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8月29日上午10点到12点,由’99邮展评审员,到各类别展框前为观众点评获奖邮集。
陈为乐先生首先为我们讲解了《胡须》、《稻米》两部邮集。他说这两部邮集的共同优点是,第一,选题比较新鲜,都是冷门;第二,制作十分精巧,外观印象很好;第三,他们的计划搞得好,很有逻辑性,很平衡;第四,邮集里用的邮品档次也蛮高,早期、中期、现代的都有,如试模印样、设计原稿等。
陈先生还特别为我们介绍了获得大金奖的《澳大利亚鸟类》。他说,如果说最好的专题邮集,应该属于这一部。在外国,一般都是先搞传统邮集、邮政史邮集,最后才搞专题邮集。所以,他们搞专题邮集的,其集邮知识要超过国内大多数搞专题邮集的人。
《澳大利亚鸟类》的计划很有特色,用三个贴片来作前言、目录页。虽然这页的邮品在评审时是不给分的,但是,这些邮票几乎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邮品。比如这枚天鹅印样,这枚实寄封,这枚中心倒印邮票,都是一流的东西。
它的选题很窄,不是世界的鸟类,而是澳大利亚的鸟类,只包括南太平洋范围。
陈为乐先生说这部邮集在拓展方面是一流的,它是用邮品来讲故事———
“以前,人们认为天鹅全部是白色的。到了18世纪,才发现也有黑天鹅。”———这枚黑天鹅印样来介绍这段历史。
又比如,“人类从科克群岛慢慢移民到新西兰。”用来介绍这个过程的,是不同发行时期、不同发行地点的四枚邮票。
“先让我们看看澳大利亚的鸟吧———”用了一枚盖销一个旅游者手持望远镜图案的宣传戳的实寄封剪片。
“唉,慢点,慢点!焦距还没有调整好!”用了一枚胶印移位、将鸟的图案印成重影的错票。“现在看清楚了。”旁边才是一枚正票。
所以我说,作者的构思技巧真好。“有些鸟类做了人的食物。”在讲到火鸡被带到太平洋群岛作为一种食物时,作者找到了一枚明信片,图案是火鸡把伸长的脖子放在树墩上,一个人高举起大斧头,好像要砍掉它的头,表示要吃它。
“但是有些火鸡在运输的途中逃掉了,跑进了森林。”作者又找到一件实寄封,封上的戳记恰恰是一只火鸡在奔跑,惊慌失措的样子。再以后,“火鸡在森林中繁衍,越来越多。”好,就用这枚实寄封上的5枚火鸡图案宣传戳来展现。拓展得非常好。
在邮集的最后部分。“为了拯救这些几维鸟,在新西兰设立了一个养殖几维鸟的工作站,防止几维鸟灭绝。”作者用了新西兰几维鸟邮票票边上的几维鸟图案,从两只到3只、4只、5只、6只、7只、8只!其目的是用邮品来说话。
另外,作者讲到,“人类把森林砍掉,鸟类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少。”看这枚新西兰KOKOKO鸟1元邮票。这枚正票,表示鸟的生存空间是正常的;双联折白票,表示森林被砍伐;随后展示三枚逐渐变窄的同图同面值变体票中,KOKOKO鸟的图案越来越小,表示其生活空间逐渐缩小,生动地表现了鸟类生存的危机!除了他的拓展搞得很好以外,他的集邮知识也是一流的。他研究了那些戳记。很可惜,国内很多专题集邮者由于没有搞过传统邮集,所以忽略了对邮品的研究。往往对邮品上的一些信息都没有做认真的考究。比如说,这个邮局被烧了,在两周之内没有邮戳可以使用。于是由邮局局长签名代替盖戳和销票。作者找到了这样的鸟类邮品并做了展示。又比如,1967年,科克群岛当时的本地邮资由5个便士改为4分。但是在这个岛上邮局当时还没有收到新来邮票。那里的局长没有其他办法,只好一枚一枚地用手写上新的面值。这就是全世界唯一的手写改值的一个方连。
这部邮集中,独一无二邮品有50多件;全世界仅存10枚以下的有100多件。
这枚“鹦鹉王”的戳记是唯一的。这枚手写面值的邮票也是唯一的。
《澳大利亚鸟类》邮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贴片相当大,一个展框只能摆放12页贴片。当我们问起像这种每框12个贴片的尺寸,将来会不会推广时,陈为乐先生说,国际集邮联并没有规定贴片的大小尺寸,只规定一框的面积为1平方米。当然,一般来说,看贴片大小主要看能否找到恰如其分的护邮袋。因此有时候要以护邮袋的大小来考虑贴片。一般为230×290毫米。这种贴片容易装进护邮袋,因此好多人使用这种贴片。另外在欧洲,他们展出邮品一般都是一框12个贴片,面积还是一平方米。我建议还是不要使用12个贴片,关键在于编组。
我们又问,这部邮集的前言页使用了3个大贴片,他的目录甚至放在了第3页,这有什么意义?陈为乐先生说,使用3张贴片作前言也是可以的,用以吸引评审员注意。把最好的东西放在这里,虽然不给分,但是它里面的东西也许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陈为乐先生最后说,目前中国的专题水平在世界上可以排在第五、第六位。当然,中国现在还没有一部专题邮集可以拿到金奖、大金奖。最大的原因还是钱。真的要学习就要从镀金奖、大镀金奖中去学习。大金奖的邮品是一流的,不容易学习得到。
