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对人才培养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承载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的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短板明显,事故频发也是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笔者在英国利兹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十余年的学习工作亲身经历,总结国外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并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现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建议,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为平安校园做好安全保障。
关键词: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先进经验
随着近年来国内高校对科学研究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于配套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也飞速增长。由于高校实验室具有人员情况复杂且易聚集,场所开放程度高,涉及设备多样,尤其医学类和工程类实验室含有多种超高温、易燃、易爆、腐蚀、辐射等危险物质和操作设备,若不进行妥善风险管控,这些隐患极易酿成事故。尤其是电线短路、设备老化、误操作等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偶发性高,预警时间短,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极易迅速扩大范围,造成无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仅2011年以来,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实验室均发生过此类事故;尤其是清华大学和笔者母校的北京交通大学的严重事故中还造成了人员死亡。一次次血的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将国外十余年工作学习中总结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经验进行分享,希望与大家一道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探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两类事故主要原因,尽力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一、英国利兹大学的成功经验
笔者在2004至2011年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长期在各工程系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这所二战后60余年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的世界名校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笔者总结为重制度、抓实操和八个“五”。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应急管理法案的国家之一。政府在1920年公布《紧急状态权利法1920》之后,根据面对应急实际情况的不断发展进行了多次修订,尤其是针对2001年美国911和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之后,密集出台了多项修订和细化法案,建立了多部门、多系统间横向联合和纵向“金(战略决策)—银(战术决策)—铜(操作执行)”三级处置机制。同时,利用“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体系,构建各级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实际操作性的安全管理系统。上述制度在利兹大学的具体落实情况,笔者以所在的工程系为例将其总结为八个“五”。
1.五级管理制度。建立利兹市政府—利兹大学—工程学院—各工程系—各实验室的五级管理体系。利兹大学组建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安全健康政策制定和发布,由主管安全的常务副校长负责督导具体实施工作,院系两级由院长和系主任分别担任本级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学校和各学院均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技術工人均需通过相应的安全考试持证上岗。各级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解决了无人管,不知道管什么,怎样管的问题。
2.五大区域管理。按照安全管理需要,将学校分为白(公共区域)、绿(校内人员普通准入区域)、蓝(受限区域,认证准入)、黄(危险区域,授权准入)和红(严重危险区域,持证准入)等五类区域。除白色区域属于一切人员均可自由进出的公共区域外,其它四类区域均通过门禁卡设置权限进行区分。其中,红色和部分黄色区域还需额外的钥匙或验证密码才能进入。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误入造成事故的可能性。
3.五类人员分级。“2.五大区域管理”中所说的五大区域,通过NFC门禁卡(学生证和工作证)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级授权实现。其中白区对所有人开放,不需要门禁;绿区对所有在校学生、教职工开放,刷卡进入;蓝区需通过所在区域部门管理系统认证方可进入,一般配发给系或学院内普通实验室进出的教职工和同学;黄色区域一般只授权给经过安全培训的课题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相关教授及工作人员。此类区域除系统认证外,还需得到院系主管负责人授权;红色高危区域只针对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开放,普通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等一般也不予批准。如特殊需要,除需经过严格培训和层层审批外,还将对进入红色区域时间和目的进行严格控制,一事一批。如果外部人员进入红、黄区域都必须和一名已授权人员绑定,同进同出,杜绝外部人员单独滞留在危险区域的可能性。
