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这对于我国发展当前经济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因为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加大,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外贸型专门类人才,而更多地向复合型、能够在多文化背景下的人才素质结构发展。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人才素质,特别是提高文化触觉,显得尤其紧迫。
背景与概念
谈到文化触觉,不得不提到文化这个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后者则专指人类的精神产品,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而文化触觉是建立在一定的学识基础上的,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创造机会赢取价值的能力。文化触觉,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人在跨文化背景下对异质文化敏锐的感受性,强烈的文化吸收和文化融合能力,跨文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触觉建立在以文化尊重为前提的文化学识基础上,其中一点就是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能够区分及识别不同的文化,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外在分离和内在联系。这种敏感会促使人通过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发散思维,获取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相关的信息。文化触觉蕴涵于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习惯、风俗习惯之中。
语言文字因素。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产物,又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外壳。只有通晓一国语言,才能真正认识该国的文化。贸易是以语言沟通为前提的,是以对商品本身所包含的艺术的理解为基础的。
价值观念因素。不同文化对实践、变革、物质财富、风险等都有不同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由于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特别是现实制度的差异,各国在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有很大的差别。
思维习惯因素。人们从出生以来就得屈从于某个特定的环境和特点的“群体思维”,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思维,由此产生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常常影响彼此的交流和交易关系。例如在交易程序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比较严密、绝对化,贸易从出口准备、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及索赔处理的全过程中,都严格按制度化规范,而东方比较注重整体和谐,在交易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处理。这些思维定势的惯性的存在,随着贸易活动范围和交易数量的增多,会影响贸易关系。
风俗习惯因素。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相沿积久的社会规范,表现在饮食、服装、节庆、婚礼等日常生活方面,尤其是各个民族对本族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不允许他人的亵渎,这个是国际贸易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引起冲突的方面。让我们看一例日本日清食品公司成功的销售案例。印度将宗教和牛经常联系在一起,日本的大型食品公司日清公司针对当地情况,将方便面中所有的牛肉调料换成了蔬菜调料,同时针对印度人不会使用筷子的情况,改变了方便面的长短。为日清产品打入印度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文化触觉的实践价值
具备文化敏感不仅可以减少贸易成本,使贸易产品更加容易地被国际市场接纳,赢得先机,实现内外结合,实现多边共赢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外国经济对我国的负传递,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将我国产品、文化、价值观推向世界,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
培养文化触觉,促进“内外联动”。“内外联动”揭示了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出发点,即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世界市场体系实现互动,加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向传递。这就需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强互动和关联性。我们知道“十五”以来,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跨国经营业务快速发展。从早期较单一的出口贸易、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到投资办实业、建立营销网络、生产制造、研发设计、资源开发等综合性投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投资经营主体的素质普遍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投资战略不明确,缺乏对当地市场的了解,而且很少有自己的品牌。要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必须加强市场的开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当今以人才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而面对市场所在地文化的了解是发展贸易的基础。特别在目前世界文化产业崛起的国际市场中,文化触觉显得格外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人们在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此,无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产业,如意大利的服装、法国的红酒、日本的数码产品、中国的瓷器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常识,只有将这些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现很多商机。中国设计与制造的服装如果能更多地融合武术等东方特色,将会让这些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播,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偏好,回避习惯禁忌。
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有利于实现“互利共嬴”。互利共赢,就是把既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为处理国际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努力实现共赢。其目的在于努力争取和维护我国正当的经济贸易权益和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关系,使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消除“中国威胁论”。而达到互利共嬴的关键就是要增强双方的沟通,消除文化壁垒。文化壁垒具体主要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不同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时间的态度及对情景和关系的依赖程度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开放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政治观念,业务熟练,熟悉相关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还要具备外贸信息员的特质,需要通晓人事、不断创新的特别素质。如果我们的经济人才具备了文化敏感性,就会有效分析文化差异,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可以认识自己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根据他们特有的思维习惯和风俗偏好,认知其情绪,优化国际交往和国际沟通;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激发人的创造灵感,达到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对外贸易并事半功倍的目的。
