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识字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情”字应该怎样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甲:右下边那个“月”字的一竖不能太尖。
师:哦,你观察得挺仔细。还有呢?
生乙:竖心旁中间的一竖是悬针竖。
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什么是悬针竖!
……
师: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情”字写漂亮的。(师范写,以上两竖画均用回锋)
生丙:老师,你写成垂露竖了,不是悬针竖。
师:老师写的是悬针竖,你没看清。
这一段课堂实录,记录的是一次大型的语文研讨活动中一节示范课的一个片段,让笔者不能释然的是那个频繁出现的“悬针竖”。
悬针竖、垂露竖均是书法范畴的概念,从以上实录中我们最起码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了这一对概念;二、 这位老师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一对概念。竖的种类很多,其中垂露竖如欲滴之露,回锋收笔,呈垂露状;悬针竖形如悬针,出锋收笔,呈悬针状。垂露竖适用范围较广,而悬针竖一般在一个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时才用。回观课堂,我们不难看出,生甲的描述是正确的,生乙的概括不够妥当,生丙则肯定了老师的书写,否定了老师的表达,而这位老师自始至终没有弄清或者没有说清悬针竖与垂露竖。
张庆老师的语文学说中有一说叫“布云说”。说的是“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它是吸收,是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正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是输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负责布云的龙叫云龙。云龙之所以能布云作雨,是因为其来自东海,东海丰沛的水汽资源是云龙布云作雨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老师就是播云种雨的云龙,而要真正成为一条云龙,首要的是坐拥大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
如何才能坐拥大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呢?钱梦龙曾告诫后学同行:全赖提高阅读能力。无论从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精神的完善,阅读都是“执一御万”的捷径。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强调:“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读一些名著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学习一些经典范例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学习不仅是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更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反之,没有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我们则会缺乏根基,缺乏底气,缺乏认知的平台,缺乏应有的力量,我们的研究就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诸如“悬针竖”之类的问题时,便只能不知所云,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提倡教师做一个杂家,但教师毕竟还不是杂家,更不是万能博士,课堂中的问题谁也无法完全预设,即使是饱览诗书,也未必能做到万物俱备。因此,在遇到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时还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
于漪先生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一次,她教学《木兰诗》,待到下课铃声快响时,学生已经能当堂背诵了,她赘言了一句:“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背下来很有好处。你们刚才是强记,强记易忘,只有熟读成诵,才会经久不忘。”一位同学扑哧一笑,不以为然。于老师请他站起来发表意见,他说:“好是好,不过都是吹牛。”说得那么正经,那么严肃。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了锅。“何以见得呢?”“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军队里的人都是傻子啊?别的不说,‘关山度若飞’,行军打仗,跋山涉水,总要洗脚,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中国古代女子是裹小脚的啊!”其他学生七嘴八舌,也十分赞同。于老师在一片喧嚷声中随口说了一句:“那时妇女还不缠脚。”下课了,学生还是不罢休,追着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于老师被问懵了,回答不出来,只能老老实实对学生说:“这我真的不知道,没研究过,我挂黑板。”于是,于老师就多方查阅资料,估计正史上是查不到的,要去查野史,查风俗史。足足查了一个月,最后在清赵翼的《陔馀丛考•弓足》中查到: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窅娘以帛绕脚,使纤小如弓状,由是人皆效之。但于老师认为孤证不足为证,她一直注意出土女尸是大脚还是小脚,后来在一本文物杂志上看到宋代的女尸始见小足,心里这才踏实。
再回到开头的那堂课中,作课老师有理由分不清悬针竖与垂露竖,但没有理由含混搪塞,可以说是职业操守。要想减少课堂上的尴尬,我们要多问一问自己:多久没有闻到书的清香了?多久没有触摸书的温度了?多久没有享受书给自己的心跳感觉?
老师,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学校)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情”字应该怎样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甲:右下边那个“月”字的一竖不能太尖。
师:哦,你观察得挺仔细。还有呢?
生乙:竖心旁中间的一竖是悬针竖。
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什么是悬针竖!
……
师:看老师是怎样把这个“情”字写漂亮的。(师范写,以上两竖画均用回锋)
生丙:老师,你写成垂露竖了,不是悬针竖。
师:老师写的是悬针竖,你没看清。
这一段课堂实录,记录的是一次大型的语文研讨活动中一节示范课的一个片段,让笔者不能释然的是那个频繁出现的“悬针竖”。
悬针竖、垂露竖均是书法范畴的概念,从以上实录中我们最起码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了这一对概念;二、 这位老师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一对概念。竖的种类很多,其中垂露竖如欲滴之露,回锋收笔,呈垂露状;悬针竖形如悬针,出锋收笔,呈悬针状。垂露竖适用范围较广,而悬针竖一般在一个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时才用。回观课堂,我们不难看出,生甲的描述是正确的,生乙的概括不够妥当,生丙则肯定了老师的书写,否定了老师的表达,而这位老师自始至终没有弄清或者没有说清悬针竖与垂露竖。
张庆老师的语文学说中有一说叫“布云说”。说的是“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它是吸收,是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正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是输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负责布云的龙叫云龙。云龙之所以能布云作雨,是因为其来自东海,东海丰沛的水汽资源是云龙布云作雨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老师就是播云种雨的云龙,而要真正成为一条云龙,首要的是坐拥大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
如何才能坐拥大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呢?钱梦龙曾告诫后学同行:全赖提高阅读能力。无论从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精神的完善,阅读都是“执一御万”的捷径。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强调:“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读一些名著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学习一些经典范例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学习不仅是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更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反之,没有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我们则会缺乏根基,缺乏底气,缺乏认知的平台,缺乏应有的力量,我们的研究就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诸如“悬针竖”之类的问题时,便只能不知所云,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提倡教师做一个杂家,但教师毕竟还不是杂家,更不是万能博士,课堂中的问题谁也无法完全预设,即使是饱览诗书,也未必能做到万物俱备。因此,在遇到一些弄不清楚的问题时还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
于漪先生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一次,她教学《木兰诗》,待到下课铃声快响时,学生已经能当堂背诵了,她赘言了一句:“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背下来很有好处。你们刚才是强记,强记易忘,只有熟读成诵,才会经久不忘。”一位同学扑哧一笑,不以为然。于老师请他站起来发表意见,他说:“好是好,不过都是吹牛。”说得那么正经,那么严肃。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了锅。“何以见得呢?”“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军队里的人都是傻子啊?别的不说,‘关山度若飞’,行军打仗,跋山涉水,总要洗脚,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中国古代女子是裹小脚的啊!”其他学生七嘴八舌,也十分赞同。于老师在一片喧嚷声中随口说了一句:“那时妇女还不缠脚。”下课了,学生还是不罢休,追着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于老师被问懵了,回答不出来,只能老老实实对学生说:“这我真的不知道,没研究过,我挂黑板。”于是,于老师就多方查阅资料,估计正史上是查不到的,要去查野史,查风俗史。足足查了一个月,最后在清赵翼的《陔馀丛考•弓足》中查到: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窅娘以帛绕脚,使纤小如弓状,由是人皆效之。但于老师认为孤证不足为证,她一直注意出土女尸是大脚还是小脚,后来在一本文物杂志上看到宋代的女尸始见小足,心里这才踏实。
再回到开头的那堂课中,作课老师有理由分不清悬针竖与垂露竖,但没有理由含混搪塞,可以说是职业操守。要想减少课堂上的尴尬,我们要多问一问自己:多久没有闻到书的清香了?多久没有触摸书的温度了?多久没有享受书给自己的心跳感觉?
老师,请为自己的天空布云。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