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教育部和英特尔公司在共同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引进给我们带来了国际教师培训项目成功的教育理念、培训模式、管理方式和方法,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无疑是一剂催化剂。该项目的实施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核心,融任务驱动、角色转换、小组学习及问题化教学设计、过程性评价、创建学习支架等于教学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课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开设的一门新的基础学习,它的学科地位不容置疑,鉴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从框架问题设计、学习支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英特尔未来教育 框架问题 学习支架
中国分类号:G434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是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围绕问题设计为核心,采用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通过框架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自我知识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优越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一、 框架问题的设计
1、框架问题的提出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提出“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 通过框架问题的提出,学习被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被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单元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框架问题是由有清晰层次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组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同。内容问题是指向事实性知识的问题,直接支持学习内容,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阐述,都有明确答案,为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打造知识基础。单元问题是学科特定和主题特定的,因此更适合于框定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是设计者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并可能导致更高层次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提示一个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例如,针对目前青少年人上网、喜爱上网的人数日益增多,但是很多青少年人并不能很好的把握好使用的尺度,于是就造成了对互联网的迷恋,给他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了極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作为青少年的教育者更应该积极的帮助、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上网的问题,使互联网真正为他们所用,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工具。 以“青少年与网瘾”为主线,提出了以下的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给我的爱好“把把脉”!——青少年怎样选择正确的兴趣爱好?
单元问题:
(1)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2)我们该怎样使用互联网?
(3)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如何对待“网络成瘾”?
内容问题:
(1)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
(2)什么是“网络成瘾”?
(3)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危害?
(4)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
(5)家长对青少年上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2、框架问题的设计
框架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要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既得到对问题的较深刻的理解又体验了探究问题的过程,学习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问题可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如图1所示。
知道”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例如:“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什么是‘网络成瘾’?”。
“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例如:“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危害?”。
“应用”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例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对未青少年上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分析”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如“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综合”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如:“我们该怎样使用互联网”、“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如何对待‘网络成瘾’?”
“评价”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例如“青少年怎样选择正确的兴趣爱好?” 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框架问题的设计可以按照“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顺序展开问题设计,即“自下而上”的设计顺序。当然,问题的设计途径是多样的,可以自下而上,也可以自上而下,还可以从单元问题出发,然后再设计内容问题和基本问题。问题的设计途径没有固定之规,而且是一个反复的、不断修正与提高的过程。
二、搭建学习支架
1、 学习支架的作用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普利斯里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6模块中: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支持机构,用来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支架的理论依据如图2所示:
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是学生需要“支架”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
总的来讲,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最后撤去支架 。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2、 学习支架的表现形式
学习支架没有规定的形式,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向导、表格、图表等。提供学习支架的形式随学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学习支架有:
(1)、问题支架:这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用不同层次、角度、深度的问题搭建设起学习支架,随问题的不断解决,学习不断深入。例如《青少年与网瘾》的问题设计,“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组成了一个问题支架,通过“互联网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什么改变?互联网还将继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将全面探究学习有关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学习主题的内容。
(2)、范例支架:这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往往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的成果形式。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型,可以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参考,得到启发。如教师欲讲《FOR循环语句》,教师先利用FOR循环语句,设计一个报纸“对折”10次的VB程序,并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发布程序的设计过程和运行结果,学生可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思路,进行其它问题FOR循环程序的学习。报纸“对折”10次的程序设计过程及思路成为学习范例支架。又例如,在《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爱鸟报》(如图3).等优秀的电子报刊给学生作为范例,学生就可以按照范例模仿制作电子报刊。
图3《爱鸟报》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3)、建议支架:当设问句改成陈述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建议支架。这种支架具有表现方式更为直接的特点。如教师建议在进行信息检索时,要注意图片的收集,以便在进行结果汇报时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4)、图表支架:用图表直观、可视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表达,可帮助学生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学习支架中最为常用的图表形式是概念图、流程图、比较矩阵等等。如讲述《信息及其特征》课程时,利用《事例信息分析表》,让学习更深了理解信息的特征。
《实例分析表》
(5)、工具支架: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这些工具將成为学习的支架。如计算工具、图形处理工具、演示文稿等均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繁琐的计算、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支架。
3、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与学习资源所能为学生提供的支持相比,学习支架具有更高的适时性,要在学生恰需帮助时提供适合的支架。
(2)动态性原则:最近发展区随着学习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学习支架也要随之调整。
(3)个性化原则: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对于水平已知的学习而言,任务的难度越大,支架提供得越多。
(4)引导性原则: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出答案或替代学生完成。
(5)多元性原则:所谓“多元”,主要是指支架角色的多元,支架并不是只能由教师给出,学友、家长、专家,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提供支架。很多计算机软件也都纳嵌了支架的功能。
(6)渐退性原则: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信息化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缺乏指导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因受失挫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也可能因错误线索的引导而偏离预期的方向。因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主题都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英特尔未来教育”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中心,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英特尔未来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活动之中,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高级思维。
【参考文献】
1、《英特尔未来教育》 Intel Corporation著作权所有 2007年4月中文7.1版
2、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年2月
3、“如何设计学习支架”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闫寒冰
4、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2001年9月
【关键字】英特尔未来教育 框架问题 学习支架
中国分类号:G434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是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围绕问题设计为核心,采用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通过框架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自我知识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优越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一、 框架问题的设计
1、框架问题的提出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提出“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 通过框架问题的提出,学习被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被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单元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框架问题是由有清晰层次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组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同。内容问题是指向事实性知识的问题,直接支持学习内容,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阐述,都有明确答案,为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打造知识基础。单元问题是学科特定和主题特定的,因此更适合于框定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是设计者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并可能导致更高层次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提示一个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例如,针对目前青少年人上网、喜爱上网的人数日益增多,但是很多青少年人并不能很好的把握好使用的尺度,于是就造成了对互联网的迷恋,给他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了極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作为青少年的教育者更应该积极的帮助、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上网的问题,使互联网真正为他们所用,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工具。 以“青少年与网瘾”为主线,提出了以下的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给我的爱好“把把脉”!——青少年怎样选择正确的兴趣爱好?
