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模式的深入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_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从博物馆开始发展其社会公共教育职能之初,青少年学生就是博物馆最关注的群体,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促进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博物馆也是青少年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最直观、立体的教科书。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在馆校合作开发课程中的深入探索,凭借其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完善了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馆校合作;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82-02
  “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而言,馆校合作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面对真实对象的学习机会,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为开展校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完成”,并启动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中小学校外实践活动”项目,支持教育部门与资源单位联合开发“学生实践学习任务单”“学生教育计划书”等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资源,用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实践学习。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对拓宽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无疑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而校外场馆也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教育窗口的社会责任。
  然而,一直以来,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有限,影响了博物馆学习的成效。学校教师在发掘博物馆学习资源时,缺少专业知识和时间来准备学习材料,常常把博物馆的参观活动视为学校学习的调节,以致博物馆参观对学生的帮助并不直接。博物馆则很少吸收学校教师参与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致教学活动缺少对学生以往学习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学习之后的反馈和评估,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为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在“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是一套是专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的,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行梳理总结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4大主题,共计32组教学内容,分为8册学生用书和4册教学指导用书。课程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体验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载体,这套课程在博物馆教育如何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价值,如何不再只是单纯地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及如何将教学活动从“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确立“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博物馆教学活动中,博物馆多是以自身的藏品为基础,规划设计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参加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师生没有参与课程规划,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使用。由于缺乏对学校教学的深入了解以及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参与,博物馆单方面设计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也较为薄弱。为了更好地将博物馆教学与学校教育融合,本套课程改变了由博物馆主导的方式,由双方合作进行开发,对各自的优势进行了整合,使博物馆能够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展览资源以及优秀的专家团队服务于教学,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研究教学形式并进行双师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双方教师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本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文物,掌握博物馆学习的方法,认识到博物馆是进行终身教育的校外教育机构。
  “双师授课”即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博物馆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授课引导并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学校教师完成体验教室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交流分享为主。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纸春秋》为例,本课介绍文房四宝中笔和纸的起源与发展。教材首先以跨页的形式出示展厅导览图和展品朝代尺,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本课要观察欣赏的展品在展厅中的位置及其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然后,博物馆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文房四宝,并提出问题:“毛笔是怎样发明的呢?纸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以此激发学生进入展厅寻找答案的兴趣,指引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探究学习环节,博物馆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涡纹四系彩陶罐、战国楚笔、旱滩坡纸、施胶纸等文物,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认知与感悟。参观结束后,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在体验教室授课,在实践体验、拓展思考和探究收获等环节,通过“哪一种纸最适合用毛笔书写?”“你还知道哪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纸?”等实践和探究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文物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吸收参观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而梳理规则。以上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在这种新的模式下,由于学校教师全面参与到博物馆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实地授课中,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学生面对的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而是博物馆中真实的藏品,同时,他们在博物馆的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参观实物,而是在了解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博物馆教师的引导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学科的交叉统筹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遵照这一原则,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有意打破学科壁垒,有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同一题材的课程内容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跨越了美术、语文、科学等多个学科,例如:结合小学开设的书法课,博物馆课程的“说文解字”主题就从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入手,讲解其来源并延伸至其他文房用品,以此与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发生联系。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提高,课程深入到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并逐步向高年级学生渗透传统书画知识。从单独的教学单元来看,也与不同学科建立了联系,如“说文解字”主题中《汉字起源与发展》单元与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遨游汉字王国》、“音乐辞戏”主题中《诗词歌赋》单元与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轻叩诗歌的大门》等,从而使学生在国博课程各分类主题的学习中,能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联动。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体系和课程框架
  学生之所以到博物馆参观,是因为博物馆陈列了实物,可以说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博物馆是以馆藏的实物作为教育的媒介,以实物来反映社会,展示历史,阐释世界的。面对国博深厚的文物藏品,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对其进行深度发掘和重新组合,改变过去依靠内容孤立的《博物馆学习单》进行学习的状况,使零散的课程系统化,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链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彰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框架一览表中可以看出,本套课程分别以学生所熟悉的汉字、饮食、服饰、乐戏为教学主题,兼顾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同一教学主题中,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是层层递进的,前后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同样以“说文解字”主题为例,三年级课程首先借助展品实物,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笔墨纸砚这四种传统书写用具的特点和功用,以及发展、改进的原因和规律,感受它们对汉字书体变迁和书法创新的重要作用。四年级课程以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学习线索,使学生认识到纸是文字的最佳承载工具,印刷术与造纸术相结合,对汉字和汉文化的传播以及人类文明的推进发挥了重大作用。五年级课程带领学生重温汉字的整个发展历程,感受各种书体的实用与艺术价值。六年级课程立足于前述课程的基础上,展现了汉字变化的多样性及艺术性,体会中国书法与绘画的渊源与共性。四个年级的课程由学生身边最直观的书写用具逐渐深入到汉字艺术和传统书画领域,围绕汉字这一主题,以看藏品、寻规律、做活动为主要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亲身体验汉字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汉字、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在馆校合作开发课程中的深入探索,凭借其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完善了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在本课程的成果推介会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等领导评价这套课程时指出:开发博物馆课程是素质教育最好的体现,国博与史家小学的合作是素质教育的重大创新,堪称馆校资源融合的典范,这一课程也是社会单位和学校共同推动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成功实践,为今后博物馆和学校合作建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
其他文献
漆酶(Laccase,EC 1.10.3.2)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在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脱毒、纸浆的生物制造与漂白、染料的脱色与脱毒、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的降解与转化以及食品性状的改良
[摘要] 本文简要概括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从法律法规、采购标准、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及采购清单制度、政府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清单 绿色采购标准 环境标志    Erdmenger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当供应商提供同等质量和功能的产品时,政府寻求更环保产品的行为。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政府绿色采购就是通过政
齿轮是机械设备传动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减少齿轮故障发生、延长其使用寿命是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概括了近50多年来国内外齿轮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对齿轮故障诊断方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领导干部武装头脑、提高修养、提升能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制图功能广泛应用地国土资源大调查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介绍一个微机辅助制图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图层设置,矢量化,误差校正,图幅拼接,图幅整饰和图形输出。
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讨论了计量模型的设定问题。首先分析了变量的选择对模型的影响。然后,从模型的估计、用途、识别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了模型的设定。此外还讨论了模型设定
摘要:高职《应用写作》的“三段十二环节”培养模式,对彰显高职《应用写作》的“职业美”和“文化美”,解决课程地位弱化、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实现《应用写作》课程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需要的高度契合,理论传授和写作实践的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的高度吻合、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相互促进和同步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用写作》的“三段十二环节”培养模式
总结甘肃省10余年的人工防雹经验以及成果,总共归纳了2种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冰雹云的回波形态对冰雹云进行识别。结合冰雹云的具体数值模拟冰雹云的结果,总结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