陈为乐先生首先为我们讲解了《胡须》、《稻米》两部邮集。他说这两部邮集的共同优点是,第一,选题比较新鲜,都是冷门;第二,制作十分精巧,外观印象很好;第三,他们的计划搞得好,很有逻辑性,很平衡;第四,邮集里用的邮品档次也蛮高,早期、中期、现代的都有,如试模印样、设计原稿等。
陈先生还特别为我们介绍了获得大金奖的《澳大利亚鸟类》。他说,如果说最好的专题邮集,应该属于这一部。在外国,一般都是先搞传统邮集、邮政史邮集,最后才搞专题邮集。所以,他们搞专题邮集的,其集邮知识要超过国内大多数搞专题邮集的人。
《澳大利亚鸟类》的计划很有特色,用三个贴片来作前言、目录页。虽然这页的邮品在评审时是不给分的,但是,这些邮票几乎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邮品。比如这枚天鹅印样,这枚实寄封,这枚中心倒印邮票,都是一流的东西。
它的选题很窄,不是世界的鸟类,而是澳大利亚的鸟类,只包括南太平洋范围。
陈为乐先生说这部邮集在拓展方面是一流的,它是用邮品来讲故事———
“以前,人们认为天鹅全部是白色的。到了18世纪,才发现也有黑天鹅。”———这枚黑天鹅印样来介绍这段历史。
又比如,“人类从科克群岛慢慢移民到新西兰。”用来介绍这个过程的,是不同发行时期、不同发行地点的四枚邮票。
“先让我们看看澳大利亚的鸟吧———”用了一枚盖销一个旅游者手持望远镜图案的宣传戳的实寄封剪片。
“唉,慢点,慢点!焦距还没有调整好!”用了一枚胶印移位、将鸟的图案印成重影的错票。“现在看清楚了。”旁边才是一枚正票。
所以我说,作者的构思技巧真好。“有些鸟类做了人的食物。”在讲到火鸡被带到太平洋群岛作为一种食物时,作者找到了一枚明信片,图案是火鸡把伸长的脖子放在树墩上,一个人高举起大斧头,好像要砍掉它的头,表示要吃它。
“但是有些火鸡在运输的途中逃掉了,跑进了森林。”作者又找到一件实寄封,封上的戳记恰恰是一只火鸡在奔跑,惊慌失措的样子。再以后,“火鸡在森林中繁衍,越来越多。”好,就用这枚实寄封上的5枚火鸡图案宣传戳来展现。拓展得非常好。
在邮集的最后部分。“为了拯救这些几维鸟,在新西兰设立了一个养殖几维鸟的工作站,防止几维鸟灭绝。”作者用了新西兰几维鸟邮票票边上的几维鸟图案,从两只到3只、4只、5只、6只、7只、8只!其目的是用邮品来说话。
另外,作者讲到,“人类把森林砍掉,鸟类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少。”看这枚新西兰KOKOKO鸟1元邮票。这枚正票,表示鸟的生存空间是正常的;双联折白票,表示森林被砍伐;随后展示三枚逐渐变窄的同图同面值变体票中,KOKOKO鸟的图案越来越小,表示其生活空间逐渐缩小,生动地表现了鸟类生存的危机!除了他的拓展搞得很好以外,他的集邮知识也是一流的。他研究了那些戳记。很可惜,国内很多专题集邮者由于没有搞过传统邮集,所以忽略了对邮品的研究。往往对邮品上的一些信息都没有做认真的考究。比如说,这个邮局被烧了,在两周之内没有邮戳可以使用。于是由邮局局长签名代替盖戳和销票。作者找到了这样的鸟类邮品并做了展示。又比如,1967年,科克群岛当时的本地邮资由5个便士改为4分。但是在这个岛上邮局当时还没有收到新来邮票。那里的局长没有其他办法,只好一枚一枚地用手写上新的面值。这就是全世界唯一的手写改值的一个方连。
这部邮集中,独一无二邮品有50多件;全世界仅存10枚以下的有100多件。
这枚“鹦鹉王”的戳记是唯一的。这枚手写面值的邮票也是唯一的。
《澳大利亚鸟类》邮集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贴片相当大,一个展框只能摆放12页贴片。当我们问起像这种每框12个贴片的尺寸,将来会不会推广时,陈为乐先生说,国际集邮联并没有规定贴片的大小尺寸,只规定一框的面积为1平方米。当然,一般来说,看贴片大小主要看能否找到恰如其分的护邮袋。因此有时候要以护邮袋的大小来考虑贴片。一般为230×290毫米。这种贴片容易装进护邮袋,因此好多人使用这种贴片。另外在欧洲,他们展出邮品一般都是一框12个贴片,面积还是一平方米。我建议还是不要使用12个贴片,关键在于编组。
我们又问,这部邮集的前言页使用了3个大贴片,他的目录甚至放在了第3页,这有什么意义?陈为乐先生说,使用3张贴片作前言也是可以的,用以吸引评审员注意。把最好的东西放在这里,虽然不给分,但是它里面的东西也许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陈为乐先生最后说,目前中国的专题水平在世界上可以排在第五、第六位。当然,中国现在还没有一部专题邮集可以拿到金奖、大金奖。最大的原因还是钱。真的要学习就要从镀金奖、大镀金奖中去学习。大金奖的邮品是一流的,不容易学习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