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底,郭少泉开始执掌命运多舛的青岛银行,他将以何种战术布局战略实施,青岛银行未来在何方?这些为各方关注。
软肋
青岛银行交给郭少泉的问题可谓“错综复杂”、“根深蒂固”。
青岛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是注册于青岛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8年4月28日由青岛市商业银行更名为青岛银行。其下辖43家分支机构,主要股东为海尔集团、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洛希尔金融集团控股公司等。
对于青岛银行的诞生,外界曾经有声音认为,这是一种“投机”行为,是当地政府与海尔集团的应景之作而已,成立的初衷不是真正发展银行产业,而是为了“自家用钱方便”。
持此说法的人,其依据是青岛银行在2001年面临破产边缘时,海尔集团出资5亿元入股相救之后,曾经至少5年的时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截至2008年底,海尔集团通过青岛海尔投资公司、海尔空调电子公司总计持有青岛银行总股本的24.59%,总持股数为4.88亿股。
作为相对控股股东,海尔集团在青岛银行董事会、监事会中有绝对话语权。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曾表示过对青岛银行高层经营业绩的不满,她认为青岛银行发展速度缓慢,缺乏全国视野,错过了一些发展机遇。
据青岛银行内部人透露,青岛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曾经太多,内部计算机系统的落后、缺少创新的管理机制和文化等,一直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确实如此。在山东省银行系统排名相对靠后,青岛市税收、财政等重大项目也不在青岛银行,政府绝大多数业务也不在青岛银行。其营业网点的数量远低于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同类城市商业银行,也低于济南、烟台等省内城市商业银行,难以满足、服务青岛经济发展与自身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
洼地谋略
2010年5月18日,青岛银行的公司网站上公布了郭少泉的《致股东的一封信》,并透出他对青岛银行的未来愿景:在深耕青岛、夯实基础的同时,继续在省内外增设分支机构,扩大网络覆盖面,致力于将青岛银行打造成青岛最好的银行,进而步入山东乃至全国最好银行之列。
郭少泉认为,未来的青岛银行将以特色银行、品牌银行为目标,以差异化服务为手段,不断推进改革创新,逐步把青岛银行打造成让股东满意、让员工自豪、让社会尊重的公众银行。
这一战略的制定,似乎让外界感受到了青岛银行美好的未来。而对于这一战略的实施,郭少泉又将部署何种战术、撒出怎样的“杀手锏”?
提供各方面的优厚条件要有相应的回报,郭少泉当然有所求:凭借青岛银行作为青岛唯一一个法人金融机构的身份,在人才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形成资金的洼地和人才的洼地,使资金能流向这里,通过打造青岛“人才洼地”和“区域金融中心”,进而提升青岛银行的整体经营业绩,搭建起青岛银行良好的品牌。
此战略的提出,基于郭少泉多年的金融工作经验,尤其是其9年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工作的经验,赋予了他“站得高、看得远”的眼光。再加上对金融业的独到看法,在接手青岛银行后,郭少泉显得底气十足。
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前,郭少泉拿青岛和天津这两个工作过的地方做了基金上的比较,分析了青岛金融机构及基金数量少、规模也小的情况。他说:“金融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法人金融机构的聚集和释放,还应该是资金洼地,青岛应加强此方向的发展。”
他同时认为,青岛的专业金融人才和高端金融人才一直非常紧缺,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人才非常重要。对此,他提出创造一个宜居、宜商、创业的良好环境,营造人才洼地,以增加青岛对最重要的金融资源——专业金融人才的竞争力。
而更让人对郭少泉充满信心的一句话是:金融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金融的东西一定要想得到,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核心问题
同样出身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通过董事会改制、政府注资、民企入股、引进战略合作者等手笔,促进了流程的改进,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了服务与整体运营水平。尤其是宁波银行,之后针对宁波地区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准确定位,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业务,主打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牌,突出的盈利能力和优良的资产质量,也使宁波银行在同业中脱颖而出,在扶持地方经济的同时迈开大步向前走。
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否能够给青岛银行以借鉴?郭少泉又会用什么手笔弥补青岛银行在管理、体制上的差距,进而平衡银行、股东及员工等方面的利益,董事会又能否赋予他更多话语权?
