑,使自己没面子。小丁生活在城镇,父母都是工人,经济状况一般。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他,经常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偶尔与小朋友一起玩,有时候一些事想与父母沟通交流,父母总是说:“去去去,自己一边玩去。”慢慢地,他便不再与他们说什么了。在家里缺少交流,所以不太爱说话,形成了稍内向的性格,但做事很细心。有时,他比较顽皮。学习一直不错,上进,自尊心强。小学四年级时,去姑姑家串门,姑姑家的孩子有“口吃”,他觉得好玩,便跟着学,可没想到自己也“口吃”了。回家后,在父母的训斥、教育下慢慢纠正过来。
二、原因分析
心慌,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明显下降。最近上课不敢发言,听课精力不集中,心烦,紧张一周多了。听课状态不好,学不进去,以前不是这样的。前些天,班级转来一名新同学,他说话“结巴”,他一说话,同学们就哈哈笑。不由得使我想起小时候我也这样过。心想,万一我也“结巴”,同学们不也得笑话我呀!这种想法一直在困扰着我,在我头脑中闪现。后来,怕自己被同学们笑,上课就不举手。但也怕老师叫到我头上可咋办?总是提心吊胆地怕看老师,上不好课。前两天的一节数学课,老师让我回答问题,这是怕啥来啥。本来我会,可一站起来,心里非常紧张,干张嘴也说不出来,真就“口吃”了。急得我用手笔划,引起同学们的哄笑。没等我说完,有的同学七嘴八舌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急得我满脸通红,觉得很没面子,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尽了脸。我也知道发言时不应让大家等很久,耽误大家时间,我真是反复提醒自己站起来要顺畅地说出答案,可就是不行。自那以后,不再愿与同学说话,上课不敢看老师,不想回答问题。总想那天的事,觉得同学们都耻笑我,老师瞧不起我。近一周以来心烦,紧张,听课精力不集中,很多知识都不会,自己很着急,担心这样下去,成绩会下降,影响学习成绩,于是急忙来这里做辅导。
进辅导室时衣着得体,起初不太自然,有些羞怯。刚开始有嘴巴张大但发不出声的情况,过十几秒钟才能结结巴巴地说,其后说话逐渐流利起来。班主任反映,该同学平时上进,懂事,稍内向,成绩较好,但近期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回答问题。
三、辅导过程
1.辅导目标的制定
与求助者讨论协商,确定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心烦紧张的情绪问题及伴随的行为问题;明确讨论其应对方式中不合理的一面,增强学习兴趣。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纠正歪曲的认知方式,学会建设性的排解压力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辅导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辅导师的权利和义务。
2.辅导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3.辅导过程
辅导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與辅导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确定主要问题;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
具体辅导过程:第一次辅导,时间:2010年3月28日。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第二阶段主要任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了解评估自己的情绪;引导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学会合理评价;明确努力方向。
第二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5日。
方法:会谈、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第三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12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第四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19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认知疗法。
老师的反应、同学的笑,这都是他的一种感觉(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把这种感觉当成了事实,产生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进而产生晕轮效应——夸大、泛化了错误的认知。这是他内在原因起作用,正因为他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才会形成如此的感觉。同样,这也是情绪、认知、行为三者间产生了互动关系,他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负面影响强化了错误的认知,并且强化了错误认知的关注行为。于是,“害怕——紧张——苦恼——心烦”。这种精神交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将他推入了难以挣脱的痛苦漩涡,这正是他所应该改变错误认知的关键所在。
由于他的行为表现,没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可以直接进行放松——紧张交替想象系统脱敏。咨:请闭上眼睛,现在开始想象,你一个人躺在海边的沙滩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愉快、舒畅……是不是很放松?求:点点头。师:这时你把画面切到课堂上,老师现在提问你回答一道数学题,你站了起来……你感觉到紧张的话伸指示意一下。求:(伸指了)我害怕,我不敢说话。师:你现在放松,想象刚才的海边沙滩上……是不是感到放松了?求:(点点头),再继续想象课堂上站起来(反复进行十几次的脱敏训练,缓解了他的紧张焦虑情绪)。
第三阶段主要任务: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缓解紧张情绪,消除“口吃”症状。成为一个乐观、悦纳自己的人。
第五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26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
四、辅导效果
第六次辅导,时间:2010年5月3日。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经过辅导,各方面指标都趋于正常,基本不出现“口吃”现象。
自我评估:我现在与同学关系相处良好,课堂提问没出现“口吃”,发言比较积极,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上课注意听讲,主动发言,积极参加活动并主动与老师交流,成绩明显提升。
半年后,求助者情绪情感状态良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辅导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上下册).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81-288.
[2][美]Richard S. Sharf.心理治疗与辅导的理论及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5-316.