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实现“安全高效”。安全高效,就是要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家经济安全风险涉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资源供应、汇率变动、信息获取等多种风险。但是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文化安全。具体而言就是防止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我们进行价值观的负面输入。因为目前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普遍采用只有发达国家才能达到的高标准,例如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西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习惯正逐渐变成全球的文化品位和习惯,西方的产品、文化习惯随处可见,这样不易保护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安全,因此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牢牢地树立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同时,由于文化触觉的培养加深了对他国文化的了解,能够更加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引入我们所需要的贸易,使得我们在贸易中能够提高效率。
开放型经济人才触觉的生成
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特色的理念。国际贸易中的文化是一种互为主体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我们要端正这种交往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注意两点。(1)反对文化自卑。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采用只有发达国家才能达到的高标准,这种文化失衡现象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要对外贸人员灌输一种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理念,不能过分以西方的标准视为先进的文化,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2)反对文化自负。我们也不能培养外贸人员一种视自己文化最优越,产生一种封闭、抵制外来文化的盲目心理。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认可的价值来要求其他的贸易主体,要做到尊重对方,在相互尊重中寻找贸易的共同利益。
注重培养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贸易中,往往由于语言、文字等深层内涵的交流障碍,以致信息传递不尽明确,彼此缺少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比喻一些凶恶的人,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一定要进行理解。而且,在语言教学中,应该讲述一些社会习俗的差异。比如,中国人比较尊老爱幼,提倡让座等,但是在西方,老人是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年龄大,需要被人照顾的。如果不熟悉这些习惯,会在外贸中影响产品的声誉,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培训中不仅要涉及国际贸易术语的讲授,更注重文化背景的分析,让外贸人员不仅学会运用外语语言,而且懂得用他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增加外贸技术规范的培训。文化具有多样性,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认为,文化有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来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根据上述的文化特征,技术规范比较容易掌握,可以通过我们的培训来获得,因此我们需要在培训课程中设置一些文化培训课程:包括对文化的认识和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以及跨文化沟通、冲突的处理方法和地区环境的模拟等等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让外贸人员能够从最容易掌握的技术规范入手,获得文化触觉的必要的知识积累。
本文为广东省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KZZJG20060125。
编辑:卢小平
背景与概念
谈到文化触觉,不得不提到文化这个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后者则专指人类的精神产品,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而文化触觉是建立在一定的学识基础上的,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文化的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创造机会赢取价值的能力。文化触觉,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人在跨文化背景下对异质文化敏锐的感受性,强烈的文化吸收和文化融合能力,跨文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触觉建立在以文化尊重为前提的文化学识基础上,其中一点就是对本土文化及非本土文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能够区分及识别不同的文化,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外在分离和内在联系。这种敏感会促使人通过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发散思维,获取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相关的信息。文化触觉蕴涵于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习惯、风俗习惯之中。
语言文字因素。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产物,又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外壳。只有通晓一国语言,才能真正认识该国的文化。贸易是以语言沟通为前提的,是以对商品本身所包含的艺术的理解为基础的。
价值观念因素。不同文化对实践、变革、物质财富、风险等都有不同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由于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特别是现实制度的差异,各国在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有很大的差别。
思维习惯因素。人们从出生以来就得屈从于某个特定的环境和特点的“群体思维”,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思维,由此产生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常常影响彼此的交流和交易关系。例如在交易程序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比较严密、绝对化,贸易从出口准备、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及索赔处理的全过程中,都严格按制度化规范,而东方比较注重整体和谐,在交易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处理。这些思维定势的惯性的存在,随着贸易活动范围和交易数量的增多,会影响贸易关系。
风俗习惯因素。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相沿积久的社会规范,表现在饮食、服装、节庆、婚礼等日常生活方面,尤其是各个民族对本族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不允许他人的亵渎,这个是国际贸易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引起冲突的方面。让我们看一例日本日清食品公司成功的销售案例。印度将宗教和牛经常联系在一起,日本的大型食品公司日清公司针对当地情况,将方便面中所有的牛肉调料换成了蔬菜调料,同时针对印度人不会使用筷子的情况,改变了方便面的长短。为日清产品打入印度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文化触觉的实践价值
具备文化敏感不仅可以减少贸易成本,使贸易产品更加容易地被国际市场接纳,赢得先机,实现内外结合,实现多边共赢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外国经济对我国的负传递,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将我国产品、文化、价值观推向世界,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