4.五类风险管控。实验室以主要安全隐患按火灾、爆炸、毒害(含腐蚀、辐射)、机电伤害和设备损坏等五大类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详细的管控手段和事故应急措施。每个实验室均针对本实验室的各项设备编制详尽的防护、操作规范应用和应急手册;实验室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手册中各项内容并可对使用者进行培训。使用者在使用设备前,需经过严格培训方能获得操作许可。
5.5×5风险矩阵评估。通过风险矩阵(riskmatrix)将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等级(轻微(1)、微弱(2)、一般(3)、严重(4)、非常严重(5))和发生概率(极少发生(1)、小概率(2)、有可能发生(3)、经常发生(4)、可能性极大(5))进行评估。二者乘积需小于等于6方可进行正常使用;若大于6,需停止相关工作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管控,降低危害或事故发生概率。评估由校内自我评定和校外安全专家评估组成,每年评定一次。
6.五步培训授权。如“4.五类风险管控”所说,对于贵重或有可能因误操作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仪器,使用者需经过培训(观看录像、操作手册和现场讲解相结合)、考试(现场笔试为主)、观摩其他人员操作(至少五次以上,达到完全熟悉全部流程要求)、陪同下操作(在有经验的老师同学指导下进行)和独立完成操作考核五个步骤后,经评定表现达标,方可授予独立操作权。设备负责老师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对其管理设备拥有一票否决权。如发现操作者有不合格或有可能导致事故情况发生,可随时要求其终止操作并勒令重新学习,严重者可禁止使用设备。 7.5S管理体系。笔者所在系、学院和课题组均设有5S小组,通过对5S包含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五部分制定可行性计划和措施,对人员进行规范教育,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系内也会组织安全人员对各实验室物品摆放和环境清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评分考核;情况严重者可上报主管单位,勒令停工整顿。
8.五大信息化手段。学校配备了全套的软硬件系统和相关人员用于保证日常安全管理的正常运行。软件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系统实现校内安全一网通。主要包括各级安全负责人名单、管辖范围和联系方式,各实验室安全手册和培训教材,危险品、危险设备的信息填报和管理系统,实验室设备和人员登记授权使用系统,重点区域的监控监测,巡查记录和事故通报等。
硬件包括三部分:(1)各级门禁管理;(2)重点区域加装传感器和摄像头进行监控监测预警;(3)对于贵重和危险设备、物品进行独立的安全防护和设备管理,如加设密码锁的防火、防辐射、防腐蚀的货柜等。
校外专家:外聘安全专家还会进行安全日常巡查和定期、不定期抽查,对人员进行安全考核,对实验室物品和设备情况进行检查,并通过奖惩机制督促各实验室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成功经验
笔者于2012至2017年期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简称南大)工作。南大对安全管理非常重视,设有由副校长领导的健康安全办公室(OHS),对全校安全进行统一管理。南大的安全管理思路可总结为外法内儒,即在继承英式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具体操作的灵活性,让人不觉得冰冷刻板,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化”管理。
南大在安全培训和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等诸多方面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较之笔者在利兹大学时有了多方面的长足进步。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仅举两例。
1.在线可视化分级培训考核系统。绝大部分基础安全教育的课程培训和考核发证均在南大校内网OHS模块中实现。每个学生和教职工通过校内网账号登陆安全教育课堂完成规定的培训课程。其中安全用电、消防基础知识、防滑倒、搬运重物和办公室职业病预防等五门是所有人必修课程;其它课程由不同学院、不同实验室根据自身所需进行设置。
在线培训人员登陆系统选择培训课程后,系统播放有声音讲解和文字注释的PPT和视频,培训人员可随时暂停播放或回放没有听清理解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培训人员对学习时间和场地的自主选择性。观看完课程后进行在线考试,达对80%以上题目即在线颁发合格证。证照到期有效期因科目不同由1至3年不等,到期前三个月系统会发邮件进行重新考核提醒。
系统会将师生必须参加的线上线下安全培训达标情况进行汇总(线下培训合格后,由管理人员将培训合格人员名单填报到培训系统),并纳入年度考核系统。强制性规定内容没有完成的师生将被责令限期完成,直至停止其教学和学习资格,至完成安全考核为止。课题组学生安全管理达标还与主管教授的年终绩效考核直接关联,以督促其对安全的重视。
2.危险品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南大以校内网为依托,將各实验室作为危险品管理的主战场,主管教授,实验室管理员和使用者齐抓共管,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杜绝管理漏洞,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系统。以下以微机电实验室为例。
(1)采购。由使用者在网上系统向实验室管理员提出购买申请,并说明理由;管理员和主管教授确认需要购买后,由管理员通过校内采购系统进行采购。采购系统涵盖了绝大多数实验室所需的日常耗材和实验所需试剂;若系统内没有此类物品,可通过系统进行手动添加信息。申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供应商名称、联系方式、特殊物质经营许可资质、购买物品MSDS文件、运输和储存信息、使用实验室、使用目的、直接使用人及其联系方式、主管教师、是否需和新加坡民防部队(SCDF,负责新加坡国内灾难和紧急救援)或国家环境局(NEA,负责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治理)进行报备等多项内容。以上内容经学院、系两级审核备案后方可购买。若系统内已有的资料可免去以上填报环节,大大节约购买和审批时间。