单元问题:
(1)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2)我们该怎样使用互联网?
(3)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如何对待“网络成瘾”?
内容问题:
(1)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
(2)什么是“网络成瘾”?
(3)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危害?
(4)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
(5)家长对青少年上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2、框架问题的设计
框架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要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既得到对问题的较深刻的理解又体验了探究问题的过程,学习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问题可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如图1所示。
知道”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例如:“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什么是‘网络成瘾’?”。
“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例如:“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危害?”。
“应用”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例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对未青少年上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分析”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如“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综合”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如:“我们该怎样使用互联网”、“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如何对待‘网络成瘾’?”
“评价”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例如“青少年怎样选择正确的兴趣爱好?” 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框架问题的设计可以按照“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顺序展开问题设计,即“自下而上”的设计顺序。当然,问题的设计途径是多样的,可以自下而上,也可以自上而下,还可以从单元问题出发,然后再设计内容问题和基本问题。问题的设计途径没有固定之规,而且是一个反复的、不断修正与提高的过程。
二、搭建学习支架
1、 学习支架的作用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普利斯里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6模块中: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支持机构,用来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支架的理论依据如图2所示:
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是学生需要“支架”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
总的来讲,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最后撤去支架 。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2、 学习支架的表现形式
学习支架没有规定的形式,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向导、表格、图表等。提供学习支架的形式随学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学习支架有:
(1)、问题支架:这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用不同层次、角度、深度的问题搭建设起学习支架,随问题的不断解决,学习不断深入。例如《青少年与网瘾》的问题设计,“网络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组成了一个问题支架,通过“互联网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什么改变?互联网还将继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将全面探究学习有关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学习主题的内容。
(2)、范例支架:这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往往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的成果形式。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型,可以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参考,得到启发。如教师欲讲《FOR循环语句》,教师先利用FOR循环语句,设计一个报纸“对折”10次的VB程序,并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发布程序的设计过程和运行结果,学生可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思路,进行其它问题FOR循环程序的学习。报纸“对折”10次的程序设计过程及思路成为学习范例支架。又例如,在《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爱鸟报》(如图3).等优秀的电子报刊给学生作为范例,学生就可以按照范例模仿制作电子报刊。
图3《爱鸟报》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3)、建议支架:当设问句改成陈述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建议支架。这种支架具有表现方式更为直接的特点。如教师建议在进行信息检索时,要注意图片的收集,以便在进行结果汇报时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4)、图表支架:用图表直观、可视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表达,可帮助学生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学习支架中最为常用的图表形式是概念图、流程图、比较矩阵等等。如讲述《信息及其特征》课程时,利用《事例信息分析表》,让学习更深了理解信息的特征。
《实例分析表》
(5)、工具支架: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这些工具將成为学习的支架。如计算工具、图形处理工具、演示文稿等均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繁琐的计算、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支架。
3、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与学习资源所能为学生提供的支持相比,学习支架具有更高的适时性,要在学生恰需帮助时提供适合的支架。
(2)动态性原则:最近发展区随着学习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学习支架也要随之调整。
(3)个性化原则: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对于水平已知的学习而言,任务的难度越大,支架提供得越多。
(4)引导性原则: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出答案或替代学生完成。
(5)多元性原则:所谓“多元”,主要是指支架角色的多元,支架并不是只能由教师给出,学友、家长、专家,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提供支架。很多计算机软件也都纳嵌了支架的功能。
(6)渐退性原则: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信息化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缺乏指导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因受失挫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也可能因错误线索的引导而偏离预期的方向。因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主题都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英特尔未来教育”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中心,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英特尔未来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活动之中,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高级思维。
【参考文献】
1、《英特尔未来教育》 Intel Corporation著作权所有 2007年4月中文7.1版
2、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年2月
3、“如何设计学习支架”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闫寒冰
4、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