一、基本情况
学生升入高中后,住在学校两周回家一次,成绩比较好,很稳定。新学期开学不久,班级转来一名新同学,说话“口吃”,他一说话,同学们就哄堂大笑。这不由得使小丁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口吃,便担心起来,怕被同学们知道会耻笑自己。于是,上课不敢发言,害怕老师叫他会在同学面前出丑,使自己没面子。小丁生活在城镇,父母都是工人,经济状况一般。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他,经常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偶尔与小朋友一起玩,有时候一些事想与父母沟通交流,父母总是说:“去去去,自己一边玩去。”慢慢地,他便不再与他们说什么了。在家里缺少交流,所以不太爱说话,形成了稍内向的性格,但做事很细心。有时,他比较顽皮。学习一直不错,上进,自尊心强。小学四年级时,去姑姑家串门,姑姑家的孩子有“口吃”,他觉得好玩,便跟着学,可没想到自己也“口吃”了。回家后,在父母的训斥、教育下慢慢纠正过来。
二、原因分析
心慌,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明显下降。最近上课不敢发言,听课精力不集中,心烦,紧张一周多了。听课状态不好,学不进去,以前不是这样的。前些天,班级转来一名新同学,他说话“结巴”,他一说话,同学们就哈哈笑。不由得使我想起小时候我也这样过。心想,万一我也“结巴”,同学们不也得笑话我呀!这种想法一直在困扰着我,在我头脑中闪现。后来,怕自己被同学们笑,上课就不举手。但也怕老师叫到我头上可咋办?总是提心吊胆地怕看老师,上不好课。前两天的一节数学课,老师让我回答问题,这是怕啥来啥。本来我会,可一站起来,心里非常紧张,干张嘴也说不出来,真就“口吃”了。急得我用手笔划,引起同学们的哄笑。没等我说完,有的同学七嘴八舌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急得我满脸通红,觉得很没面子,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尽了脸。我也知道发言时不应让大家等很久,耽误大家时间,我真是反复提醒自己站起来要顺畅地说出答案,可就是不行。自那以后,不再愿与同学说话,上课不敢看老师,不想回答问题。总想那天的事,觉得同学们都耻笑我,老师瞧不起我。近一周以来心烦,紧张,听课精力不集中,很多知识都不会,自己很着急,担心这样下去,成绩会下降,影响学习成绩,于是急忙来这里做辅导。
进辅导室时衣着得体,起初不太自然,有些羞怯。刚开始有嘴巴张大但发不出声的情况,过十几秒钟才能结结巴巴地说,其后说话逐渐流利起来。班主任反映,该同学平时上进,懂事,稍内向,成绩较好,但近期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回答问题。
三、辅导过程
1.辅导目标的制定
与求助者讨论协商,确定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心烦紧张的情绪问题及伴随的行为问题;明确讨论其应对方式中不合理的一面,增强学习兴趣。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纠正歪曲的认知方式,学会建设性的排解压力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辅导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辅导师的权利和义务。
2.辅导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3.辅导过程
辅导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與辅导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确定主要问题;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
具体辅导过程:第一次辅导,时间:2010年3月28日。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第二阶段主要任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了解评估自己的情绪;引导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学会合理评价;明确努力方向。
第二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5日。
方法:会谈、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第三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12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第四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19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认知疗法。
老师的反应、同学的笑,这都是他的一种感觉(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把这种感觉当成了事实,产生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进而产生晕轮效应——夸大、泛化了错误的认知。这是他内在原因起作用,正因为他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才会形成如此的感觉。同样,这也是情绪、认知、行为三者间产生了互动关系,他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负面影响强化了错误的认知,并且强化了错误认知的关注行为。于是,“害怕——紧张——苦恼——心烦”。这种精神交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将他推入了难以挣脱的痛苦漩涡,这正是他所应该改变错误认知的关键所在。
由于他的行为表现,没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可以直接进行放松——紧张交替想象系统脱敏。咨:请闭上眼睛,现在开始想象,你一个人躺在海边的沙滩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愉快、舒畅……是不是很放松?求:点点头。师:这时你把画面切到课堂上,老师现在提问你回答一道数学题,你站了起来……你感觉到紧张的话伸指示意一下。求:(伸指了)我害怕,我不敢说话。师:你现在放松,想象刚才的海边沙滩上……是不是感到放松了?求:(点点头),再继续想象课堂上站起来(反复进行十几次的脱敏训练,缓解了他的紧张焦虑情绪)。
第三阶段主要任务: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缓解紧张情绪,消除“口吃”症状。成为一个乐观、悦纳自己的人。
第五次辅导,时间:2010年4月26日。
方法:会谈法、行为疗法
四、辅导效果
第六次辅导,时间:2010年5月3日。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经过辅导,各方面指标都趋于正常,基本不出现“口吃”现象。
自我评估:我现在与同学关系相处良好,课堂提问没出现“口吃”,发言比较积极,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上课注意听讲,主动发言,积极参加活动并主动与老师交流,成绩明显提升。
半年后,求助者情绪情感状态良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辅导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上下册).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81-288.
[2][美]Richard S. Sharf.心理治疗与辅导的理论及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