(2)储存。货物运输到学校实验室后,管理人员按MSDS文件中描述的存储方式和物质理化特性进行分类存储,如硫酸存储在常温酸类货柜,光刻胶则储存在低温冷柜中。之后的转运分装均由经过培训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处理。
(3)使用。使用者在使用前还需在实验室管理员的指导下在线填写工作流程(描述工作具体步骤)、安全防护流程(整个流程中各环节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和风险评估(结合潜在危害、防护措施和风险矩阵(需小于6))三个表单。表单经实验室和主管教授在线审核并录入管理系统备案后方可批准使用。
使用时分装的小剂量瓶罐上都贴有物品名称、编号、GHS标识,潜在危害描述、防护措施、到期时间、使用者姓名、电话、所属单位等信息。使用者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部分危险操作需至少两人在场,防止单人发生意外时得不到有效的第一时间急救处理。
(4)防护。实验室重要位置均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确保重要区域监控监测无死角。各实验室针对各类储存和使用物质的理化特性配备了相应的灭火和隔离设备;除必备的个人防护设备(PPE)外,实验室内还配备了喷洒淋浴、眼部清洗器、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设备。
(5)回收。使用过的有害固体、废液、废气按照其特性进行分类回收,并请经过NEA授权的专业资源回收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物质种类、数量、处理单位、处理时间等信息均在系统中进行填报备案并可进行历史查询。
三、加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校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强化制度建设、发展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著述颇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结合现在从事的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工作,笔者提出几点建设思路:
1.安消融合的网格化。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传统安监和消防业务之前相对独立的业务得到整合。高校应对标企业网格化思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做好顶层设计,依托校园网,建设从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监控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救援为一体的实时、动态化、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并与所在地区应急和消防主管单位建立应急数据共享平台,做好政校安全管理联动。 2.物联网技术的人、物管理。
(1)利用射频电子标签(RFID)技术对实验室管理进行升级。通过RFID门禁系统自动获取人员出入情况;将重要监管物资、设备的重要信息录入电子标签后,通过手持读写器即可同时读取多个物品信息状态并上传至系统,相比传统台账式管理,大大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2)监控监测联动报警。通过在GIS平台上的设备打点将同一区域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进行关联。若传感器或视频通过分析算法(如烟火、越界入侵等)任一方式出现报警信号,即可在系统上点击查看传感器读数和现场视频画面,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如确认为事故,可通过系统将报警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相关责任人。
3.丰富多样的宣教培训。相比于传统课堂教育,利用轻松幽默的动漫和短视频在QQ和微信群进行如火灾、安全用电等基础安全教育的效果会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专业实验室培训除可借鉴新加坡网上在线考试答题模式外,还可通过互动三维动画模拟进行各专业操作流程培训;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引入VR和AR培训。
4.全民参与的安全管理。按照应急管理部“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思路,建立在校内网专栏或微信小程序,通过如“安全隐患随手拍”的方式,将校园内,尤其是重点实验室的不安全人员行为和不安全场景进行上传,并对上传者给予奖励,实现全校师生共创安全环境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和精英的重要基地,高校,尤其是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必须明确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习总书记的安全红线意识,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利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由被动事故救援转向端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积极管理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高校特点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道路,为平安校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国务院应急办赴英培训考察团.英国应急管理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07,(07):54-58.
阳富强,宋雨泽,蔡逸伦.“5S”法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者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07):313-317.
薛宇飛.网格化在校园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消防界,2018,(02):93-94.