从郭少泉上任后半年的种种动作来看,青岛银行正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
坊间传闻,郭少泉上任的主要推手为青岛银行的最大股东海尔集团,据称,郭少泉的市场拓展能力和管理水平,被青岛银行大股东海尔集团所看好。他是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看好的人选,也是张瑞敏向青岛市政府大力举荐的人选,其间还征得了招商银行高层的同意。
看来,郭少泉是得到了青岛市政府及青岛银行各股东的认可才重回青岛的,他们自然会对郭的治理策略全力支持。“人才招揽”、“网点优化升级”、“异地业务”等反映着银行文化、服务、管理上的变革的一项项措施,如“异地业务”,是不是郭少泉为银行的跨区域运营而埋下的伏笔,从而制定郭氏战术路线?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环境,又是否能让郭少泉带领青岛银行快马加鞭?
在笔者看来,宁波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针对宁波地区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的准确定位,通过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业务,成功打出服务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牌。而作为“品牌之都”的青岛大企业云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落后于苏浙地区,在此环境下,作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青岛银行,在错失良机后如何巧借东风?如何获得本土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认可?这是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从青岛的港口优势、现代物流优势中,郭少泉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决之道——把国际上的大银行在金融服务上的经验先COPY过来,青岛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紧贴青岛的产业特点,向青岛企业的上下游进行辐射,链式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准确定位并做出青岛银行自己的鲜明特色。
或许,战略的实施,其效果不会马上显现。社会各方对青岛银行充满期待的同时,郭少泉也在用充满特色、智慧、经验的手笔,带领团队重新描绘青岛银行的蓝图,从而探寻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而笔者认为,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银行业找到准确定位并实现青岛银行品牌内涵和价值,如何在山东本土推出特色服务获得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继而再向外地迈出业务和渠道扩张步伐,如何实现资本金扩充,如何强练管理内功夯实差异化经营,这才是青岛银行近几年不得不重点考虑和解决的战略问题。
软肋
青岛银行交给郭少泉的问题可谓“错综复杂”、“根深蒂固”。
青岛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是注册于青岛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8年4月28日由青岛市商业银行更名为青岛银行。其下辖43家分支机构,主要股东为海尔集团、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洛希尔金融集团控股公司等。
对于青岛银行的诞生,外界曾经有声音认为,这是一种“投机”行为,是当地政府与海尔集团的应景之作而已,成立的初衷不是真正发展银行产业,而是为了“自家用钱方便”。
持此说法的人,其依据是青岛银行在2001年面临破产边缘时,海尔集团出资5亿元入股相救之后,曾经至少5年的时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截至2008年底,海尔集团通过青岛海尔投资公司、海尔空调电子公司总计持有青岛银行总股本的24.59%,总持股数为4.88亿股。
作为相对控股股东,海尔集团在青岛银行董事会、监事会中有绝对话语权。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曾表示过对青岛银行高层经营业绩的不满,她认为青岛银行发展速度缓慢,缺乏全国视野,错过了一些发展机遇。
据青岛银行内部人透露,青岛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曾经太多,内部计算机系统的落后、缺少创新的管理机制和文化等,一直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确实如此。在山东省银行系统排名相对靠后,青岛市税收、财政等重大项目也不在青岛银行,政府绝大多数业务也不在青岛银行。其营业网点的数量远低于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同类城市商业银行,也低于济南、烟台等省内城市商业银行,难以满足、服务青岛经济发展与自身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
洼地谋略
2010年5月18日,青岛银行的公司网站上公布了郭少泉的《致股东的一封信》,并透出他对青岛银行的未来愿景:在深耕青岛、夯实基础的同时,继续在省内外增设分支机构,扩大网络覆盖面,致力于将青岛银行打造成青岛最好的银行,进而步入山东乃至全国最好银行之列。
郭少泉认为,未来的青岛银行将以特色银行、品牌银行为目标,以差异化服务为手段,不断推进改革创新,逐步把青岛银行打造成让股东满意、让员工自豪、让社会尊重的公众银行。
这一战略的制定,似乎让外界感受到了青岛银行美好的未来。而对于这一战略的实施,郭少泉又将部署何种战术、撒出怎样的“杀手锏”?
