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男声深情款款,女声荡气回肠,优美的歌声描绘出别样的大草原夜色与风情。11月3日晚,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歌曲在上海交大安泰演讲厅响起,而演唱者是安泰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徐飞教授和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作欣。难得一见、难得一闻的演唱引起台下听众高昂的欢呼声,也打开了王作欣记忆的闸门。
同样是商学院。十几年前,当她孑然一身赴美留学的时候,音乐学院隔壁就是商学院。当时许多耐不住贫穷与艰苦的音乐学子背上行囊,走上另一条路。王作欣也曾动摇过,但是对音乐的热爱使她坚持、坚定地走了过来。
走上音乐之路
王作欣的童年是在动荡中度过的,虽然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让她和弟弟能更多地感知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熏陶,但这个时间是短暂的,“父母在的时候,常常带我和弟弟去听音乐,听京剧。那时我感觉,音乐离我很近,很平常,与吃饭睡觉没有什么区别。”
也就是这段幸福的时间,王作欣懵懂地滋生了要当个音乐家的想法。
但好景不常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因故永远离开了他们。那一年,王作欣8岁,弟弟才5岁。
“那时感觉很冷,很冷,我也想随着父母去,但是还有弟弟。我不知道什么,只是牵着他的手,在路上晃着,只有偶尔从邻居家传出的音乐会让我停下来,也只有这时我的心才能平静一点。突然间,我好像变成了一个大人似的。”这样的日子,一直捱到王作欣被外婆接到上海。
重新有了家的温暖,但王作欣已经不再是一个8岁的小孩子,她也有了成人的压抑感,她渴望表达内心的情感,渴望排解内心的痛苦,音乐在苦难岁月中,植入了王作欣内心深处,成为她生命中的信仰。
198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王品素教授。
好的生活,让王作欣又看到了希望,她总是努力地想把所有的做得最好,这样,在班上她的功课总是门门第一。
18岁那年,王作欣成为上海歌剧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在《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美丽的海伦》等十几部中外歌剧中当主角;同时还为《咱们的牛百岁》、《秋海棠》等十几部电影、电视剧配主题歌。
王作欣事业在如日中天往上蹿着。可是她却觉得自己的生活轨迹得有所改变了,1986年,她选择了离开歌坛。
美国求学风头健
16年,对于一位歌唱家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段漫长的岁月。然而,王作欣在主演完歌剧《美丽的海伦》后,就离开了,“我突然想到出去再学点东西,于是我孤单一人,带着1800美元远渡重洋,赴美求学。”
当时许多朋友都劝她说,你现在这么有名,放弃了很可惜。但是对王作欣来说,音乐是要追求一辈子的事业。她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音乐领域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能为了一时得到的功名利禄放弃对音乐求知的心”。
异国他乡的辛苦也许是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清楚的,她再次承受了几乎不能承受的压力。生活上巨大的落差,尤其是在同学们转学MBA时,也曾令她动摇过。但是对音乐的热爱让王作欣一次次抵抗外界的诱惑,悉心求学,砥砺奋发。她用两年时间拿下硕士学位,而后她又去纽约攻读最高的音乐学位。两年半,王作欣成为纽约州大学音乐系第一位声乐艺术博士,也成为我国赴美留学的第一位真正的音乐博士。
在这里,她不仅获得过大都会歌剧院比赛地区奖、青年歌唱家比赛奖、MuPhy Ep-silon音乐奖等重要奖项。
教书育人,传承音乐
同样是在事业的最高峰,王作欣又一次选择了离开。不过,这次是离开美国,回到国内。
回国后,王作欣褪去铅华,做起了教书匠,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
这6年间, “温文尔雅,大方细致”是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可是更多的学生则更喜欢叫她妈妈。
“如果不是王老师的悉心指点,也许我现在还只是在追寻中。”小江,是一位台湾学生,虽然热爱音乐,但是却一直在门外徘徊,但她对音乐的坚持与诚恳打动了王作欣。
“她有这个资质,却没有好的方法,告诉她方法,让她找到学习的道路。”
经不懈努力,小江最后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 “我很庆幸有这么一个过程,她不仅是对我专业上的一个成长,包括对我的人格也是很大的成长。”
而在上海交大,笔者则是亲身感受到王作欣的和蔼。当晚,王作欣做客“交大EMBA名家论坛”,一位初中生小慧在家人的带领下慕名而来。此时王作欣虽已在准备练声了,但看到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她放下了手中的事,热心给小慧讲解起音乐。就在登台的前一刻,王作欣还特意找到小慧,鼓励她,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音乐的道路走得是否长远,与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成正比的”。
教书育人,使王作欣在舞台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可她却更感幸福“能够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学到的知识跟同学们分享,能够看到我对音乐的理解和理念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这样的事更让我开心!”