作者简介:
夏昕(1981—),男,博士,曾在英国和新加坡顶级大学实验室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任深圳市安亿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从事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相关硬件设备研发工作。
关键词: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先进经验
随着近年来国内高校对科学研究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于配套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也飞速增长。由于高校实验室具有人员情况复杂且易聚集,场所开放程度高,涉及设备多样,尤其医学类和工程类实验室含有多种超高温、易燃、易爆、腐蚀、辐射等危险物质和操作设备,若不进行妥善风险管控,这些隐患极易酿成事故。尤其是电线短路、设备老化、误操作等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偶发性高,预警时间短,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极易迅速扩大范围,造成无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仅2011年以来,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实验室均发生过此类事故;尤其是清华大学和笔者母校的北京交通大学的严重事故中还造成了人员死亡。一次次血的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将国外十余年工作学习中总结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经验进行分享,希望与大家一道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探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两类事故主要原因,尽力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一、英国利兹大学的成功经验
笔者在2004至2011年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长期在各工程系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这所二战后60余年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的世界名校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笔者总结为重制度、抓实操和八个“五”。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应急管理法案的国家之一。政府在1920年公布《紧急状态权利法1920》之后,根据面对应急实际情况的不断发展进行了多次修订,尤其是针对2001年美国911和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之后,密集出台了多项修订和细化法案,建立了多部门、多系统间横向联合和纵向“金(战略决策)—银(战术决策)—铜(操作执行)”三级处置机制。同时,利用“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体系,构建各级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实际操作性的安全管理系统。上述制度在利兹大学的具体落实情况,笔者以所在的工程系为例将其总结为八个“五”。
1.五级管理制度。建立利兹市政府—利兹大学—工程学院—各工程系—各实验室的五级管理体系。利兹大学组建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安全健康政策制定和发布,由主管安全的常务副校长负责督导具体实施工作,院系两级由院长和系主任分别担任本级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学校和各学院均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技術工人均需通过相应的安全考试持证上岗。各级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解决了无人管,不知道管什么,怎样管的问题。
2.五大区域管理。按照安全管理需要,将学校分为白(公共区域)、绿(校内人员普通准入区域)、蓝(受限区域,认证准入)、黄(危险区域,授权准入)和红(严重危险区域,持证准入)等五类区域。除白色区域属于一切人员均可自由进出的公共区域外,其它四类区域均通过门禁卡设置权限进行区分。其中,红色和部分黄色区域还需额外的钥匙或验证密码才能进入。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误入造成事故的可能性。
3.五类人员分级。“2.五大区域管理”中所说的五大区域,通过NFC门禁卡(学生证和工作证)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级授权实现。其中白区对所有人开放,不需要门禁;绿区对所有在校学生、教职工开放,刷卡进入;蓝区需通过所在区域部门管理系统认证方可进入,一般配发给系或学院内普通实验室进出的教职工和同学;黄色区域一般只授权给经过安全培训的课题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相关教授及工作人员。此类区域除系统认证外,还需得到院系主管负责人授权;红色高危区域只针对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开放,普通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等一般也不予批准。如特殊需要,除需经过严格培训和层层审批外,还将对进入红色区域时间和目的进行严格控制,一事一批。如果外部人员进入红、黄区域都必须和一名已授权人员绑定,同进同出,杜绝外部人员单独滞留在危险区域的可能性。
4.五类风险管控。实验室以主要安全隐患按火灾、爆炸、毒害(含腐蚀、辐射)、机电伤害和设备损坏等五大类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详细的管控手段和事故应急措施。每个实验室均针对本实验室的各项设备编制详尽的防护、操作规范应用和应急手册;实验室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手册中各项内容并可对使用者进行培训。使用者在使用设备前,需经过严格培训方能获得操作许可。
