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把乾隆比喻成一家公司的总裁,那纪晓岚与和珅就是总裁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将乾隆放到一家企业总裁的位置,你会发现,在选择如何用和珅、纪晓岚这两种不同类型员工的问题上,关键要看他们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给企业带来的结果。
比如和珅的才华在于开源。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当朝廷在为漕运的银子如何筹措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和珅采用官员征税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于情于法都存在问题,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解决了漕运所需的银子,使得南粮北运的问题得以解决。而在乾隆看来,纪晓岚确实清廉,也可以恪守制度底线,但唯一让乾隆“总裁”感到不满的是,一旦发生类似漕运治理需要银两这样的问题时,从纪晓岚那得到的答案总是不知所云。
或许这个时候乾隆“总裁”才意识到,光有忠贞不二的心态,光有道德制度的信以为真,但没有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关键时刻也是于事无补的。这才是乾隆总是在关键时刻放和珅一马,甚至明知和珅问题多多,最后也没有处治的原因(到了乾隆儿子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才被抄家斩首)。
和珅代表了那些有能力创造业绩,但在行为、制度、道德等问题上存在瑕疵的员工;纪晓岚代表了那些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勤奋却在业绩层面空乏建树的员工。现实中,很少有员工能像他们所代表的那样极端,大部分员工是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
不能创造业绩,意味着企业不可能生存,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在创业期的企业,这是决定生死底线的事。既然如此,难道总裁都应该像乾隆那样,在纪晓岚与和珅这类员工中间“和稀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此,讨论人性不是管理的出发点。
企业中的员工可以分为“有意愿、有能力”、“有意愿、没能力”、“没意愿、有能力”、“没意愿、没能力”这4种。
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的员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纪晓岚与和珅的完美结合体”。这类员工可遇不可求,既能创造业绩又能遵守规则,每一家企业都非常希望在面试的那关就可以招聘到这类好员工;对于“没意愿、没能力”的这类员工,大多数企业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淘汰;而员工中的大多数,则是“有意愿、没能力”(确切地说是欠缺能力)和“没意愿、有能力”(确切地说是意愿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两类员工。
我们可以将“有意愿、没能力”的这类员工称之为“纪晓岚式员工”;将“没意愿、有能力”的这类员工称之为“和珅式员工”。这两者构成了企业员工总数的80%,而如何让这80%的员工向“有意愿、有能力”的少数好员工转化,才是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解决“既要业绩、又要机制”的真相。
针对那些“有意愿、没能力”的“纪晓岚式员工”,要让他们的满肚子才华、热情、正义感聚焦到客户的问题上,聚焦到实际的业务上,聚焦到企业的业绩上,而不是变为企业内“清谈的学者”或者“才华横溢的教练”。这两种角色对于企业的业绩会有破坏作用。
针对那些“没意愿、有能力”的“和珅式员工”,要让他们的能力用在持续解决问题而不是昙花一现;用在设计机制与模式提升业绩而不是每次都用能人,用在对企业愿景、战略、核心价值观以及战略目标的实践和行动上,而不是成为“单枪匹马的业绩高手”或者“目空一切,视规则如粪土,需要区别对待的特殊员工”。这两种角色带给企业和员工的都是“双输”。
其实,把纪晓岚与和珅两个角色所代表的员工做一个中和,那么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务实!中国有多少企业死在这两个字上,有多少创业者的理想因为没有做到这两个字而提前夭折。
(摘自凤凰出版社《好员工为什么离开你》 作者:沈小滨 等)
比如和珅的才华在于开源。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当朝廷在为漕运的银子如何筹措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和珅采用官员征税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于情于法都存在问题,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解决了漕运所需的银子,使得南粮北运的问题得以解决。而在乾隆看来,纪晓岚确实清廉,也可以恪守制度底线,但唯一让乾隆“总裁”感到不满的是,一旦发生类似漕运治理需要银两这样的问题时,从纪晓岚那得到的答案总是不知所云。
或许这个时候乾隆“总裁”才意识到,光有忠贞不二的心态,光有道德制度的信以为真,但没有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关键时刻也是于事无补的。这才是乾隆总是在关键时刻放和珅一马,甚至明知和珅问题多多,最后也没有处治的原因(到了乾隆儿子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才被抄家斩首)。
和珅代表了那些有能力创造业绩,但在行为、制度、道德等问题上存在瑕疵的员工;纪晓岚代表了那些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勤奋却在业绩层面空乏建树的员工。现实中,很少有员工能像他们所代表的那样极端,大部分员工是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
不能创造业绩,意味着企业不可能生存,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在创业期的企业,这是决定生死底线的事。既然如此,难道总裁都应该像乾隆那样,在纪晓岚与和珅这类员工中间“和稀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此,讨论人性不是管理的出发点。
企业中的员工可以分为“有意愿、有能力”、“有意愿、没能力”、“没意愿、有能力”、“没意愿、没能力”这4种。
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的员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纪晓岚与和珅的完美结合体”。这类员工可遇不可求,既能创造业绩又能遵守规则,每一家企业都非常希望在面试的那关就可以招聘到这类好员工;对于“没意愿、没能力”的这类员工,大多数企业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淘汰;而员工中的大多数,则是“有意愿、没能力”(确切地说是欠缺能力)和“没意愿、有能力”(确切地说是意愿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两类员工。
我们可以将“有意愿、没能力”的这类员工称之为“纪晓岚式员工”;将“没意愿、有能力”的这类员工称之为“和珅式员工”。这两者构成了企业员工总数的80%,而如何让这80%的员工向“有意愿、有能力”的少数好员工转化,才是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解决“既要业绩、又要机制”的真相。
针对那些“有意愿、没能力”的“纪晓岚式员工”,要让他们的满肚子才华、热情、正义感聚焦到客户的问题上,聚焦到实际的业务上,聚焦到企业的业绩上,而不是变为企业内“清谈的学者”或者“才华横溢的教练”。这两种角色对于企业的业绩会有破坏作用。
针对那些“没意愿、有能力”的“和珅式员工”,要让他们的能力用在持续解决问题而不是昙花一现;用在设计机制与模式提升业绩而不是每次都用能人,用在对企业愿景、战略、核心价值观以及战略目标的实践和行动上,而不是成为“单枪匹马的业绩高手”或者“目空一切,视规则如粪土,需要区别对待的特殊员工”。这两种角色带给企业和员工的都是“双输”。
其实,把纪晓岚与和珅两个角色所代表的员工做一个中和,那么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务实!中国有多少企业死在这两个字上,有多少创业者的理想因为没有做到这两个字而提前夭折。
(摘自凤凰出版社《好员工为什么离开你》 作者:沈小滨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