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此进程中有多方面的问题凸显。地方性综合型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如何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值得研究。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合深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生源特点,经多年探索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新型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地方院校 生命科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63-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综合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毛入学率高于15%将标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 [2],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此进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紧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压力激增等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从宏观面梳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提出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应同时并存,协调发展,并探讨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等问题,[3][4]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需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一、我国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当今世界人口、环境、粮食、资源、健康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态势和巨大应用潜力呼唤着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5][6]国内研究型大学为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理科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提出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培养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宗旨进行教学改革,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 的跨世纪创新人才。[7]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教学体系及内容与生命学科的高速发展同步,通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8]南开大学专门成立生物伯苓班,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效果。[9]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多层次、贯通式”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取得较好成效。[10]
地方院校与研究型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科研资源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因此地方性综合型大学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科发展水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其教育质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地方性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一些创新性探索,一些院校开始探索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校企共育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1] [12] [13] [14]
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一)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现状
深圳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的地方性综合型大学,地处深圳市,肩负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发展重任。深圳大学同样存在高校大众化进程中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教学硬件资源紧张、师资问题随着政府投入以及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已有所缓解。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剧增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源为例,近三年录取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近200分,这为因材施教提出极高要求。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与深圳市日益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并适当改革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办学基于国际、国内、地方等背景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了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结合模式,以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5个层次的训练,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或创业训练、研究训练及专业实训。
其中专业实训、实习已形成由如下4个方面组成的体系:
(1) 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实验室:学生学习发酵工程、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技术,每年约承担30名学生进场实训。
(2) 基于学院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蛋白组学等平台)的实训,每年每个平台平均承担8-10名学生进场实训。
(3) 校外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维护好2-3个野外实习签约基地的联系,建立长期性相对稳定并有所轮换的实习基地建设方式。
(4) 校外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实习基地: 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与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的联系,尤其是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与我院签订联合培养企业、检测机构、研究所等已经超过20家,尚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院与已经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既利于相关企业定期挑选适量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又利于企业人员来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等。 (三)建成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兼顾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因材施教,设立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分别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
对于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注重开拓国际视野、强化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厚基础,学研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在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增加双语(英汉)教学。实验课除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外,增设《创新实验》课程,以科研小课题的形式开设,从实验设计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创新实验项目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申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实验室与设备部设立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务处组织申报的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最后,学院建立毕业论文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与承担科研项目多的老师优先进行双向选择,科研任务重的老师获得较优秀的学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更早进入科研实验室,使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鼓励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内科研平台完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理论研究,毕业去向以从事技术研发或攻读研究生为主。
对于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够用,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学习中以应用知识为主,学以致用,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增加开设《创业训练》课程,以产品研发的形式开设,以老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或学生自主创新思路为基础,采用聚徒式教学模式,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各个环节均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果某项目产品研发顺利,且市场前景较好,则推荐该项目进入深圳大学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项目的产业化孵化。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主要到校外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研究,毕业后能够胜任技术应用类工作或自主创业。
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由于成绩中等偏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所以非实验班的学生多数只需完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四) 建立企业人员与校友的讲座机制
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发人员为新生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邀请在不同工作岗位的校友为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加强励志教育与“挫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了解社会现实,毕业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当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给学生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让毕业生都具有生命科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单门实验课程的改革上,而是要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角度,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应的富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兼顾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
自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本科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2项,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2项,获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130项;本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近五年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获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决赛各类奖项19项,占深圳大学在该类活动中获奖总数的70%。
已启动两年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邀请了多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取得良好效果,使学生对深圳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有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就获签就业协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得以改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明显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介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一定科学认知和阶段性成果,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实践教学效果明显,产学研办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毕业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创业实验班近期才开设,效果有待考察。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形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以利于他们毕业后即便不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也能够成为上手快、易转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希望本教学改革探索能为地方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 参 考 文 献 ]
[1] Burrage, M.(ed.) Martin Trow: 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M]. Baltimore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6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2008(5).
[3] 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6.
[4]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8(5):77-78.
[5] 许智宏.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7-12.
[6] 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7] 屠萍官,张荣庆,王喜忠.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4.
[8] 许崇任,郝福英.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125-128.
[9] 刘巍,刘方,卜文俊等.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1): 40-42.
[10] 孙智杰, 李勤, 邓玉林. 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2.
[11]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12] 周爱莲.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7-58.
[13] 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4-56.
