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克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的综合证;它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注不足,使组织代谢发生障碍和细胞遭受损伤;临床上因而表现面色苍白、肢端紫纷、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吸)、尿量减少、烦燥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而死亡. 笔者就参加临床工作以来,对休克病人的护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1 休克的临休表现及其分类
休克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抢救这类病人时,发现越早越好,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据长期观察,休克的临床表现是:大多数病人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压缩小,静脉萎缩,心跳加快,脉弦微弱,皮肤粘膜指趾,甲床色泽灰暗,皮肤潮湿出冷汗,尿少、四肢冰冷,神志恍惚烦燥不安或神志不清等。
2 休克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对病人作心理上的安抚 休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病人是清醒,也就有可能接受护士给予的良好心理影响。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2.2 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o),并将下肢拾高30o,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2.3 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4 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3 密切观察血压及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血压变化是最重要的指标,应及时地进行血压监测并记录,在休克早期血压往往不降反而有轻度升高,严重休克时用袖带法可能测不到,对于过去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休克后,血压虽有显著下降,但收缩压可能仍高于80 mmHg。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遵医嘱及时处理。心源性休克由于心收缩力弱,心搏出量少,可致微循环灌注不足,末梢循环发生障碍,适当补充血容量是当务之急。同时,保证必要的藥物应用也需要静脉通道,因此,必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穿刺时选用较大的肢体静脉,连接三通(或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可同时输入两组液体,一组输入升压药,另一组常规补液或进行其他治疗。使用升压药物时,注意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情况,切忌液体外渗致局部组织皮下坏死。发生液体外渗时,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予以处理。升压药的浓度及液体的滴速应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节,滴速切忌忽快忽慢,使患者血压忽高忽低,造成机体对升压药敏感性降低。为使液体均匀输入,最好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密观察这些药物应用时病情变化,随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有条件可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以调节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心源性休克由于心排出量减少,末梢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流留滞,末梢发生紫绀,尤其以口唇、粘膜及甲床最明显,四肢也因血运障碍而冰冷,皮肤潮湿。这时,即使血压不太低,也应按休克处理。当休克逐步好转时,末梢循环得到改善,紫绀减轻,四肢转温。所以末梢的变化也是休克病情变化的一个标志。
4 积极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材
护士应根据病情变化的可能,随时准备好抢救所需的药品和器材,如血管活性药物(例:肾上腺素,多巴胺),强心利尿药物(例:西地兰、速尿)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利多卡因、异搏定)心电监护仪、氧气等应急备用,并掌握其用途、使用方法、副作用及其处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病情变化的预兆,一旦出现异常,分秒必争地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认真护理。
5 积极给予早期抢救护理
5.1 保持安静和注意保暖。有心衰的病人,气急不能平卧可采用半卧位。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各种燥声,减少探视。休克早期尽量避免用热水袋保暖,因热水袋所致的局部血管扩张会减少脑部等器官豹血液供应。对汗湿的内衣、被单应及时更换,必要时可用温水擦洗后再擦干,但应避免受凉。 5.2 镇静、止痛、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疼痛对休克不利,剧痛本身即可导致休克。故病人育烦燥、疼痛时按医嘱给安定、杜冷丁等治疗。立即高流量给氧(4~5升/分)直到病情改善为止(肺心病组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或根据病情需要,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的酒精吸入。吸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痛疼、胸闷、烦燥不安等症状、亦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6 小结
心源性休克是各种严重心脏病最危险的或终末期的表现方式,对于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突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有效地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平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基础性心脏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还提出了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还要熟悉心源休克的发生机制、各种药物的应用指征及副作用,熟练掌握近代医疗设备,才能使护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平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基础性心脏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1 休克的临休表现及其分类
休克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抢救这类病人时,发现越早越好,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据长期观察,休克的临床表现是:大多数病人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压缩小,静脉萎缩,心跳加快,脉弦微弱,皮肤粘膜指趾,甲床色泽灰暗,皮肤潮湿出冷汗,尿少、四肢冰冷,神志恍惚烦燥不安或神志不清等。
2 休克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对病人作心理上的安抚 休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病人是清醒,也就有可能接受护士给予的良好心理影响。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2.2 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o),并将下肢拾高30o,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2.3 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4 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3 密切观察血压及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血压变化是最重要的指标,应及时地进行血压监测并记录,在休克早期血压往往不降反而有轻度升高,严重休克时用袖带法可能测不到,对于过去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休克后,血压虽有显著下降,但收缩压可能仍高于80 mmHg。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遵医嘱及时处理。心源性休克由于心收缩力弱,心搏出量少,可致微循环灌注不足,末梢循环发生障碍,适当补充血容量是当务之急。同时,保证必要的藥物应用也需要静脉通道,因此,必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穿刺时选用较大的肢体静脉,连接三通(或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可同时输入两组液体,一组输入升压药,另一组常规补液或进行其他治疗。使用升压药物时,注意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情况,切忌液体外渗致局部组织皮下坏死。发生液体外渗时,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予以处理。升压药的浓度及液体的滴速应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节,滴速切忌忽快忽慢,使患者血压忽高忽低,造成机体对升压药敏感性降低。为使液体均匀输入,最好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密观察这些药物应用时病情变化,随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有条件可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以调节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心源性休克由于心排出量减少,末梢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流留滞,末梢发生紫绀,尤其以口唇、粘膜及甲床最明显,四肢也因血运障碍而冰冷,皮肤潮湿。这时,即使血压不太低,也应按休克处理。当休克逐步好转时,末梢循环得到改善,紫绀减轻,四肢转温。所以末梢的变化也是休克病情变化的一个标志。
4 积极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材
护士应根据病情变化的可能,随时准备好抢救所需的药品和器材,如血管活性药物(例:肾上腺素,多巴胺),强心利尿药物(例:西地兰、速尿)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利多卡因、异搏定)心电监护仪、氧气等应急备用,并掌握其用途、使用方法、副作用及其处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病情变化的预兆,一旦出现异常,分秒必争地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认真护理。
5 积极给予早期抢救护理
5.1 保持安静和注意保暖。有心衰的病人,气急不能平卧可采用半卧位。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各种燥声,减少探视。休克早期尽量避免用热水袋保暖,因热水袋所致的局部血管扩张会减少脑部等器官豹血液供应。对汗湿的内衣、被单应及时更换,必要时可用温水擦洗后再擦干,但应避免受凉。 5.2 镇静、止痛、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疼痛对休克不利,剧痛本身即可导致休克。故病人育烦燥、疼痛时按医嘱给安定、杜冷丁等治疗。立即高流量给氧(4~5升/分)直到病情改善为止(肺心病组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或根据病情需要,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的酒精吸入。吸氧有助于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痛疼、胸闷、烦燥不安等症状、亦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6 小结
心源性休克是各种严重心脏病最危险的或终末期的表现方式,对于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突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有效地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平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基础性心脏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还提出了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还要熟悉心源休克的发生机制、各种药物的应用指征及副作用,熟练掌握近代医疗设备,才能使护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平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基础性心脏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