提供各方面的优厚条件要有相应的回报,郭少泉当然有所求:凭借青岛银行作为青岛唯一一个法人金融机构的身份,在人才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形成资金的洼地和人才的洼地,使资金能流向这里,通过打造青岛“人才洼地”和“区域金融中心”,进而提升青岛银行的整体经营业绩,搭建起青岛银行良好的品牌。
此战略的提出,基于郭少泉多年的金融工作经验,尤其是其9年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工作的经验,赋予了他“站得高、看得远”的眼光。再加上对金融业的独到看法,在接手青岛银行后,郭少泉显得底气十足。
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前,郭少泉拿青岛和天津这两个工作过的地方做了基金上的比较,分析了青岛金融机构及基金数量少、规模也小的情况。他说:“金融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法人金融机构的聚集和释放,还应该是资金洼地,青岛应加强此方向的发展。”
他同时认为,青岛的专业金融人才和高端金融人才一直非常紧缺,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人才非常重要。对此,他提出创造一个宜居、宜商、创业的良好环境,营造人才洼地,以增加青岛对最重要的金融资源——专业金融人才的竞争力。
而更让人对郭少泉充满信心的一句话是:金融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金融的东西一定要想得到,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核心问题
同样出身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通过董事会改制、政府注资、民企入股、引进战略合作者等手笔,促进了流程的改进,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了服务与整体运营水平。尤其是宁波银行,之后针对宁波地区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准确定位,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业务,主打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牌,突出的盈利能力和优良的资产质量,也使宁波银行在同业中脱颖而出,在扶持地方经济的同时迈开大步向前走。
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否能够给青岛银行以借鉴?郭少泉又会用什么手笔弥补青岛银行在管理、体制上的差距,进而平衡银行、股东及员工等方面的利益,董事会又能否赋予他更多话语权?
从郭少泉上任后半年的种种动作来看,青岛银行正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
坊间传闻,郭少泉上任的主要推手为青岛银行的最大股东海尔集团,据称,郭少泉的市场拓展能力和管理水平,被青岛银行大股东海尔集团所看好。他是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看好的人选,也是张瑞敏向青岛市政府大力举荐的人选,其间还征得了招商银行高层的同意。
看来,郭少泉是得到了青岛市政府及青岛银行各股东的认可才重回青岛的,他们自然会对郭的治理策略全力支持。“人才招揽”、“网点优化升级”、“异地业务”等反映着银行文化、服务、管理上的变革的一项项措施,如“异地业务”,是不是郭少泉为银行的跨区域运营而埋下的伏笔,从而制定郭氏战术路线?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环境,又是否能让郭少泉带领青岛银行快马加鞭?
在笔者看来,宁波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针对宁波地区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的准确定位,通过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业务,成功打出服务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牌。而作为“品牌之都”的青岛大企业云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落后于苏浙地区,在此环境下,作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青岛银行,在错失良机后如何巧借东风?如何获得本土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认可?这是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从青岛的港口优势、现代物流优势中,郭少泉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决之道——把国际上的大银行在金融服务上的经验先COPY过来,青岛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紧贴青岛的产业特点,向青岛企业的上下游进行辐射,链式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准确定位并做出青岛银行自己的鲜明特色。
或许,战略的实施,其效果不会马上显现。社会各方对青岛银行充满期待的同时,郭少泉也在用充满特色、智慧、经验的手笔,带领团队重新描绘青岛银行的蓝图,从而探寻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而笔者认为,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银行业找到准确定位并实现青岛银行品牌内涵和价值,如何在山东本土推出特色服务获得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继而再向外地迈出业务和渠道扩张步伐,如何实现资本金扩充,如何强练管理内功夯实差异化经营,这才是青岛银行近几年不得不重点考虑和解决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