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人乾:山西人性格的地理学诠释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人心态和性格中具有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连。让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追根溯源,探寻山西人性格形成的轨迹吧。
  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与笔者同样是江南人氏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第39卷中。对山西险要的山川地理形势有精彩的描述。他说山西东有太行山为之屏障,西则黄河为之襟带,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南则……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为门户。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山西境内确实关隘棋布,岭渡星罗,进可攻,退可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背倚西北高原群山,俯瞰东南广阔平原,山西成为由北部边疆地区通向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故历史上凡是在开封、洛阳、西安、北京建都的朝代,都视山西为其政权的天然屏障,无一例外派重兵驻守。故此,有利时走出大山,外向谋求发展,不利时退守雄关险隘,以求自保,进退有据,伸屈自如,山西成了大大小小王朝的起家之地。春秋时。晋国以山西为基地向四周扩展而成霸业,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而建立大唐,北齐高欢、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皆从太原起家而建立起割据的小朝廷。宋初。太祖赵匡胤及其弟太宗赵光义数次御驾亲征,几经周折,才扫平了后汉地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国家统一。到了现代。阎锡山在向外发展、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受挫后,退守山西。以“窄轨”和“村本政治”为标志,以军权为基础,以自办工厂和矿山为依托,独树一帜,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思想上自我封闭,成为当时的“国中之国”,在民国军阀中地位最牢,维持地方统治时间最长。
  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了山西人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这种两重性的思维定势。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而且也表现在山西商人的心态上。
  山西人历来就有经商的天才,其外向开拓精神是外省人难于望其项背的。诚如乔志强先生在其主编的《山西通史》一书绪论中所言:“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的传统。从先秦起山西商人就足迹遍天下,战国时代的段干木就是太原豪商。到了汉代山西已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有了贸易往来。自唐宋迄至明清,长城内外的商业大都有山西商人进行,明代晋商成为与安徽的徽商相匹敌的最大的两个商帮,至清又大盛。清朝盐的贩卖几乎由山西商人一手包揽,而当时清政府的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一半。”乔先生还提到。“山西的票号自清中叶之后执中国金融之牛耳。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道光初诞生在山西晋中,自那以后,山西的票号不仅遍布国内市场,而且逐渐伸向日本、俄国、朝鲜、新加坡等国际金融市场,时称‘汇通天下’”。中国历来为人们所注目的是宦海仕途,而清代山西的民情风尚却是“重商轻官。”这就是说,山西商人豁达开放的心态影响乃至重塑了山西人的社会心态,可见其改造社会力量之巨,也说明了山西人是何等的大气,其思想认识具有超前陆,已有了商业社会的萌芽。我们知道,明清两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内忧外患不断,在颇为恶劣的社会环境里,晋商能在经济和金融两个领域执中国之牛耳,保持事业辉煌近五百年,可见其胆识、魄力、战略头脑等外向开拓精神是何等值得称道。与此同时,晋商又把内务,用现代商业术语来说就是内部的经营管理处理得井然有序,职责分明,可见他们性格中还有细致精明的一面,充分显示了山西人性格的两重性。
  从社会心理学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晋商内心深处仍受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社会心态的局限。当然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羁绊,那就是“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尽管他们闯荡天下,流寓四方,甚至把经商的触角延伸到国外,“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恋乡情绪浓得化不开,“根”必须留在故乡,经营的总部仍设在平遥、太谷、祁县、榆次诸县不起眼的街道上,宅院则建在原籍的土地上。于是,有了改革开放以来才突然为人们发现和称道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这些神秘而令人产生访幽探微兴趣的大院形成了中国北方民居首屈一指的“大院文化”。随便到哪座大院走走,一定重檐叠院,气势宏大,颇有“一入侯门深如海”的感觉,比较起来北京胡同里死板的四合院显得过于浅显,江南灵秀的园林则显得过于局促,它也有异于笔者曾观光过的欧洲中世纪城堡,大院的建筑布局则更为深沉。但以山西商人为主修建的大院毕竟是封闭型的,它悄无声息地暴露了山西商人心灵深处内敛自守的隐秘!总之,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里,历史上的山西人奋起抗争,几多盛衰荣辱,几番跌宕起伏,在这片黄土地上演出了无数或威武雄壮或慷慨悲歌的悲喜剧。
  往事如烟,世事沧桑。
  当代山西人的性格是否继承和发扬了前人那种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的两重性了呢?应该说,这种山西人的性格特征已浸润在灵魂里,融化在血液中,藏匿在思维内,折射在行事方式上,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就可成为当代山西人重整旗鼓、再铸辉煌的精神财富,运用不好则有可能幻化为逡巡徘徊、裹足不前的思想枷锁。
  是否该对前些年山西的发展进行一些反思呢?
  如果说,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一盘棋,一切听中央安排,基于资源优势,山西成了集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军工等国家重工业基地,那么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在改革开放年代,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省都审时度势,各择优势发展自己,形成了千帆竞发的局面,而山西人却似乎仍未找准发挥自己外向开拓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却突显了自己性格中内敛自守的一面。前些年把山西发展的重点仍按历史的惯性,定位在挖煤、输电……这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资源自守型”经济,是缺乏创新的老式工业化道路,而非知识创新的新型现代化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但笔者认为,其中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山西人思想上未能赶上第一波思想解放浪潮。回想当全国掀起真理标准大讨论时,山西上下内敛自守作壁上观,不置一词,鸦雀无声,噤若寒蝉,滴水不沾。眼睁睁地看着思想解放浪潮在身边涌过而失之交臂。思想上的迟滞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迟疑,山西不仅改革开放力度不够,更主要的是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用足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加速发展自己,从而逐步拉开了与周边省份的发展差距。山西人左顾右盼,终于进行了反思。利用链接东西部地区的枢纽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大力抓了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太原公子”出身的政治家曾说过:“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山西该如何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重铸辉煌呢?笔者管见,还是应从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寂的强烈反差中总结经验教训,还是应从山西人性格双重性中寻究根本原因。
  ——是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的一面在过去年代里由于过度损耗而衰竭了呢?
  ——是山西人性格中内敛自守的一面转化为封闭与保守而适应不了时代变迁呢?
  ——是山西人正在积聚势能,寻找目标。准备以雷霆万钧之力喷薄而出?
  ——是山西人尚未找准舒展抱负、重新创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山西人过去和现在的一切是山西人性格的使然?
  是到了山西人深长思之并断然作出回答的时候了!
  节选自《程人乾:山西人的性格解读》,于《山西文学》刊载
其他文献
中国电影目前正处于一个矛盾叠加期、利益分化期和发展模式的更新换代期.从当下的角度看,这无疑会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阵痛,但若以共同体美学进行长远的方向性指引,或许能顺
In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A History,the authors have deftly put together a complete history of a special dimens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rang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