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好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类比迁移,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意义。通过立足实际、源于生活、巧设实验、追朔历史等多种方法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优质课;真实情境;有效教学
精彩纷呈的201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中,12名参赛选手围绕课题《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将生活实际和新课题相互整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一些具体的生活问题,为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范式和引领。其中桐乡市高级中学柴圣元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托“蓝黑墨水”创设系列情境,以情境中的问题发现、解决为载体,引导学习者在解决真实情境带来的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教学过程回放
[情境1]图片展示蓝黑墨水字迹对比图,介绍墨水变色的有关成分:鞣酸、铁元素。
[学生活动1]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交流讨论墨水中铁的存在形式。
[情境2]探究蓝黑墨水变色原理。
[学生活动2]学生结合信息,猜想颜色发生变化是由铁元素引起的。
[过渡]要确定铁元素转化前和转化后的价态,首先如何区分Fe2+与Fe3+?
[学生活动2]讨论Fe2+与Fe3+的检验方法。
[教师活动] 制备Fe(OH)2,并将沉淀用滴管取出后放在滤纸上,观察沉淀颜色变化。同时展示课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滤纸颜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活动2]依据现象、提示,概括出Fe(OH)2 转变为Fe(OH)3过程中,铁元素化合价升高,充当还原剂,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一事实。
[教师活动]结合同样需要接触空气缓慢变色的现象,推测墨水中铁的化合价变化过程?
[学生表现]大多数学生能得出墨水褪色的正确推论。
[过渡]如果要快速看到变色过程,可采用什么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氧化剂,并思考这些氧化剂能否将Fe2+转化为Fe3+,要求学生选取其中两种加以验证?
[学生活动2]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如何说明Fe2+转化为Fe3+?
[过渡]阅读书本75页“资料卡”
[教师活动]完善实验,得出结论,并取少量墨水(提前经过脱色、离心)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观察现象,验证假设。
[情境3]探究褪色原理。
[教师活动]展示课前浸泡在两只烧杯中带有墨迹的布条,浸泡在某种溶液中布条墨迹明显淡于蒸馏水中,请分析溶液成分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活动]介绍用Na2SO3溶液除去墨迹的相关文献,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物质还原性,并要求学生例举其他还原剂。
[学生活动3] 用毛笔蘸取FeCl3溶液,在铜片上书写,约半分钟后,用蒸馏水将铜片表面冲洗干净,观察铜片表面变化。
[学生活动3]得出结论并书写反应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6页“印刷电路板”,猜想比铜活泼的金属也能实现Fe3+转化为Fe2+。
[学生活动3]思考讨论如何在不引入杂质的情况下,实现Fe3+转化为Fe2+?
[教师活动]举起试剂瓶中的FeCl2溶液,观察底部黑色物质——铁粉。
[过渡]:从墨水“变色”到“褪色”,实质是Fe2+与Fe3+的转化,类比这两者转化,完成书本74
页“交流与讨论”中的方程式。
[教师活动]补充使Fe→Fe2+、Fe→Fe3+的物质,总结不同价态铁的转化关系——“铁三角”。
二、感悟与思考
作为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也是唯一一种有变价的金属,教者并没有按传统的套路组织教学,没有按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进行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真实情境展现化学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的设置首先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其次是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最终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所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第一步要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Fe2+、Fe3+的性质,Fe2+、Fe3+的相互转化,了解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其中,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柴圣元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探究,总结亚铁化合物和铁的化合物相互转换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更完整、更系统。
选择生活化的真实情境。情境的选择要考虑真实性,本节课中柴圣元老师展示了一张不同时间书写的蓝黑墨水字迹对比图片作为导入情境,这一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把具有知识性的真实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其次,情境的选择要生活化,即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特别陌生的感觉。本课时中以墨水的“变色”和“褪色”过程来比拟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建立元素价态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知模型。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既能引起学生共鸣,又为课堂增添了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形成情境脉络。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非常普遍,但是其中不乏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情境,情境功能单一,情境间缺乏联系。而柴圣元老师从课堂引入,到知识点展开、过渡,至课堂小结,始终围绕蓝黑墨水这一情境素材展开知识点的教学。通过展示蓝黑墨水字迹对比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了解墨水的成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铁”;然后讨论墨水的变色过程来探究变色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提出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的方案及验证方法;最后讨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如何除去衣物上的墨迹,从而补充了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的方案及验证方法。所有的情境紧紧围绕着同一素材,清晰地形成了一条教学的情境脉络。
三、总结
整堂课的学习是一种从真实情境中探求理论的过程。在真实情境辨析中潜移默化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生活情境、知识脉络、学生活动为三条主线,配合教师简洁、结构化的讲解、实验和板书,在学以致用中完成教學目标,促进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妍蓉.基于真实境脉的高一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2] 张小菊,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研究[J].《化学教育》,2013,(3):27~28.