[14] 李钧敏.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1-14.
[责任编辑:覃侣冰]
[关键词]地方院校 生命科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63-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综合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毛入学率高于15%将标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 [2],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此进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紧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压力激增等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从宏观面梳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提出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应同时并存,协调发展,并探讨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等问题,[3][4]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需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一、我国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当今世界人口、环境、粮食、资源、健康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态势和巨大应用潜力呼唤着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5][6]国内研究型大学为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理科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提出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培养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宗旨进行教学改革,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 的跨世纪创新人才。[7]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教学体系及内容与生命学科的高速发展同步,通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8]南开大学专门成立生物伯苓班,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效果。[9]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多层次、贯通式”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取得较好成效。[10]
地方院校与研究型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科研资源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因此地方性综合型大学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科发展水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其教育质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地方性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一些创新性探索,一些院校开始探索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校企共育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1] [12] [13] [14]
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一)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现状
深圳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的地方性综合型大学,地处深圳市,肩负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发展重任。深圳大学同样存在高校大众化进程中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教学硬件资源紧张、师资问题随着政府投入以及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已有所缓解。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剧增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源为例,近三年录取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近200分,这为因材施教提出极高要求。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与深圳市日益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并适当改革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办学基于国际、国内、地方等背景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了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结合模式,以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5个层次的训练,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或创业训练、研究训练及专业实训。
其中专业实训、实习已形成由如下4个方面组成的体系:
(1) 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实验室:学生学习发酵工程、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技术,每年约承担30名学生进场实训。
(2) 基于学院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蛋白组学等平台)的实训,每年每个平台平均承担8-10名学生进场实训。
(3) 校外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维护好2-3个野外实习签约基地的联系,建立长期性相对稳定并有所轮换的实习基地建设方式。
(4) 校外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实习基地: 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与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的联系,尤其是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与我院签订联合培养企业、检测机构、研究所等已经超过20家,尚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院与已经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既利于相关企业定期挑选适量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又利于企业人员来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等。 (三)建成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兼顾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因材施教,设立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分别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
对于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注重开拓国际视野、强化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厚基础,学研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在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增加双语(英汉)教学。实验课除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外,增设《创新实验》课程,以科研小课题的形式开设,从实验设计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创新实验项目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申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实验室与设备部设立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务处组织申报的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最后,学院建立毕业论文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与承担科研项目多的老师优先进行双向选择,科研任务重的老师获得较优秀的学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更早进入科研实验室,使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鼓励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内科研平台完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理论研究,毕业去向以从事技术研发或攻读研究生为主。
对于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够用,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学习中以应用知识为主,学以致用,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增加开设《创业训练》课程,以产品研发的形式开设,以老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或学生自主创新思路为基础,采用聚徒式教学模式,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各个环节均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果某项目产品研发顺利,且市场前景较好,则推荐该项目进入深圳大学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项目的产业化孵化。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主要到校外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研究,毕业后能够胜任技术应用类工作或自主创业。
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由于成绩中等偏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所以非实验班的学生多数只需完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四) 建立企业人员与校友的讲座机制
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发人员为新生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邀请在不同工作岗位的校友为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加强励志教育与“挫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了解社会现实,毕业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当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给学生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让毕业生都具有生命科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单门实验课程的改革上,而是要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角度,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应的富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兼顾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
自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本科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2项,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2项,获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130项;本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近五年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获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决赛各类奖项19项,占深圳大学在该类活动中获奖总数的70%。
已启动两年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邀请了多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取得良好效果,使学生对深圳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有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就获签就业协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得以改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明显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介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一定科学认知和阶段性成果,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实践教学效果明显,产学研办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毕业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创业实验班近期才开设,效果有待考察。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形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以利于他们毕业后即便不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也能够成为上手快、易转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希望本教学改革探索能为地方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 参 考 文 献 ]
[1] Burrage, M.(ed.) Martin Trow: 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M]. Baltimore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6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2008(5).
[3] 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6.
[4]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8(5):77-78.
[5] 许智宏.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7-12.
[6] 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7] 屠萍官,张荣庆,王喜忠.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4.
[8] 许崇任,郝福英.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125-128.
[9] 刘巍,刘方,卜文俊等.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1): 40-42.
[10] 孙智杰, 李勤, 邓玉林. 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2.
[11]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12] 周爱莲.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7-58.
[13] 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4-56.
[14] 李钧敏.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1-14.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