正如海德格尔讲过的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人需要诗一般的生活。”王作欣的人生充满了音乐,充满了诗意,她的内心更加丰盈,人生也愈加精彩。
王作欣: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剧系副主任。
1992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音乐博士学位,是中国大陆赴海外求学的声乐家中获音乐博士的第一人。18岁就开始成为上海歌剧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曾在《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美丽的海伦》等十几部中外歌剧中担任主角。
1986年赴美,在林肯艺术中心、维也纳、巴黎、伦敦、柏林、东京、夏威夷、费城、波士顿等世界各地举辦过个人独唱音乐会。并获青年艺术家比赛奖、MuPhiEpsilon声乐比赛奖、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比赛美西地区奖。
同样是商学院。十几年前,当她孑然一身赴美留学的时候,音乐学院隔壁就是商学院。当时许多耐不住贫穷与艰苦的音乐学子背上行囊,走上另一条路。王作欣也曾动摇过,但是对音乐的热爱使她坚持、坚定地走了过来。
走上音乐之路
王作欣的童年是在动荡中度过的,虽然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让她和弟弟能更多地感知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熏陶,但这个时间是短暂的,“父母在的时候,常常带我和弟弟去听音乐,听京剧。那时我感觉,音乐离我很近,很平常,与吃饭睡觉没有什么区别。”
也就是这段幸福的时间,王作欣懵懂地滋生了要当个音乐家的想法。
但好景不常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因故永远离开了他们。那一年,王作欣8岁,弟弟才5岁。
“那时感觉很冷,很冷,我也想随着父母去,但是还有弟弟。我不知道什么,只是牵着他的手,在路上晃着,只有偶尔从邻居家传出的音乐会让我停下来,也只有这时我的心才能平静一点。突然间,我好像变成了一个大人似的。”这样的日子,一直捱到王作欣被外婆接到上海。
重新有了家的温暖,但王作欣已经不再是一个8岁的小孩子,她也有了成人的压抑感,她渴望表达内心的情感,渴望排解内心的痛苦,音乐在苦难岁月中,植入了王作欣内心深处,成为她生命中的信仰。
198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王品素教授。
好的生活,让王作欣又看到了希望,她总是努力地想把所有的做得最好,这样,在班上她的功课总是门门第一。
18岁那年,王作欣成为上海歌剧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在《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美丽的海伦》等十几部中外歌剧中当主角;同时还为《咱们的牛百岁》、《秋海棠》等十几部电影、电视剧配主题歌。
王作欣事业在如日中天往上蹿着。可是她却觉得自己的生活轨迹得有所改变了,1986年,她选择了离开歌坛。
美国求学风头健
16年,对于一位歌唱家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段漫长的岁月。然而,王作欣在主演完歌剧《美丽的海伦》后,就离开了,“我突然想到出去再学点东西,于是我孤单一人,带着1800美元远渡重洋,赴美求学。”
当时许多朋友都劝她说,你现在这么有名,放弃了很可惜。但是对王作欣来说,音乐是要追求一辈子的事业。她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音乐领域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能为了一时得到的功名利禄放弃对音乐求知的心”。
异国他乡的辛苦也许是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清楚的,她再次承受了几乎不能承受的压力。生活上巨大的落差,尤其是在同学们转学MBA时,也曾令她动摇过。但是对音乐的热爱让王作欣一次次抵抗外界的诱惑,悉心求学,砥砺奋发。她用两年时间拿下硕士学位,而后她又去纽约攻读最高的音乐学位。两年半,王作欣成为纽约州大学音乐系第一位声乐艺术博士,也成为我国赴美留学的第一位真正的音乐博士。
在这里,她不仅获得过大都会歌剧院比赛地区奖、青年歌唱家比赛奖、MuPhy Ep-silon音乐奖等重要奖项。
教书育人,传承音乐
同样是在事业的最高峰,王作欣又一次选择了离开。不过,这次是离开美国,回到国内。
回国后,王作欣褪去铅华,做起了教书匠,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
这6年间, “温文尔雅,大方细致”是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可是更多的学生则更喜欢叫她妈妈。
“如果不是王老师的悉心指点,也许我现在还只是在追寻中。”小江,是一位台湾学生,虽然热爱音乐,但是却一直在门外徘徊,但她对音乐的坚持与诚恳打动了王作欣。
“她有这个资质,却没有好的方法,告诉她方法,让她找到学习的道路。”
经不懈努力,小江最后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 “我很庆幸有这么一个过程,她不仅是对我专业上的一个成长,包括对我的人格也是很大的成长。”
而在上海交大,笔者则是亲身感受到王作欣的和蔼。当晚,王作欣做客“交大EMBA名家论坛”,一位初中生小慧在家人的带领下慕名而来。此时王作欣虽已在准备练声了,但看到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她放下了手中的事,热心给小慧讲解起音乐。就在登台的前一刻,王作欣还特意找到小慧,鼓励她,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音乐的道路走得是否长远,与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成正比的”。
教书育人,使王作欣在舞台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可她却更感幸福“能够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学到的知识跟同学们分享,能够看到我对音乐的理解和理念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这样的事更让我开心!”
正如海德格尔讲过的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人需要诗一般的生活。”王作欣的人生充满了音乐,充满了诗意,她的内心更加丰盈,人生也愈加精彩。
王作欣: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剧系副主任。
1992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音乐博士学位,是中国大陆赴海外求学的声乐家中获音乐博士的第一人。18岁就开始成为上海歌剧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曾在《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美丽的海伦》等十几部中外歌剧中担任主角。
1986年赴美,在林肯艺术中心、维也纳、巴黎、伦敦、柏林、东京、夏威夷、费城、波士顿等世界各地举辦过个人独唱音乐会。并获青年艺术家比赛奖、MuPhiEpsilon声乐比赛奖、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比赛美西地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