关键词:化学优质课;真实情境;有效教学
精彩纷呈的201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中,12名参赛选手围绕课题《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巧妙设计问题,将生活实际和新课题相互整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一些具体的生活问题,为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范式和引领。其中桐乡市高级中学柴圣元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托“蓝黑墨水”创设系列情境,以情境中的问题发现、解决为载体,引导学习者在解决真实情境带来的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教学过程回放
[情境1]图片展示蓝黑墨水字迹对比图,介绍墨水变色的有关成分:鞣酸、铁元素。
[学生活动1]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交流讨论墨水中铁的存在形式。
[情境2]探究蓝黑墨水变色原理。
[学生活动2]学生结合信息,猜想颜色发生变化是由铁元素引起的。
[过渡]要确定铁元素转化前和转化后的价态,首先如何区分Fe2+与Fe3+?
[学生活动2]讨论Fe2+与Fe3+的检验方法。
[教师活动] 制备Fe(OH)2,并将沉淀用滴管取出后放在滤纸上,观察沉淀颜色变化。同时展示课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滤纸颜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活动2]依据现象、提示,概括出Fe(OH)2 转变为Fe(OH)3过程中,铁元素化合价升高,充当还原剂,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一事实。
[教师活动]结合同样需要接触空气缓慢变色的现象,推测墨水中铁的化合价变化过程?
[学生表现]大多数学生能得出墨水褪色的正确推论。
[过渡]如果要快速看到变色过程,可采用什么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氧化剂,并思考这些氧化剂能否将Fe2+转化为Fe3+,要求学生选取其中两种加以验证?
[学生活动2]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如何说明Fe2+转化为Fe3+?
[过渡]阅读书本75页“资料卡”
[教师活动]完善实验,得出结论,并取少量墨水(提前经过脱色、离心)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观察现象,验证假设。
[情境3]探究褪色原理。
[教师活动]展示课前浸泡在两只烧杯中带有墨迹的布条,浸泡在某种溶液中布条墨迹明显淡于蒸馏水中,请分析溶液成分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活动]介绍用Na2SO3溶液除去墨迹的相关文献,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物质还原性,并要求学生例举其他还原剂。
[学生活动3] 用毛笔蘸取FeCl3溶液,在铜片上书写,约半分钟后,用蒸馏水将铜片表面冲洗干净,观察铜片表面变化。
[学生活动3]得出结论并书写反应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6页“印刷电路板”,猜想比铜活泼的金属也能实现Fe3+转化为Fe2+。
[学生活动3]思考讨论如何在不引入杂质的情况下,实现Fe3+转化为Fe2+?
[教师活动]举起试剂瓶中的FeCl2溶液,观察底部黑色物质——铁粉。
[过渡]:从墨水“变色”到“褪色”,实质是Fe2+与Fe3+的转化,类比这两者转化,完成书本74
页“交流与讨论”中的方程式。
[教师活动]补充使Fe→Fe2+、Fe→Fe3+的物质,总结不同价态铁的转化关系——“铁三角”。
二、感悟与思考
作为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也是唯一一种有变价的金属,教者并没有按传统的套路组织教学,没有按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进行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真实情境展现化学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的设置首先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其次是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最终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所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第一步要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Fe2+、Fe3+的性质,Fe2+、Fe3+的相互转化,了解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其中,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柴圣元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探究,总结亚铁化合物和铁的化合物相互转换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更完整、更系统。
选择生活化的真实情境。情境的选择要考虑真实性,本节课中柴圣元老师展示了一张不同时间书写的蓝黑墨水字迹对比图片作为导入情境,这一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把具有知识性的真实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其次,情境的选择要生活化,即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特别陌生的感觉。本课时中以墨水的“变色”和“褪色”过程来比拟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建立元素价态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知模型。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既能引起学生共鸣,又为课堂增添了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形成情境脉络。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非常普遍,但是其中不乏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情境,情境功能单一,情境间缺乏联系。而柴圣元老师从课堂引入,到知识点展开、过渡,至课堂小结,始终围绕蓝黑墨水这一情境素材展开知识点的教学。通过展示蓝黑墨水字迹对比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了解墨水的成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铁”;然后讨论墨水的变色过程来探究变色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提出二价铁转化为三价铁的方案及验证方法;最后讨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如何除去衣物上的墨迹,从而补充了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的方案及验证方法。所有的情境紧紧围绕着同一素材,清晰地形成了一条教学的情境脉络。
三、总结
整堂课的学习是一种从真实情境中探求理论的过程。在真实情境辨析中潜移默化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生活情境、知识脉络、学生活动为三条主线,配合教师简洁、结构化的讲解、实验和板书,在学以致用中完成教學目标,促进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妍蓉.基于真实境脉的高一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2] 张小菊,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研究[J].《化学教育》,2013,(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