5.5×5风险矩阵评估。通过风险矩阵(riskmatrix)将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等级(轻微(1)、微弱(2)、一般(3)、严重(4)、非常严重(5))和发生概率(极少发生(1)、小概率(2)、有可能发生(3)、经常发生(4)、可能性极大(5))进行评估。二者乘积需小于等于6方可进行正常使用;若大于6,需停止相关工作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管控,降低危害或事故发生概率。评估由校内自我评定和校外安全专家评估组成,每年评定一次。
6.五步培训授权。如“4.五类风险管控”所说,对于贵重或有可能因误操作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仪器,使用者需经过培训(观看录像、操作手册和现场讲解相结合)、考试(现场笔试为主)、观摩其他人员操作(至少五次以上,达到完全熟悉全部流程要求)、陪同下操作(在有经验的老师同学指导下进行)和独立完成操作考核五个步骤后,经评定表现达标,方可授予独立操作权。设备负责老师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对其管理设备拥有一票否决权。如发现操作者有不合格或有可能导致事故情况发生,可随时要求其终止操作并勒令重新学习,严重者可禁止使用设备。 7.5S管理体系。笔者所在系、学院和课题组均设有5S小组,通过对5S包含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五部分制定可行性计划和措施,对人员进行规范教育,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系内也会组织安全人员对各实验室物品摆放和环境清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评分考核;情况严重者可上报主管单位,勒令停工整顿。
8.五大信息化手段。学校配备了全套的软硬件系统和相关人员用于保证日常安全管理的正常运行。软件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系统实现校内安全一网通。主要包括各级安全负责人名单、管辖范围和联系方式,各实验室安全手册和培训教材,危险品、危险设备的信息填报和管理系统,实验室设备和人员登记授权使用系统,重点区域的监控监测,巡查记录和事故通报等。
硬件包括三部分:(1)各级门禁管理;(2)重点区域加装传感器和摄像头进行监控监测预警;(3)对于贵重和危险设备、物品进行独立的安全防护和设备管理,如加设密码锁的防火、防辐射、防腐蚀的货柜等。
校外专家:外聘安全专家还会进行安全日常巡查和定期、不定期抽查,对人员进行安全考核,对实验室物品和设备情况进行检查,并通过奖惩机制督促各实验室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成功经验
笔者于2012至2017年期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简称南大)工作。南大对安全管理非常重视,设有由副校长领导的健康安全办公室(OHS),对全校安全进行统一管理。南大的安全管理思路可总结为外法内儒,即在继承英式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具体操作的灵活性,让人不觉得冰冷刻板,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化”管理。
南大在安全培训和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等诸多方面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较之笔者在利兹大学时有了多方面的长足进步。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仅举两例。
1.在线可视化分级培训考核系统。绝大部分基础安全教育的课程培训和考核发证均在南大校内网OHS模块中实现。每个学生和教职工通过校内网账号登陆安全教育课堂完成规定的培训课程。其中安全用电、消防基础知识、防滑倒、搬运重物和办公室职业病预防等五门是所有人必修课程;其它课程由不同学院、不同实验室根据自身所需进行设置。
在线培训人员登陆系统选择培训课程后,系统播放有声音讲解和文字注释的PPT和视频,培训人员可随时暂停播放或回放没有听清理解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培训人员对学习时间和场地的自主选择性。观看完课程后进行在线考试,达对80%以上题目即在线颁发合格证。证照到期有效期因科目不同由1至3年不等,到期前三个月系统会发邮件进行重新考核提醒。
系统会将师生必须参加的线上线下安全培训达标情况进行汇总(线下培训合格后,由管理人员将培训合格人员名单填报到培训系统),并纳入年度考核系统。强制性规定内容没有完成的师生将被责令限期完成,直至停止其教学和学习资格,至完成安全考核为止。课题组学生安全管理达标还与主管教授的年终绩效考核直接关联,以督促其对安全的重视。
2.危险品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南大以校内网为依托,將各实验室作为危险品管理的主战场,主管教授,实验室管理员和使用者齐抓共管,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杜绝管理漏洞,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系统。以下以微机电实验室为例。
(1)采购。由使用者在网上系统向实验室管理员提出购买申请,并说明理由;管理员和主管教授确认需要购买后,由管理员通过校内采购系统进行采购。采购系统涵盖了绝大多数实验室所需的日常耗材和实验所需试剂;若系统内没有此类物品,可通过系统进行手动添加信息。申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供应商名称、联系方式、特殊物质经营许可资质、购买物品MSDS文件、运输和储存信息、使用实验室、使用目的、直接使用人及其联系方式、主管教师、是否需和新加坡民防部队(SCDF,负责新加坡国内灾难和紧急救援)或国家环境局(NEA,负责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治理)进行报备等多项内容。以上内容经学院、系两级审核备案后方可购买。若系统内已有的资料可免去以上填报环节,大大节约购买和审批时间。
(2)储存。货物运输到学校实验室后,管理人员按MSDS文件中描述的存储方式和物质理化特性进行分类存储,如硫酸存储在常温酸类货柜,光刻胶则储存在低温冷柜中。之后的转运分装均由经过培训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处理。
(3)使用。使用者在使用前还需在实验室管理员的指导下在线填写工作流程(描述工作具体步骤)、安全防护流程(整个流程中各环节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和风险评估(结合潜在危害、防护措施和风险矩阵(需小于6))三个表单。表单经实验室和主管教授在线审核并录入管理系统备案后方可批准使用。
