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理念与实践上认真反思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问题,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上过于形式化,而没有把目标具体到人的需要和成长、成才上,并提出了三个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谢文兵(1977- ),四川临水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城市。(广东深圳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86-01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问题
大学的教育目标与理念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具体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由于对德育教育的规律认识不足,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逐步实施,其中颇有些拔苗助长之嫌。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他们的思想素质、发展要求都不尽相同,我们必须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达到教育目标。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进行反思,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上过于形式化,而没有把目标具体到人的需要和成长、成才上。
从社会层面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过于关注经济建设,忽视了教育这一基础建设,特别是忽略了道德建设,使得道德大厦的根基不断受到侵蚀,全社会道德营养缺失。从学校层面看,面对经济大潮,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校为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收费改革和后勤改革后,大学的教育观念适应性不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从教师层面看,教师教书育人的观念不断淡化,育人工作还没有真正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看,这支队伍的建设还不适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一是组织建设不完善,二是知识结构不适应。从学生层面讲,受社会负面影响,东西文化交汇冲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弱化,思想多元化加强,个性发展要求强烈,使得思想教育的难度加大。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抛弃传统的阻碍学生发展的观点。学生的成长不是孤立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发展,并给予符合学生发展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理解、尊重、平等、激励、包容的基础上,才能为工作对象所接受。否则,生硬式管理,说教灌输式教育,只能让学生学会循规蹈矩、听话服从,并不能解决学生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二是要确立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的教育观念。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造成了他们的个性、爱好、发展要求的不同。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成长道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爱好,达到自己的发展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与放弃。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去发现、去引导。因此,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掌握学生的发展要求,给予必要的帮助、鼓励、关爱与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要确立不断创新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学生收费上学、后勤体制改革、网络时代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2.因材施导,突出层次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材施导不同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角色,因材施导则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差异、行为差异、习惯差异非常大,因材施导正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他们人生的指导与指引,在总的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层次教育,从而搭建学生不断向上发展的阶梯的做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社会教育背景不同,形成了他们在思想、行为、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差异。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提出千篇一律的同一要求,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最高德育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即基本要求、一般要求、更高要求、最高要求等,并根据这些要求确立相应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各个层次都应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最后达到德育要求。
一是基本层次教育。这是所有人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的内容应包括法制纪律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文明礼议教育、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适应教育等。二是弱势群体教育。主要针对心理疾病、家庭经济困难、残障学生来进行。它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忍耐教育、公平教育等。三是中间层次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应包括生涯规划指导、社团教育、团队协作教育、意识教育、集体教育、生活教育、情商教育、成功教育、磨难教育、发现教育等。四是学生干部教育。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他们的理想、抱负更远大,需要的教育层次更高。它的教育内容更广泛,应包括民主管理教育、协作意识教育、领导方法与艺术教育、自我管理教育、自我选择教育等。五是最高层次教育。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他们的思想境界更高,有理想、有抱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理想信念教育、民主意识教育、个人成长教育、责任感教育、使命感教育、正义感教育等,使他们尽快成长。
这种分层次的因材施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引导机制,可以使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好。
3.贴近生活,开展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伟大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是不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不改造社会的教育;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这揭示了生活教育的真谛,昭示着我们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合到大学生生活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能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才能突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塑生活教育的理念,营造生活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一是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二是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生活的目的,并不断解释自己的生活,升华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三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生活教育不仅是具体的,还应该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内化过程。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四是建立生活教育的载体。生活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使大学生在生活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必须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生活教育载体,那就是广泛的社会实践、关爱活动、创新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提升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温家宝考察北京四中纪实:学校代表着国家的未来[DB/OL].http://
www.gov.cn/ldhd/2007-09/20/content_756779.htm,2007-09-2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谢文兵(1977- ),四川临水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城市。(广东深圳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86-01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问题
大学的教育目标与理念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具体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由于对德育教育的规律认识不足,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逐步实施,其中颇有些拔苗助长之嫌。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他们的思想素质、发展要求都不尽相同,我们必须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达到教育目标。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进行反思,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上过于形式化,而没有把目标具体到人的需要和成长、成才上。
从社会层面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过于关注经济建设,忽视了教育这一基础建设,特别是忽略了道德建设,使得道德大厦的根基不断受到侵蚀,全社会道德营养缺失。从学校层面看,面对经济大潮,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校为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收费改革和后勤改革后,大学的教育观念适应性不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从教师层面看,教师教书育人的观念不断淡化,育人工作还没有真正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看,这支队伍的建设还不适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一是组织建设不完善,二是知识结构不适应。从学生层面讲,受社会负面影响,东西文化交汇冲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弱化,思想多元化加强,个性发展要求强烈,使得思想教育的难度加大。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抛弃传统的阻碍学生发展的观点。学生的成长不是孤立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发展,并给予符合学生发展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理解、尊重、平等、激励、包容的基础上,才能为工作对象所接受。否则,生硬式管理,说教灌输式教育,只能让学生学会循规蹈矩、听话服从,并不能解决学生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二是要确立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的教育观念。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造成了他们的个性、爱好、发展要求的不同。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成长道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爱好,达到自己的发展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与放弃。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去发现、去引导。因此,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掌握学生的发展要求,给予必要的帮助、鼓励、关爱与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要确立不断创新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学生收费上学、后勤体制改革、网络时代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2.因材施导,突出层次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材施导不同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角色,因材施导则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差异、行为差异、习惯差异非常大,因材施导正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他们人生的指导与指引,在总的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层次教育,从而搭建学生不断向上发展的阶梯的做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社会教育背景不同,形成了他们在思想、行为、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差异。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提出千篇一律的同一要求,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最高德育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即基本要求、一般要求、更高要求、最高要求等,并根据这些要求确立相应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各个层次都应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最后达到德育要求。
一是基本层次教育。这是所有人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的内容应包括法制纪律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文明礼议教育、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适应教育等。二是弱势群体教育。主要针对心理疾病、家庭经济困难、残障学生来进行。它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忍耐教育、公平教育等。三是中间层次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应包括生涯规划指导、社团教育、团队协作教育、意识教育、集体教育、生活教育、情商教育、成功教育、磨难教育、发现教育等。四是学生干部教育。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他们的理想、抱负更远大,需要的教育层次更高。它的教育内容更广泛,应包括民主管理教育、协作意识教育、领导方法与艺术教育、自我管理教育、自我选择教育等。五是最高层次教育。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他们的思想境界更高,有理想、有抱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理想信念教育、民主意识教育、个人成长教育、责任感教育、使命感教育、正义感教育等,使他们尽快成长。
这种分层次的因材施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引导机制,可以使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好。
3.贴近生活,开展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伟大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是不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不改造社会的教育;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这揭示了生活教育的真谛,昭示着我们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合到大学生生活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能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才能突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塑生活教育的理念,营造生活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一是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二是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生活的目的,并不断解释自己的生活,升华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三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生活教育不仅是具体的,还应该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内化过程。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四是建立生活教育的载体。生活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使大学生在生活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必须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生活教育载体,那就是广泛的社会实践、关爱活动、创新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提升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温家宝考察北京四中纪实:学校代表着国家的未来[DB/OL].http://
www.gov.cn/ldhd/2007-09/20/content_756779.htm,2007-09-2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