培养文化触觉,促进“内外联动”。“内外联动”揭示了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出发点,即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世界市场体系实现互动,加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向传递。这就需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强互动和关联性。我们知道“十五”以来,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跨国经营业务快速发展。从早期较单一的出口贸易、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到投资办实业、建立营销网络、生产制造、研发设计、资源开发等综合性投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投资经营主体的素质普遍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投资战略不明确,缺乏对当地市场的了解,而且很少有自己的品牌。要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必须加强市场的开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当今以人才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而面对市场所在地文化的了解是发展贸易的基础。特别在目前世界文化产业崛起的国际市场中,文化触觉显得格外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人们在货物和服务中购买的主要是生活方式、文化诉求、情感和心灵体验。因此,无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文化产业,如意大利的服装、法国的红酒、日本的数码产品、中国的瓷器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常识,只有将这些常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现很多商机。中国设计与制造的服装如果能更多地融合武术等东方特色,将会让这些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播,有利于中国贸易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偏好,回避习惯禁忌。
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有利于实现“互利共嬴”。互利共赢,就是把既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为处理国际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努力实现共赢。其目的在于努力争取和维护我国正当的经济贸易权益和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关系,使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消除“中国威胁论”。而达到互利共嬴的关键就是要增强双方的沟通,消除文化壁垒。文化壁垒具体主要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不同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时间的态度及对情景和关系的依赖程度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开放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政治观念,业务熟练,熟悉相关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还要具备外贸信息员的特质,需要通晓人事、不断创新的特别素质。如果我们的经济人才具备了文化敏感性,就会有效分析文化差异,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可以认识自己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根据他们特有的思维习惯和风俗偏好,认知其情绪,优化国际交往和国际沟通;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激发人的创造灵感,达到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对外贸易并事半功倍的目的。
文化触觉的培养可以实现“安全高效”。安全高效,就是要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家经济安全风险涉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资源供应、汇率变动、信息获取等多种风险。但是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文化安全。具体而言就是防止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我们进行价值观的负面输入。因为目前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普遍采用只有发达国家才能达到的高标准,例如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西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习惯正逐渐变成全球的文化品位和习惯,西方的产品、文化习惯随处可见,这样不易保护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安全,因此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牢牢地树立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同时,由于文化触觉的培养加深了对他国文化的了解,能够更加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引入我们所需要的贸易,使得我们在贸易中能够提高效率。
开放型经济人才触觉的生成
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特色的理念。国际贸易中的文化是一种互为主体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我们要端正这种交往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注意两点。(1)反对文化自卑。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问题上,采用只有发达国家才能达到的高标准,这种文化失衡现象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要对外贸人员灌输一种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理念,不能过分以西方的标准视为先进的文化,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2)反对文化自负。我们也不能培养外贸人员一种视自己文化最优越,产生一种封闭、抵制外来文化的盲目心理。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自己认可的价值来要求其他的贸易主体,要做到尊重对方,在相互尊重中寻找贸易的共同利益。
注重培养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贸易中,往往由于语言、文字等深层内涵的交流障碍,以致信息传递不尽明确,彼此缺少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dragon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比喻一些凶恶的人,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一定要进行理解。而且,在语言教学中,应该讲述一些社会习俗的差异。比如,中国人比较尊老爱幼,提倡让座等,但是在西方,老人是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年龄大,需要被人照顾的。如果不熟悉这些习惯,会在外贸中影响产品的声誉,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培训中不仅要涉及国际贸易术语的讲授,更注重文化背景的分析,让外贸人员不仅学会运用外语语言,而且懂得用他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增加外贸技术规范的培训。文化具有多样性,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认为,文化有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来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根据上述的文化特征,技术规范比较容易掌握,可以通过我们的培训来获得,因此我们需要在培训课程中设置一些文化培训课程:包括对文化的认识和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以及跨文化沟通、冲突的处理方法和地区环境的模拟等等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让外贸人员能够从最容易掌握的技术规范入手,获得文化触觉的必要的知识积累。
本文为广东省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KZZJG20060125。
编辑:卢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