使用时分装的小剂量瓶罐上都贴有物品名称、编号、GHS标识,潜在危害描述、防护措施、到期时间、使用者姓名、电话、所属单位等信息。使用者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部分危险操作需至少两人在场,防止单人发生意外时得不到有效的第一时间急救处理。
(4)防护。实验室重要位置均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确保重要区域监控监测无死角。各实验室针对各类储存和使用物质的理化特性配备了相应的灭火和隔离设备;除必备的个人防护设备(PPE)外,实验室内还配备了喷洒淋浴、眼部清洗器、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设备。
(5)回收。使用过的有害固体、废液、废气按照其特性进行分类回收,并请经过NEA授权的专业资源回收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物质种类、数量、处理单位、处理时间等信息均在系统中进行填报备案并可进行历史查询。
三、加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校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强化制度建设、发展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著述颇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结合现在从事的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工作,笔者提出几点建设思路:
1.安消融合的网格化。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传统安监和消防业务之前相对独立的业务得到整合。高校应对标企业网格化思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做好顶层设计,依托校园网,建设从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监控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救援为一体的实时、动态化、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并与所在地区应急和消防主管单位建立应急数据共享平台,做好政校安全管理联动。 2.物联网技术的人、物管理。
(1)利用射频电子标签(RFID)技术对实验室管理进行升级。通过RFID门禁系统自动获取人员出入情况;将重要监管物资、设备的重要信息录入电子标签后,通过手持读写器即可同时读取多个物品信息状态并上传至系统,相比传统台账式管理,大大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2)监控监测联动报警。通过在GIS平台上的设备打点将同一区域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进行关联。若传感器或视频通过分析算法(如烟火、越界入侵等)任一方式出现报警信号,即可在系统上点击查看传感器读数和现场视频画面,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如确认为事故,可通过系统将报警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相关责任人。
3.丰富多样的宣教培训。相比于传统课堂教育,利用轻松幽默的动漫和短视频在QQ和微信群进行如火灾、安全用电等基础安全教育的效果会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专业实验室培训除可借鉴新加坡网上在线考试答题模式外,还可通过互动三维动画模拟进行各专业操作流程培训;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引入VR和AR培训。
4.全民参与的安全管理。按照应急管理部“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思路,建立在校内网专栏或微信小程序,通过如“安全隐患随手拍”的方式,将校园内,尤其是重点实验室的不安全人员行为和不安全场景进行上传,并对上传者给予奖励,实现全校师生共创安全环境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和精英的重要基地,高校,尤其是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必须明确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习总书记的安全红线意识,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利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由被动事故救援转向端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积极管理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高校特点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道路,为平安校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国务院应急办赴英培训考察团.英国应急管理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07,(07):54-58.
阳富强,宋雨泽,蔡逸伦.“5S”法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者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07):313-317.
薛宇飛.网格化在校园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消防界,2018,(02):93-94.
作者简介:
夏昕(1981—),男,博士,曾在英国和新加坡顶级大学实验室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任深圳市安亿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从事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相关硬件设备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